張俊慧
【摘要】趣緣群體,指那些經由趣緣關系結合起來的社會群體,這種群體關系建立在共同的興趣愛好、價值取向的基礎之上。以互聯網技術發展為前提、社會變遷為動機、多元文化為推力,趣緣群體得以建立、壯大,并對個人、社會產生著日益重要的影響。本文意在簡析趣緣群體發展條件并探究其影響。
【關鍵詞】趣緣群體發展條件社會影響
人類社會是由一個個群體組成的,這些群體大至數以億人計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至寥寥數人的一個家庭,雖然這些群體規模范圍有大小之別,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群體有著共同之處:基于血緣或者地緣關系(即以相同或相近的血統、地理區位為連接點)而建立,這樣的群體我們稱之為血緣群體、地緣群體,傳統意義上的人際關系也圍繞此展開。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突飛猛進,隨之而來的是社會關系的變革和發展:傳統的人際關系格局突破——趣緣關系的產生,并不斷發展成為影響人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一、趣緣群體
人際關系,是人們在進行物質和精神交往過程中發生、發展和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①。趣緣關系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引起生產關系變革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的人際關系。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使人們在解決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需要之余,可以培養發展各自的喜好。社會成員富裕程度、生存環境等因素的分別,使社會成員的興趣愛好各不相同。當擁有共同喜好的個人達到一定數量時,相互交流便有意無意的形成了趣緣群體。個人出于交往需要、尊重等也會推動趣緣群體的形成。趣緣群體就是那些經由趣緣關系結合起來的社會群體,這種群體關系建立在共同的興趣愛好、價值取向的基礎之上②。
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時代降臨,借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趣緣群體得到蓬勃生長,以百度貼吧、豆瓣網、天涯論壇等虛擬社區為載體,大量的文學、攝影、科技等愛好者迅速聚集,組成并不斷壯大各式各樣的趣緣空間,以此為平臺,以共同的興趣愛好為紐帶的趣緣群體生機勃勃。
二、趣緣群體發展的條件
當今趣緣群體的噴薄而出除了其形成的基本原因之外,不得不歸功于當今時代的具體文化背景。在一系列條件的作用下,趣緣群體得以迅速發展。
1、互聯網發展為前提
在傳統社會中,趣緣群體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其勢力過于微弱以致邊緣化,存在于人們的視野之外,并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趣緣群體的發展成為可能。
哈羅德·英尼斯將媒介劃分為“偏倚空間”的媒介技術和“偏倚時間”的媒介技術。前者可以跨越空間束縛使信息得以延伸傳播,后者所傳播的信息可以超越時間的流變得到持久的保存和延續,因為偏倚空間的媒介創造了各組成部分相互分割的“大”社會,偏倚時間的媒介創造的是緊密聯合的“小”共同體。而互聯網技術,則是二者的結合體。在互聯網的虛擬世界中,成員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打破時空的束縛,加之互聯網的“時間保存”功能,地域分散的趣緣群體有了得以建立的可能。在互聯網的虛擬社會中,匿名性、開放性、自主性是其顯著特征,人們在此可以主動的呈現自我,使個人主體性發揮到較大的程度,于是,以人的主體性為基礎的趣緣群體得以建立。
2、社會變遷為動因
羅素曾說,對長年累月定居一地環境的親切源于人的慢節奏的生活和觀察,而如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使人們逐漸喪失了對自身生活環境的情感體驗,地緣關系甚至血緣關系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越來越淡化,個體的精神生活亦呈現出空前的碎片化,整個社會出現了一種強烈的“原子化動向”,原子化的社會生存無疑令現代人倍感孤獨。再加上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處于改革期,社會變遷使社會結構上發生變化:社會分工逐漸成為社會聯系的主導性因素,信息社會的信息洪流使同代人的認同感降低,人們的情感漸漸變得麻木,人們急需找到精神上的歸屬。
而趣緣群體正為現代的人們提供了這樣一個親密認同的去處。成員自發的加入趣緣關系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對趣緣群體歸屬感的認同。再加上在趣緣群體的交流溝通過程中,話題絕大多數圍繞使人放松的與喜好相關的問題,并不涉及現實社會中大量存在的利益關系,由此群體成員更樂于將情感歸入趣緣群體。
3、多元文化為推力
趣緣群體的強勢崛起得益于多元社會文化的推力。多元化的文化格局的存在,為趣緣群體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細分和擴張的可能,使得趣緣群體的崛起勢不可擋。當今社會的開放性使得多元文化得以廣泛接受并發展,且由于人們的創造性,文化的更新轉型日益加快,新文化層出不窮。
三、趣緣群體的社會影響
趣緣群體,像其他社會化群體的存在一樣,對其成員個人,對社會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復雜影響。
1、對于個人的影響
趣緣群體對個人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社會化的過程是將一個人由“自然人”塑造為“社會人”的過程,與他人發生不間斷的接觸和互動,逐漸的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趣緣群體,可以促進個人的社會化過程。作為一個共同體,每個成員的內心都有著關于他們所處的共同體的圖景,換言之,“共同體”是通過其成員共同的想象和意義的共享建構并維系著的。從這一角度出發,趣緣群體在維系個人的社會認同感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使個人的情感因素得以釋放滿足。
信息繭房是指人們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個人所屬的趣緣群體也是一個信息繭房,但在這繭房中,必然存在著信息富裕者和貧窮者,無論對于前者還是后者,趣緣群體的存在都將使他們的知識量不斷互補。由于個人并不局限于某一個趣緣群體,而是根據自身的愛好可能屬于不同的趣緣群體,共同的知識生產和互惠交換形成了“集體智慧”,發揮著遠遠大于各組成部分簡單相加的作用。不僅如此,在不同的信息繭房的作用下,個人逐漸找到“真正的自己”,主體性不斷增強。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趣緣群體也不例外。由于趣緣群體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而建立,成員往往有著極高的歸屬感,這種依附于虛擬社區建立的歸屬感相較于現實社會中人際間的疏遠感,人們越來越喜歡沉浸在自己既喜歡又親切的環境中,特別是對于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來說,這一方面的消極影響尤為突出。現實中人際交往更是陷入無法挽救的境地。其次,正如上文所提及,趣緣群體猶如一個信息繭房,而信息繭房的另一個影響則是使個人和群體變得更加極端,個人不僅疏離了與其他思想信息碰撞的機會,也容易形成極端思想,從而造成不理智的事態發生。此外,在趣緣群體中,成員與成員之間為弱連接,群體規范與制度對成員并不存在強制性的效力,若一成員的社會化過程受趣緣群體影響較深,就很有可能會形成對現實社會規范制度的弱意識或無意識。
2、對于社會的影響
(1)草根圈子的話語權。一個趣緣群體即為一個圈子,在這個圈子中,其成員的喜好、價值觀念相同或相近,但是其成員的地理位置卻可能跨越了傳統的地理區域,包含了來自五湖四海的網民。傳播的儀式觀把傳播看作是文化的共享過程,它“不是一種告知信息的活動,而是共同信念的表達。”③趣緣群體,在發表針對社會事件的態度時,改變了個體話語的微弱,以“集體智慧”的形式在嘈雜的社會環境中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形成強大的網絡輿論場,從而推動了有些事情向著有利于草根群體利益的方向發展。
但是,有時以趣緣群體為基礎的圈子也會帶來對社會穩定造成威脅的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并隨著趣緣群體傳播機制的日漸成熟呈現出日益增多的趨勢。
(2)社會化營銷傳播。趣緣群體對于社會的影響,最突出的一面是對營銷傳播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廣告投向網絡、社區、趣緣群體,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營銷傳播,社會化營銷利用了人際交往圈以及網上社區的力量創造協作式體驗,打造了一種人人參與的營銷方式。此外,趣緣群體的意見領袖也被社會化營銷利用。由于意見領袖在其所屬的群體中往往有著不庸置疑的威信和地位,群體成員對其所傳播的信息有著較高的信任度,企業通常會利用意見領袖的地位傳播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從而使這一趣緣群體的成員都對自己產生好感,這一方式在口碑傳播的過程中利用得尤其頻繁。另外,“長尾”也給不少商家提供了商機,通過社會化營銷,避開激烈的主流市場,轉而進入小眾化的趣緣群體,達到高效營銷的目的。
有陽光,就有陰影。趣緣群體在社會化營銷中被惡意利用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嘩眾取寵,賺得眼球效益而沒有實質性的質量保障;意見領袖為利益誘惑,傳播惡意的負口碑等問題也急需社會關注、解決。
(3)形成亞文化。正如《新周刊》上一篇名為《發現小眾:e時代的市場觀》的封面文章所言:“互聯網真正釋放的是那些不遺余力創造和展現個人趣味的人。”④曾游走于主流社會之外的一些人們,現如今,可以通過趣緣群體找到彼此,并形成群組,無論這一群組有多么的小眾,都能夠以一個群體的姿態而聚合在一起,構建起他們的精神歸屬地,并貼上亞文化的標簽。這里的亞文化強調的是這些曾經邊緣化的群體被社會所承認,接受。
然而,多元化的社會有著多元化的趣緣群體,相應的形成了多元的亞文化。隨著這些多元亞文化被廣泛的接受并不斷的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主流文化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和打壓,以至于主流文化的建構變得困難重重。□
參考文獻
①鄭永廷:《人際關系學》[M].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
②蔡騏,《網絡虛擬社區中的趣緣關系傳播》[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4)
③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華夏出版社,2005
④謝玉進,《網絡趣緣群體與青少年發展》[J].《中國青年研究》,2006(7)
(作者:重慶工商大學文新學院廣告學專業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