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泳辰
【摘要】新技術為媒體發展創造了新的空間,但同時網絡暴力也隨之在這個空間的角落滋長。在網絡暴力事件發生的過程中,自媒體與網絡暴力事件相互作用,在一個不斷循環的信息傳播模式中,自媒體以議程設置、輿論引導等方式對網絡暴力事件造成了重要影響。自媒體行為在傳播上更迅速,影響范圍更大,且管理更不容易。因此,根據自媒體行為的特征,應對網絡暴力不僅要加強網絡環境管理,制定與信息傳播相關的法律法規,更要從根本上提高自媒體構成群體的整體素質。
【關鍵詞】網絡暴力自媒體行為分析
當前,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逐漸崛起,媒體結構不斷變化,這為媒體的發展創造了新的輿論空間,但同時,網絡暴力也隨之在這個空間滋長。所謂網絡暴力,就是指“網民對未經證實的網絡事件和當事人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受損;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侵犯其隱私權;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言論和行動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等。”自媒體是以論壇、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個人媒體的統稱。在日益發達的自媒體時代,網絡暴力的滋長無論是對當事人還是眾多不明真相的網民,甚至整個網絡環境都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在網絡暴力中,自媒體產生了怎樣的作用?是推波助瀾?還是追蹤事實真相?自媒體在網絡暴力中的行為模式具有怎樣的規律性?這些行為背后的成因又有哪些?本文對網絡暴力中自媒體行為加以探究,分析自媒體行為的背后成因,找尋應對網絡暴力的對策。
一、網絡暴力中自媒體的行為模式
1、自媒體行為引發網絡暴力
自媒體時代,拉斯韋爾公式依舊是研究媒體傳播的核心框架。根據“5W”模式,我們可以將自媒體和網絡暴力分別歸于傳播者和效果兩個要素。自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主體,在“5W”模式中充當了“傳播者”要素,而網絡暴力自然就成為傳播者傳播信息之后產生的“效果”要素。
回顧“我爸是李剛”事件,一開始“李剛事件”被網絡自媒體定性為富二代囂張跋扈撞死人不知悔改抬出父親。這一議程設置的前提是將輿論導向為底層百姓與富有階層的對立,使這一惡性交通肇事事件進入了貧富對立的視野,從而趨向形成公眾事件。在這一議程設置中,網友們被引導去關注貧富對立,去關注性格惡劣的富二代,而忽略了不論貧富都有正負兩面性。同一件事,不同的敘述方法,造成的效果相差很大。說到底,李啟銘不過是一個犯了錯不懂事的孩子,可“我爸是李剛”卻讓強大的網絡力量給予了囂張的定義。因此,自媒體因傳播未知真假的信息或者不適當地傳播信息,會對信息的接受者造成惡劣影響,從而引發網絡暴力。
2、網絡暴力產生的影響反饋于自媒體
相較于直線型傳播模式,施拉姆對大眾傳播提出了更進一步的循環型模式。他認為,信息會產生反饋,并為傳播雙方所共享。傳受者都屬于一定的社會群體,他們在接受和傳播該信息時會受到其他群體成員的影響,信息傳播是雙向循環的過程,每個成員既是傳播者也是受傳者。自媒體與網絡暴力的關系同樣如此。在自媒體引發了網絡暴力之后,網絡暴力所產生的影響同樣會反饋至自媒體。
2012年春節前,知名博主麥田發表了一篇《人造韓寒》的博客,直指韓寒文章造假。該文在微博上掀起軒然大波。16日,韓寒在博客中正面回應。隨后,網絡“打假斗士”方舟子加入該事件。他在微博中稱韓寒一邊刪除證據,一邊說有懸賞,“沒誠意。”在整個春節期間,方舟子一直在微博上“打假”,證明韓寒確實有代筆之嫌。針對愈演愈烈的“代筆”質疑,韓寒在其博客上公布了當年《三重門》所有的手稿,并表示將把兩部手稿出版成書。方舟子打假引來微博罵戰,“挺韓派”和“倒韓派”各執一詞,爭執不斷,質疑謾罵,甚至將話語攻擊轉向了韓寒以及方舟子的家人。作為事件最初發起者的韓寒以及方舟子兩人本身同樣受到網絡輿論甚至現實生活上的影響。
這其中,自媒體本是作為信息的傳播者,其行為導致了網絡暴力,而網絡暴力所產生的影響又反饋給了自媒體,使自媒體自身行為造成的影響,最終反饋到自身上。自媒體自身受到影響的整個過程,就是網絡暴力的影響反饋給自媒體的過程。
3、自媒體的行為再作用于網絡暴力
正如循環模式中,傳播者與受傳者兩者身份之間的不斷轉變,自媒體在網絡暴力中的行為模式同樣如此。自媒體既是引起網絡暴力的信息傳播者,同樣也是網絡暴力所造成影響的承受著。當原本的信息接收者,再接收信息后轉而傳播信息,并發表自身觀點時,信息傳播者又在此轉變成了自媒體的角色,并且再次作用于網絡暴力。
再以“韓寒方舟子”事件為例,最初網民接收韓寒、方舟子所傳播的信息,他們是信息的接收者。但在接收信息之后,他們參與到了這起事件中,“倒韓派”不停地挖掘韓寒代筆的證據,“挺韓派”不斷質疑謾罵方舟子的道德人格。信息的循環傳播中,網民們作為自媒體再次作用于網絡暴力事件。
二、自媒體在網絡暴力中的行為特征
在網絡暴力事件中,相比于傳統媒體,自媒體的行為具有以下特征:“雙向交互的傳播”、“沉默的螺旋”傳播過程不易管理。
自媒體的傳播具有良好的雙向交互性,具有不同于傳統媒體的雙向反饋傳播,即依靠自身的交互性和鏈接性,在Web2.0技術的支撐下,傳受雙方可實現即時交流,甚至更有可能是受傳合一。在接受了信息之后,馬上轉發并附上自己的意見看法。受眾和傳者之間的概念已經模糊,很多人同時是媒介產品制作者和媒介受眾。這樣的行為特征,讓自媒體的傳播行為在時間上更加迅速,在空間上更加廣大。正如馬克·波斯特所說: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制作媒介產品和播出(或者發表)自己的媒介產品,媒介不再是一種壟斷式的權力。

從“沉默的螺旋”理論來看,或許最初,對于一個事件,獨立個體有不同聲音,然而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甚至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舉個例子,“保釣運動”的網上陣地,起初,在一片“謾罵日本,號召打砸搶燒”的聲音中,總有幾個客觀的聲音呼吁冷靜處事,但這片聲音慢慢沉默下去,“打砸搶燒”的狂熱聲音漫布整個互聯網。最終人們走上街頭,網絡暴力延伸到了現實生活。
自媒體,作為一群在法律上自由的個人,針對其行為,在管理上是極其困難的。這樣的弱管理性導致的就是事件發生時的混亂。舉一個汶川地震的例子,時隔五年,現在有人回顧,在微博等各大平臺上的海量信息中,總有自媒體發布的各個地方需要求助,物資需求等信息,而當志愿者趕到現場時卻發現當地人悠閑地聊天曬太陽,而真正缺乏物資需要援助的地方卻被忽視了。
三、根據自媒體的行為特征應對網絡暴力
無論是惡性言語的直接攻擊,還是虛假信息的大量傳播,亦或是暴力情緒的煽動,我們不可否認,自媒體的行為在“網絡暴力”的發生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從自媒體行為的特征角度去思考“網絡暴力”的應對之策顯得更有必要。
發展迅速的互聯網平臺,由于商業的融入更是顯得復雜,不少平臺為了追求吸引用戶,不惜選擇低級趣味的營銷手段來迎合網民。因此,加強對網絡環境的管理,為網民們提供一個良好環境,對于在自媒體的各大平臺上應對網絡暴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目前有關信息傳播方面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對于網絡暴力等問題的定性及相應的處罰措施尚未明確。世界各國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傳播媒體進行干預和控制。在網絡暴力愈演愈烈的現實下,立法迫在眉睫。
做為一個新聞工作者,“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毀譽忠奸,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人命關天”。除了職業身份,作為個人,他們同樣是自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接觸到事件真相的群體,因此,新聞從業者更應該具備明辨真假的能力。新聞從業者,應該嚴格遵守新聞行業的法規,嚴格遵守規定的發稿流程,嚴謹對待事件真相。新聞人不僅僅要引導和樹立正確的思想方向,更要利用自身優勢和資源,為廣大受眾辟謠和曝光那些謬論和謠言,為網絡環境開出一片藍天。□
參考文獻
①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M].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18-22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73-74
③黃蜺、郝亞芬,《社會心理學視域下的網絡群體性事件》[J].《電化教育研究》,2010(7):39-43
④何顯明:《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機理及其應急處置》[M].學林出版社,2010:82-84
⑤彭蘭,《媒體微博傳播的策略選擇》[J].《中國記者》,2011(2):82-84
⑥許鑫,《Web2.0時代:“人人都是記者”的理想與現實》[J].《新聞愛好者》,2008(6):44-45
⑦周圖伽,《互聯網發展中的自媒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
⑧吳曉明,《群體性事件中的自媒體作用考察》[J].《江海學刊》,2009(6):205-211
⑨李霞,《網絡暴力的傳播學解讀》[D].天津師范大學,2008
(作者: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傳播學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