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松
【摘要】主旋律電影在我國電影史上占據重要地位,也與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密不可分。本文從十七年電影、新時期電影對主旋律電影的影響來剖析其發展歷程,并根據其目前的發展勢頭,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主旋律電影歷史發展趨勢
主旋律電影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主流意識等領域,而在電影歷史,特別是主旋律時間歷史這個維度上關注得還不夠深入,史學意義還未完全展現出來。主旋律電影的發展是隨著我黨的發展而不斷進步的。國家執政機關通過電影這種大眾傳播媒介來主導意識形態,將主流的意識植入到主旋律電影中去,這樣可以預防社會道德秩序的崩潰,從而從文化方面來強化意識形態,穩固社會道德秩序,并以此逐步滲透到人們平常的生活中。
一、主旋律電影的誕生
“主旋律”一詞本為音樂術語,是指聲部作品或樂章的主要聲部旋律,其他聲部都只起到渲染和補充的作用。而“主旋律電影”最早提出則是在1987年初的“全國故事片創作會議”上,時任廣電總局局長的滕進賢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的電影發展方向,這是關于“主旋律電影”的最早表達。這是從國家意識形態出發,對當時電影的發展做了規定,針對電影發展出現制作粗糙、主題低俗、情節庸俗等現象①。然而從當年電影發展的趨勢看,真實的原因并非僅限于此,而是電影在發展過程中傳統的意識形態功能被娛樂化所取代,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功能被減弱,并不斷受到潛在力量的挑戰。
電影一直被我黨當作強大的宣傳工具,因而特別注重把握電影發展方向。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我黨就很重視對電影的監管。通過制定相關法律加強對電影的管理,提口號是比較通常的做法,如“為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等。建國后,利用自身的統治地位對不符合主流意識的電影采取批判態度,如對《武訓傳》、《早春二月》等的批判。主旋律電影的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口號相適應,這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提出口號的謹慎。口號既是政治動向的體現,又能對相應的文藝活動產生作用。在上個世紀80年代前后,中央重申“雙百方針”,這對思想解放運動產生了影響,而“主旋律電影”口號與當時電影創作實踐有關。
80年代是一個各種思想涌入我國的集中時期,大多是西方具有異質化的理念。“當時即使是思想最先進、最解放的人,仍然缺乏自我意識”。②這些新興的思潮一經傳入,就受到廣大青年學生的追捧。傳統意識形態受到挑戰,領地和市場不斷縮小,這也就導致了主旋律電影的誕生。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電影界又提出了“以主旋律電影為主,發展多種類型電影”方針,同時指出該方針在于制止當時的自由化趨勢,主旋律電影的誕生與電影的創作也有極大關系。在80年代,雖然整體電影創作環境很復雜,但是承載主流意識形態功能的電影接二連三,如《從奴隸到將軍》、《西安事變》等,與那個時候最輝煌的第五代電影遙相輝映。雖然“主旋律電影”概念是在1987年提出的,但是在之前電影的發展過程中,也有類似的實踐在進行。這其中就包括十七年電影、新時期的電影。在研究主旋律電影時,很有必要與兩者進行對比研究。
二、與十七年電影的對比分析
十七年電影的發展對我國主旋律電影的發展影響極大,因而是研究主旋律電影發展史的一個重要時間點。因為主旋律電影與十七年電影在價值范疇和發展經驗上都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從價值范疇看,十七年電影是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提倡和傳播,總是以一種領導的角色出現在其他話語中。如集體主義總是從屬于社會主義。以熱愛祖國為主題的愛國主義則更多體現在對新中國的熱愛。因而電影在創作的時候,要滿足這些價值尺度,當時采取了發展自身電影事業、兼并私有電影企業,規范電影創作主題等措施,而對威脅主旋律電影地位的電影持較為開放的態度,并不是一味地打壓。

其次是十七年電影是前面的電影人經過摸索,不斷改進,進而積累了可借鑒的豐富經驗。當時對《武訓傳》、《關連長》等電影的批判說明了這類電影沒有找到適應新時代的表現方式。這也是在1959年前后出現大批紅色經典之作的原因之一,包括《紅色娘子軍》、《洪湖赤衛隊》等,這些影片與當時的意識形態相契合。十七年電影所呈現出來的電影美學和審美范疇,為主旋律電影奠定了基礎,被主旋律電影所繼承。有學者說,“既要體現我國社會主義的先進特點,又要讓這些優點成為我國電影界的基本發展模式,這是需要在長時間的積累中不斷總結經驗”。③十七年電影所確立的審美范疇主要具有偏重正劇,弘揚英雄主義,注重塑造“典型”等特點。不同的政治、文化、社會背景,使電影的書寫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總之,主旋律電影需要更大的包容性,但同時需要堅守傳統的價值理念。
三、與新時期電影的對比分析
電影新時期指的是從文革結束的1976年10月開始的,這個時期的電影處于多元化的格局中。從70年代到80年代初,思想界進行了對文革冤假錯案的平反,但是沿用的邏輯還是帶有文革烙印,可以想象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在此背景下,第五代導演開始從電影語言等方面進行探索。這類導演擺脫了革命的姿態,創作的電影呈現兩個趨勢。首先是以《小花》、《佩劍將軍》為代表的繼承了十七年電影傳統的影片,另外一個傾向則是以《牧馬人》、《天云山傳奇》為代表的重新書寫傷痕,在反思歷史的同時,希望能夠找到獨特的敘事方式的影片。但此類影片如果繼續發展,會與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相悖,因而此類電影的存在歷史極短。
80年代后期,我國的電影市場逐步繁榮起來,電影市場也主要由商業電影、藝術電影和主旋律電影三大類共同構成。而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電影,也因為當時的電影市場而舉步維艱,艱難前行。唯獨主旋律電影在政策的扶持下在全國各地備受關注,繼續發揮其傳播主流意識的工具性功能,在各大媒體中也占據著黃金位置。恰如研究學者所說的,“國內的電影市場受到主流意識的影響,而此時的主旋律電影則完全支配著國內電影市場的走向”。④在當時的電影市場,主旋律電影是以一種基本形態展示給大眾的,沒有藝術電影的個人化、獨特性,也沒有商業電影的娛樂化。大眾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欲望在90年代后期得到釋放,這是新的價值理念發展的結果,主旋律電影中也開始出現欲望。首先作為主流意識的主旋律電影開始慢慢改變,不再一味強調“革命”,而更多的也指向電影角色的本身,故叫做影射對象;其次,欲望的影射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并非沒有底線。如在電影《黃河絕戀》、《紅河谷》中都有體現。
四、未來發展趨勢
“主旋律電影”是在特定的政治、社會、文化環境下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內在邏輯和理論闡釋,對實踐的路徑具有指向性。既然是基于特定的背景提出的,因而只會在特定的時間內占據主流地位。從這一點上看,主旋律電影也將只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或口號,但同時,它也是一種永恒的文化現象。不僅在以前存在過,在未來也將同樣存在。結合如今電影的發展趨勢,主旋律電影會在未來不斷變換,并擁有廣闊的未來。
首先是大眾文化的存在。電影其實是一種大眾文化。阿多諾曾說:“所謂工業的實踐就是在各種文化上盈利。當它從成為其創造者謀生的手段之日起便具備了這種特質。”但是,作為文化工業的電影,想要實現文化的自治,如果不依靠受眾支撐市場,那就是孤芳自賞的“自治”了。對主旋律電影而言,不能只重視社會效益而忽略文化工業屬性,讓大眾失去興趣;但也不能與大眾文化混為一體,要作為“高雅文化”欣賞,代表主流的意識形態。伊格爾頓曾說:“在意識形態的武器中,高雅文化的地位不是很高,它是單獨存在于幻想之外的真理的核心”。⑤而主旋律電影正是在類型電影的影響下,取得良好的市場反響。
其次是主旋律電影的管理方面,監管部門已經認識到主旋律電影不能是單一的意識形態的宣傳工具,而是文化產業的一部分,需要從文化產業的角度對主旋律電影進行生產和復制。這也為主旋律電影在管理層方面提供了更好的發展前景。
最后是主旋律電影的發展將趨向于共有文化,指的是主旋律電影的價值體系更加寬泛,得到大多數人的接受。不僅要發揚傳統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等,對外來的思想采取吸納的態度。共有文化還指這種文化既是高雅的,又是大眾的;在價值體現上,既不能太開放,也不能太僵化。這樣的文化能夠讓更多的大眾接受,在娛樂的過程中接受了主流的意識形態。□
參考文獻
①路春艷、王占力,《主旋律電影商業化與商業電影的主旋律化》[J].《當代電影》,2013(8)
②許紀霖:《中國知識分子十論·知識分子死亡了嗎》[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③金丹元、徐文明,《“十七年”中國電影中的基本美學形態與國家意志》[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④尹鴻、凌燕:《新中國電影史:1949-2000》[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⑤特瑞·伊格爾頓著,方杰譯:《文化的觀念》[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重慶工商大學文新學院新聞傳播專業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