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昱
【摘要】目前,中國大陸地區關于星座及基于其內涵之上的文化衍生產品層出不窮,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目光。本文從符號學的角度對星座文化進行分析,試圖解讀這一現象背后的文化意義,及其盛行于國內的原因。
【關鍵詞】星座符號群體認同商業化
目前,中國內地關于星座的文章隨處可見,隨手翻開一份時尚雜志或者報紙的娛樂版,幾乎都可以看到有關星座的內容。除此之外,和星座有關的書籍以及衍生出來的文化產品,例如星座服飾、飾品等,更比比皆是。星座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已經在不知不覺中侵入了人們的生活。根據新浪網的一項調查顯示:47.5%的人經常關注星座,29.7%的人覺得星座有意思,只有1.48%的人對星座“不太感興趣”。①星座小王子、星座寶典等占星師不僅成為微博認證用戶,而且粉絲數量均超過百萬。不僅如此,當今國內的四大門戶網站——新浪,騰訊,搜狐和網易等門戶網站均開通了專門的星座頻道,為用戶介紹各種星座知識和提供星座運勢預測服務。
一、星座文化——源自西方的非舶來品
1、中西結合的文化創造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在中國盛行的十二星座的概念,在西方找不到相對應的直接引進的原版,中國的星座文化本身并不算是舶來品,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星座就是中國人自己的發明創造。通過瀏覽翻閱西方星象占卜學說,發現西方文化中的“十二宮”概念和星座的概念十分類似。
由于古代的科學技術不發達,古人將對自然力量的崇拜往往集中于對太陽的崇拜,古巴比倫人很早就確定了一年中群星運行的軌道,即黃道。古人認為,太陽每個月出現在一個星座中,于是就有了12個黃道星座,進而尊之為“黃道十二宮”。②
古代西方的星占術就是通過觀測日、月、星辰的位置變化,來解釋和預測占卜人間事物的一種方法。在星占學家眼中,天體的運行與地上的四大元素——水、氣、火、土的生滅有著某種特殊的聯系,因此他們通過觀察天上星象以及星象的各種變化來對人間的禍福進行預測。
中國當今流行的星座文化實際上是引用了西方星象學中的“十二宮”的概念,并從其復雜的學說中抽取了太陽星座的概念,以此學說為基礎,將人類原本復雜的性格特征簡單化,并直接劃分為十二個具有某種典型性格的星座,不同的星座之間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質、興趣喜好等,而相同星座的人們則具有類似的人格特質和興趣喜好。因此可以說,星座概念的源頭即是“十二宮”。
2、神話與浪漫——符號化的星座文化
星座本身作為一種唯心主義思想,在倡導唯物主義思想的中國大陸地區,其可信度本應受到質疑,傳播的力量也應該受到多重阻礙和約束,但事實并非如此。星座披上了娛樂的外衣,以一種文化的形式在年輕人群體中迅速的傳播擴散開來。
同樣是按照時間來劃分所屬符號的文化,生肖是按照中國傳統的農歷年份來劃分,一個生肖符號代表農歷一年。但是現在中國通用的公歷記日方法主要依據西方的格里高利歷,這給使用農歷來記事的符號文化在傳播上帶來了不便。星座則適用于中國內地目前現行通用的歷法,而且主要以月份為劃分的依據,這種歷法使用的便利使得星座在傳播上比生肖更為通用。
另一方面,代表生肖屬相的符號大多數為農畜動物,生肖文化主要源自農業文明時代,古人對為農畜業有著重要影響和貢獻的禽畜動物的一種祭祀與紀念,原本披著的那層神秘面紗早已被科學揭下。特別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歷經文革洗禮之后,舊學幾乎無殘存,占星看相命理等具迷信色彩的知識遭到禁止。如今以生肖為代表的文化符號,其意義更多只是作為一種紀念和娛樂,這為從西方引進星座學說提供了生存空間。
3、商業化的奇跡
1978年以后,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除了大量吸收國外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術,占星術這種對中國人來說既十分新鮮又與傳統的陰陽八卦學說類似的方術也侵入中國。不過不同于西方原本復雜的占星術,在大眾媒體的創造性地傳播和商業利潤的刺激下,占星術變得更加的平民化和大眾化,這就是現今的星座文化。因此,中國的星座文化并不是從西方星象學直接嫁接過來,而是大眾媒介加工之后的結果,其中附帶上了商業元素。
二、星座將社會關系符號化
星座學說在本質上和心理學與社會學息息相關,它是人類心理共識的一種反映。西方的星象學說與中國傳統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學說有共通之處,只是觀測與推算的方法有所不同。中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在這段時期,不少人的生活可能會發生一些巨大的改變,他們對自己的所屬階層與人生歸向產生懷疑,特別是當他們遭遇挫折或失敗的時候,“星座文化”正好為他們提供了尋求心理慰藉的這種心理需求。
1、星座是人類對自我屬性的認識與歸類
齊美爾在研究人的個性時,區分了兩種個人主義:量的個人主義和質的個人主義。量的個人主義是由社會關系的總和決定的,也是就說,作為社會學的個性是由社會角色的總和決定的。質的個人主義,是從人類學的角度來解釋個性的產生。作為社會學的先驗,個人從未完全融化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個人的唯一性的殘余總是必然依舊留在社會之外,它不受社會因素的制約。③
根據齊美爾關于量的個人主義的論述,人類在社會中的交往行為實際上就是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尋找到某種社會社會群體認同。齊美爾關于質的個人主義的闡釋,實際上也可以用來分析人類是如何確定自我歸屬感的。
星座學說是根據出生日期對人類的性格進行歸類,人類的個性是按照出生時間來進行規范的,那些相信星座學說的人可能會在日常的生活和行為中,自覺或不自覺的受到自己所歸屬的星座所闡述內容的影響,可能會在潛移默化中加深或者放大被闡述的星座性格特征,從而驗證了這種星座學說的可靠性,進一步被吸引到星座學說當中。
2、星座文化是人類對未來不確定性的自我安慰
盡管18世紀的偉大思想家、法國大作家伏爾泰早就指出:迷信是傻子遇到了騙子的結果。④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于自己未來的命運的發展充滿了不確定性,人們特別需要從外界得到安慰和鼓勵。這時候,星座就變成了心理安慰的藥膏,但這種做法從本質來看,根本就是無異于“問道于盲”。
所有那些應驗了的占卜預言,要么本身就是模棱兩可的,本來就可以作多重解釋,要么就是有人在其中做了某些“手腳”,還有的一些則是本該如此,因為概率決定了事件的發生與否。通過對星座學說中對人類性格的描述做話語分析,相對于動詞和名詞,星座文化中用到的更多的是形容詞,例如:雙子座能言善辯,射手座活潑,獅子座驕傲等等。形容詞有一個度的問題,這正是其最難把握的一點,也是星座學說利用的一點,很難確定究竟是哪一種對某個形容詞的解釋才是最準確符合其原來意義的。星座實際上挑戰的和利用的也就是人類心理的這種不確定性。
三、星座文化已經演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根據2010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布的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到2010年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達到了3.27%,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養水平相當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歐盟(1992年5%)等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⑤通過上述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科普的基礎還比較薄弱,公民受教育水平比較低。伴隨著星座文化在商業化傳播活動中不斷發展,星座文化已經成為了社會生活的熱門話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討論。雖然在當今的星座文化傳播活動中,商業色彩逐漸占據主流,傳統的封建迷信占卜色彩逐漸弱化,在這樣的過程中,星座文化將隨著其商業化傳播形成一次又一次的星座文化熱潮,而星座文化中占卜、轉運、相克等狹隘的非科學思想將不可避免地對其重度迷戀者形成相當嚴重的心理暗示和負面影響。
這樣的結果,一方面將阻礙人們科學素養的提高,另一方面當人們對星座文化產生認同的時候,對健康文化和知識的感知與認同將逐漸淡化。當星座文化進入商業化模式之后,大工業式的高強度傳播活動將影響人們對健康文化的接受。為了避免非科學的文化對健康文化沖擊的局面,當今的星座文化傳播將更多的集中在對其娛樂性的強調。
結語
除了對星座本身感興趣之外,伴隨產生的各種文化附屬產品,例如各種星座圖案的服飾和裝飾品也幾乎是隨處可見。在網絡的星座頻道里,星座與性格和命運息息相關,某些星座是智慧的,某些星座經常是沖動的。無論星占術發展到何種地步,無論星座學說看上去多么完備可信,究其本質來看,仍然只是人類的自娛自樂而已。從另一方面來說,星座學說又體現出人類對太空的向往,對未知的神秘宇宙探測的好奇心,以及與生俱來的、隱藏在體內浪漫的人文情懷。筆者認為,人們需要尊重星座學說,因為它有著自身運行的一套復雜系統。當人們談到或者討論起星座的時候,不應僅僅把它視為一種無聊的游戲或者迷信學說,而應將其視為類似神話文學的藝術創造品,或者視為一種已經嵌入到生活中的一種娛樂方式,這就是當下以及將來星座文化可能的發展路徑。□
【基金項目:安徽大學研究生學術創新研究項目】
參考文獻
①黃瓊、李正良,《從創新擴散理論看“星座文化”的傳播》[J].《新聞愛好者》,2011(10)
②④張明昌:《天機》[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28-73
③齊美爾:《社會是如何可能的》[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
⑤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發布》,http://www. cast.org.cn/n35081/n35473/n35518/12451 858.html.2010.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