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韜
【摘要】當下網絡社交媒介越來越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以騰訊、阿里巴巴、新浪微博為代表的,將社交媒介與金融業、商業結合起來的經營模式引發了社會、經濟的重大變革。筆者認為這種模式將會形成一種對于社會經濟的寡頭壟斷局面。為了應對這一局面,有必要對其的形成機制加以了解。
【關鍵詞】經濟權力社交媒介寡頭壟斷
一、移動大趨勢
所謂移動趨勢,是指人們對于互聯網的使用越來越趨于移動化。隨著智能手機功能及相應軟件服務的日趨成熟,人們應當關注的不再是互聯網能做什么事,而是怎么應用互聯網去做事。曾經在個人電腦上實現的功能,現今大部分已可以在智能手機上實現,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在移動終端上,媒介軟件的功能使得越來越多的我們曾經需要不同媒介去實現的功能重合起來。
筆者認為,所謂媒介產業,并非指狹義的媒體,而是專指搭建媒介平臺的產業。比如阿里巴巴與新浪微博,騰訊的微信。這種媒介平臺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媒體,它實現的功能是搭建了一個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的平臺。
二、媒介產業的權力
傳統的輿論形成,往往取決于大眾傳播。因為只有大眾傳媒有能力跨越空間傳遞訊息,所以說誰掌握了大眾傳播的發聲渠道,誰就擁有了這種形成輿論的權力。
但當互聯網時代到來,訊息傳播的空間和時間限制被互聯網所打消,人們不再單一的通過傳統主流媒體來了解事情。傳播成本的降低,使得很多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傳播方式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但畢竟一般意義上的互聯網輿論的形成還是有其局限性,人們會通過自己的興趣等因素選擇輿論場合進行信息交流(如不同主題的論壇)。所以,對于同一事件的輿論的形成往往發生在多個輿論場合內的群體傳播過程。由于人的社會角色的多重性,多個子輿論場合的輿情又會產生交集。在交集部分,對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輿情發生碰撞融合,多次這樣的傳遞和融合最終形成一種全社會范圍內的輿論。在這個過程中,傳統媒體的功效較之以前被大大削弱了。因為人們對于信息的搜集能力大大提高了,在信息量足夠的情況下,人們往往愿意接受更符合自身心理需求的價值判斷。并且更重要的是,通過網絡上那些與自己意見相同的輿論場,人們很容易得到共識,以支持自己的判斷。在這種情況下,大眾傳播系統往往是問題或觀點的拋出者,而對于最終的輿論導向沒有絕對的掌控力,甚至最終的輿論導向與大眾傳播系統的初衷背道而馳。
筆者認為,在網絡時代,誰掌握了最終輸出的渠道,誰就占有優勢。移動大趨勢的弄潮兒是走在媒介最前沿的社交媒介。
如何實現對輸出渠道的控制?筆者認為,這種控制力來自于媒介產品占有用戶的絕對數量。當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使用同一種媒介時,那么這種媒介便可實現對用戶的絕對數量的占有。這種媒介產品不同于其他的商品,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因為媒介產品的意義在于溝通,如果使用其他的媒介產品不能與絕大多數使用原產品的人進行溝通,產品便失去了其價值。所以一旦這種媒介產品占據了相當的用戶數量,便很難被其他產品所替代。從騰訊QQ的發展史可以看出,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曾經出現過外國的ICQ、MSN,國內的UC等即時通訊軟件都最終被阻擋在中國市場之外,甚至是被淘汰。至于今天的由騰訊開發的社交媒介產品——微信,更是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必須品,成為了一種習慣。同樣的原理也可在微博的發展過程中找到。新浪微博開創了另一種接受信息的體驗,使之成為另一個巨大的媒介平臺。于是基于同樣的道理,雖然騰訊也擁有了自己的微博系統,但是在這種媒介產業的競爭中,后發很難先至。這是平臺的搭建,不管是騰訊還是新浪,都已搭建起了一個擁有龐大受眾的媒介平臺。并且,除了單純的社交功能之外,社交媒介還以該媒介平臺的用戶為基礎,衍生出了大量的服務產品來滿足用戶的需求,這樣做的同時也是在不斷的把不同的媒介合并囊括進來。
但是僅僅有平臺的搭建還不足以控制渠道。因為不管是微信還是微博,都是一個服務性的媒介平臺,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公平地為所有用戶提供服務,不可能有選擇性的為客戶提供媒介服務。所以,控制輸出渠道的關鍵不光是有一個龐大的受眾平臺,而是能夠通過大數據的分析而精準的定位目標受眾。媒介想要引導輿論,無論內容做得再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如若要最大可能地說服一個人,那么就要充分了解一個人或一個群體,從他們的視角出發,用他們的方式表達,才可以保證說服的效力。這要求對受眾進行精確歸類,針對同質的群體設計內容,在個性化的需求之上再訴之以“內容為王”。這一點是傳統媒介很難做到的。
當日趨專業化、系統化的龐大體系漸漸成形,輿論的權力將會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及速度集中起來,并釋放出來。
三、媒介產業與金融業、商業的融合
以阿里巴巴為例。阿里巴巴擁有龐大的電子商務平臺。2013年4月29日晚,阿里巴巴戰略投資新浪微博一事正式宣布。阿里巴巴將以5.86億美元占新浪微博稀釋后股權的18%。阿里巴巴擁有商品、買賣關系和支付能力(及賬號體系)。新浪微博擁有媒體屬性、半實名的關系鏈以及基于@的通知體系。2013年6月余額寶上線,意味著電商平臺開始涉足金融行業。成熟的第三方交易平臺,利用它龐大的流動資金系統,建立起貨幣基金。高出銀行定期存款的利率瞬間從銀行吸走大量資金。這種結合,就是筆者所想要表述的典型的媒介產業、金融業與商業的結合。擁有龐大受眾的媒介平臺結合電子商業把媒介打造成為不再是僅僅滿足信息需求的媒體,而是轉化為滿足受眾需求的商品的一體化平臺。電商借助筆者上述的媒介的權力,來擴展自己的用戶群,并使得自己的銷售終端更加貼近消費者的生活。最終打造一種包羅萬象的生活與消費習慣。然而金融業的發展,為這種體系的建立提供了龐大的資本支持與強大的資金鏈。
當然持有這種戰略的不止阿里巴巴和新浪。騰訊基于自己開發的社交媒介產品微信,開發了第三方支付平臺——微信支付。把自身的媒介優勢與商業結合起來。微信支付是由騰訊公司知名移動社交通訊軟件微信及第三方支付平臺財付通聯合推出的移動支付創新產品,旨在為廣大微信用戶及商戶提供更優質的支付服務,微信的支付和安全系統由騰訊財付通提供支持。財付通是持有互聯網支付牌照并具備完備的安全體系的第三方支付平臺。2014年3月8日,王府井百貨接入微信支付。很快騰訊又入股京東,這是媒介與商業的聯合。緊接著,騰訊又推出了自己的類余額寶的金融產品——理財通。理財通是基于微信的金融理財開放平臺,首批接入華夏基金等一線大品牌基金公司。
四、經濟權力寡頭
在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當中,哈貝馬斯提出以社會為對象的“系統”和“生活世界”的雙重概念建構。在他看來,“系統”和“生活世界”代表兩種不同功能:系統整合與社會整合。生活世界是系統存在的前提條件。簡單的說,“生活世界”是指人們在日常交往中達成的對于事物的一種共識,從而將這種共識作為一種大家都應當遵循的“系統”,即社會整合。而“系統”是社會化系統,社會整合是一種社會一邊從事物質再生產一邊維持自身生存的機制。但相較于達成“系統”的“生活世界”的形成機制,“系統”單純地按照目的的合理性的模式進行活動,以貨幣和權力為媒介得以維持和再生產,其合理化趨勢依賴于工具化理性的擴張,并且不可避免地與價值理性二元對立。這樣社會化的系統包括了現代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兩大領域,經濟領域的秩序以貨幣為媒介進行整合,政治領域的秩序以權力為媒介進行整合。“生活世界”遵循的是交往理性,這種理性包涵了目的合理性和價值合理性兩部分。雖然這兩部分理論上不總是對立的,是可以協調的,但在現實社會中,目的理性總是會以某種方式看似“合理地”修改或規避價值合理性的問題。這也就是哈貝馬斯所說的系統合理化侵占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現象。
通過這些分析筆者看到,當媒介—商業—金融業融合為一時,經濟權力的寡頭便形成了。它不僅擁有媒介平臺,并通過新的大數據手段引導在此公共領域平臺上的“生活世界”形成輿論,以左右新“系統”的形成或修改。而且其商業功能使其在更加深入受眾的生活同時賺取貨幣。最后金融業的參與使其對貨幣有了很強的控制能力。如此一來,他同時擁有了“系統”的執行力和“生活世界”的親和力。這兩種本有矛盾的概念,在這里被統一起來,毫無疑問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權力。新的組織想要加入其列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便形成了一種權力寡頭的局面。至于這種關于系統與生活世界的統一是否屬于系統侵占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現象,取決于媒介形成輿論的過程中的引導。如果平臺中立不通過對于大數據的分析從而有目的的引導輿論,那么這種統一便不屬于系統對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范疇。如果利用了便是一種殖民化。
但是作為商業操作來講,這種產業的聯合必定是以經濟利益為目的。所以從傾向上來看,一定是在目的性理性指導之下的,而非價值理性。筆者認為,這種情況下的權利很容易失控。無論何種權力都不能無限放大,應當將權力關進籠子里。所以國家政府應當加強監管,對這種托拉斯傾向的模式應當賦予足夠的思考和審慎的管理。□
參考文獻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②《阿里巴巴戰略投資微博》,新浪科技,2012-4-29
③安德魯·埃德加著,楊禮銀、朱松峰譯:《哈貝馬斯:關鍵概念》[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④王卉玨,《從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論看網絡空間中的入侵行為》[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2(4)
⑤楊文華,《網絡論壇“有限公共性”情境下的意識形態風險及其防范》[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
⑥王艷玲、韓揚,《網絡媒體的規范與控制》[J].《青年記者》,2012(1)
(作者: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文學碩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