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霞
[摘 ? 要] 中職德育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生涯和職業理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的必修課,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和法律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情感因素,以語言感染吸引學生,以動作、表情規范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將情感教育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并將情感教育延伸到課外,創建高效德育課堂。
[關鍵詞] 中職德育;情感教學;策略
中職德育課是一門集思想性、方向性、理論性、科學性、原則性、實踐性于一身的學科,以育人樹人為教學根本目的。但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德育課堂的教學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教師傾盡全力去教,卻有部分學生昏昏欲睡;教師提問,積極回答的學生就那么幾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少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熱情欠缺。良好的課堂紀律、和諧的教學生態是德育課堂管理的重要內容,其中情感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教學不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溝通和心靈的碰撞。教師需要注入真摯情感,關注學生的思想感情,尊重和理解學生的意見觀點,隨時注意學生情緒的變化,建立起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愉悅、人性化的課堂氛圍,形成一種情感互相支持、教和學積極互動的良性課堂生態環境。課堂上情感的浪花、豐富的案例、深刻的哲理、形象生動的語言等,都能振奮師生的精神,掃除課堂學習中的懈怠之氣,引導學生集中精力去學習,在一種融洽的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構建和諧課堂的目的。在德育課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運用情感教學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情感因素
情感教學不能是空中樓閣,必須建立在課程和教材的基礎上。為此,教師要將職業學校德育課教材中蘊含的情感因素挖掘出來。備課時要多方收集資料,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使抽象理論具體化、枯燥條文生動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讓學生在思想上達到較高的水平。教材中蘊含的情感十分豐富,如《職業生涯規劃》教人充滿自信、放飛夢想,《職業道德與法律》教人敬業愛崗、遵紀守法,《經濟政治與社會》教人關注國家社會、百姓民生,《哲學與人生》教人探索人生、探索世界……“為天地立心,為民生立命”是德育課最基本的情感因素。教材中的故事案例、典型人物、名言警句等都是情感教學的素材,如典型人物形象可以感染學生,妙趣橫生的寓言哲理可以愉悅教學氣氛,這些都能夠不斷強化學生的注意力,消除學生學習德育課的厭倦之心,使學生在身心愉快的狀態下吸收知識,升華情感。教師要深刻領會教材中的有情之“理”,在教學時正確表達這些“理”中的情,引領學生體驗感悟德育理論中的情感。
二、將情感教育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
德育課理論性較強,倘若教師講課時方法單一、表情呆板,學生自然會感到索然無味。因此,德育教師講課時先要充分調動自己的情感,進而去激發學生的情感。
(一)以語言感染吸引學生
“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工具。”社會心理學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與交流,需要在很好的心理認同和情感共振的基礎上進行。”學生不是工廠里任憑處置的原材料,而是一群有思想有活力的青少年,他們的內心波濤澎湃,渴望情感體驗、情感共鳴和情感宣泄。因此,在德育課教學中,教師要用充滿感情的語言去撥動學生的心弦,把他們帶入到飽含情感的教學情境中,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帶來強烈的沖擊,使學生從波瀾不驚的狀態進入到一種情感涌動的心理世界。
例如在教學“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時,教師可以設計一段教學語言,配合相關的幻燈片展示:縱觀中國近現代史,是中華民族奮起抗爭、不斷發展的歷史,鴉片戰爭、甲午海戰、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從第一顆原子彈的試驗成功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累累碩果,從中國人千年的飛天之夢到“神九”“神十”的夢想成真……這一切無不向世人昭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由此讓學生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地位,牢固樹立愛黨愛國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將情感從個人的喜怒哀樂升華為對國家榮譽、民族振興的關心。融進了情感的語言變得富有活力,具有振奮人心的效果。“言為心聲”,語言是最利于表達情感的媒介,教師要充分利用有聲語言的表達作用。
(二)以動作、表情規范學生
課堂上教師在利用語言表達的同時,還要注意到自己的動作、表情所傳達的深意,如眼神、表情、手勢、姿態等。在德育課堂上,肢體語言在育人方面具有較大的隱性教育價值,合理運用的話可以對營造良好融洽的課堂氛圍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
首先是眼神接觸。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上課時,教師不能自顧自講,要自然地注視班上的學生,讀懂每位學生眼神中所表達的意思,及時傳達對學生的評價,了解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把握情況,掌控整個課堂秩序紀律。比如針對課堂上違紀的學生,教師倘若立刻進行嚴肅批評,可能會中斷教學過程的有序進行,還有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感。其實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只需用眼神警示一下,就有可能將學生拉回到課堂上來。還可以利用身體姿勢和面部表情來傳達警示的信息,有時什么也不必說,只需走近他,輕輕拍一下肩膀稍微示意下就能使其端正行為。不同的班級,或者同一班級前一節課與后一節課也有不同,每節課所出現的狀況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出現的情況做及時的、有針對性的處理,但不管怎樣處理,教師要做到嚴厲中帶溫和、批評中含肯定、要求中有贊賞,用愛的力量給學生以鼓勵,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育人境界,使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接受知識,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
(三)以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
俗話說“觸景生情”。在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創設各種美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比如在講“職業道德與法律”中“遠離這些魔鬼”知識點時,根據學生對毒品知識僅僅是簡單了解的情況,教師可以將介紹毒品危害的內容做成幻燈片展示給學生觀看。屏幕上出現的吸毒者形銷骨立、家破人亡等一幅幅觸目驚心的畫面,能夠引起學生視覺沖擊,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毒品就是惡魔,害己害人害家庭,從而使學生牢固樹立內心防線:拒絕毒品,珍愛生命。
運用多媒體技術除了可以創設情境外,還可以形成立體情感感染,將畫面的視覺效果、音樂和語言抑揚頓挫的聽覺效果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內化自己的情感體驗。教師需要注意的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不能喧賓奪主,不能把德育教學課堂上成影視欣賞課,任何教學手段只是起輔助作用,不可能取代也無法取代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將情感教育延伸至課外
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積極活動的過程,情感是師生間良好關系的潤滑劑,學生只有與教師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才能在思想上和情感上引起共振。教師不管是在課上還是在課下都要奉獻真摯的愛,做到了解學生、關心學生、熱愛學生,平時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在交流中傾聽學生的心聲,隨時隨地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如身體健康狀況、家庭情況、興趣志向、行為習慣等,把他們的情況裝在心里,印在腦海里,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及時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問題,做到“臺上是良師,臺下是益友”。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應是以愛感其心,以言導其行,溝通彼此的心靈,才能博得學生的敬愛,從而在課堂上形成良好的教學秩序和教學紀律,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馬克思指出:“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的力量。”德育教師只有滿懷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對德育課教學的愛,以自身良好的師德、高度的責任心、廣博的知識去感染學生,使學生的情感趨向積極向上轉變,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營造出一種以相互信任和尊重為基礎,愉快、健康、高效、融洽的課堂環境,創建和諧、自然、積極向上的課堂秩序,真正落實認知、情感態度觀念以及運用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達到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
責任編輯 ? 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