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勛
[摘 ? 要] 在高一階段的歷史教學中,學生的主動參與性非常重要,影響著后續教學的開展。教師需要采用一定的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自身的文化修養來感染學生,用恰當的教學語言來規范學生的行為,制定教學內容時注重現實生活與歷史的結合,豐富教學形式,創新課后作業的布置形式,讓學生體驗學習歷史的樂趣。
[關鍵詞]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主動參與性;培養方法
歷史學科在高中教學階段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既有深刻的歷史內涵,又有豐富的生活情感。但長期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一些教師只注重歷史教學嚴肅的一面,卻忽視了其活潑的一面,造成學生對歷史這門學科形成單調古板的印象,缺乏學習的主動參與性。作為高中歷史教師,如何在新課改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學習觀?筆者將結合高一階段的《中國近現代史》教學,談一談培養學生學習主動參與性的做法。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靈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學習過程中。古人早就有對興趣重要性的闡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環境影響下逐漸養成的,并在學習過程中一步步強化。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手段,創設各種情景,來引導學生參與到歷史教學活動中來,從而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提高學習效果。
(一)做好課前預習
為了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歷史教學中來,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內容的豐富多彩,教師要讓學生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指導學生結合歷史課程內容,通過網上查閱,尋找與課堂教學相關的背景資料,并用講故事、表演等較為形象化的手段表現出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課前準備的時候,有的學生用演小品的形式演繹了袁世凱的形象,通過在課堂上表演,增強了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認知,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了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當然,教師需要注意的是,無論采用哪種手段,必須留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
(二)在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課程改革強調,課堂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要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引導者和協助者。例如,在講解“袁世凱專權”相關歷史內容時,為了加深學生對袁世凱的了解認識,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以演講、小品表演等形式來展現袁世凱的多面形象。通過新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深刻理解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通過教師自身來影響學生
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因素,只有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學生才有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個體的行為主要源于內在的動機。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手段,創設各種情境,來增強學生求知的欲望,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為此,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實施:
一是通過教師自身的文化修養來影響學生。總的說來,歷史學科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容易讓學生產生一種距離感,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到這一情況,用自身深厚的文化修養來感染學生。教師要將身上的正能量傳遞給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通過積極的情感來感染學生,使學生在教學中處于一種積極的精神狀態,促進學生進行高效學習。
二是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為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影響學生學習態度的因素,除了教師自身的文化修養以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態表現也是至關重要的,它對于營造良好的歷史學習氣氛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作為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在課堂中盡量表現出飽滿的教學熱情,通過恰當的手勢、眼神、表情、動作等來引導學生,規范學生的課堂行為,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三、注重現實生活與歷史的結合
歷史課是對過去重大事件的回顧,學生沒有經歷過,學起來肯定有一定的理解障礙。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可以把歷史知識與當代重大事件結合起來,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英國侵占香港”這段歷史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后來的“香港回歸”事件以及如今“一國兩制”帶給香港的發展機會,來幫助學生理解歷史問題,加深學生對于歷史規律的認同感。如此一來,學生就會感覺到歷史事件和人物并不是那么遙遠,從而產生探究歷史事件的欲望。
四、豐富教學形式
為了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歷史課堂教學要改變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教師要遵循新課改教學思想,更新教學理念,依托先進的教學手段,選擇多樣的教學方法,比如“小組合作學習法”“發現教學法”等,還可以通過一些豐富的活動如故事會、辯論賽等形式來吸引學生,改變以往每堂歷史課都是“用一個模子”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歷史。
例如,在學習《戊戌變法》這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辯論賽的形式,讓學生分成正方、反方展開辯論,與平時教師單純說教相比,教學效果大大提升。另外,對于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歷史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課下查閱相關資料并整理歸納,之后在課堂上進行講解,讓學生當一次“小老師”。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引導,鼓勵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教師需要注意的是,歷史教學方式并不是隨心所欲無規律地運用,而是要根據歷史教材的具體內容科學合理地運用,做到既能提高學生參與歷史教學的熱情,又加深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
五、創新作業布置形式
在上完每一節歷史課后,教師往往都會布置一些相關的作業,讓學生對剛剛學過的知識點進行鞏固和練習。大部分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課前預習和課堂環節的創新設計,卻容易忽視課后的作業布置。殊不知獨具創新性的歷史作業,尤其是開放性問題的提出對于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試題的布置要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讓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完成不同難度的作業,對于成績較好的學生可以多布置一些主觀性和開放性的歷史試題,而對于成績稍差的學生以客觀性試題為主。如此一來,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有效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對于鍛煉全體學生的個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總之,高中歷史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學好歷史對于提高中學生的歷史素養、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歷史教師要以新課改教學思想為指導,勇于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不斷增強學生參與歷史教學的主動性,從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江海云.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S1).
[2]劉金春.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J].河南科技,2010(22).
[3]李佳.新課程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及實現[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10,29(4).
責任編輯 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