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央 楊銀輝


[摘 要]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學生幸福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實現這一根本目的,教育界正積極地開展幸福教育的探索。幸福學校文化在教育工作的各個領域又具體化為合理的教育目標、科學的發展戰略、和諧的管理機制、完善的課程體系、幸福的教育活動等。幸福學校文化建設的總體指導思想是圍繞學校的發展目標、辦學理念、制度規范與行為習慣等各個層次立體推進幸福文化信念建設,提升幸福文化的強度。
[關鍵詞] 學校文化;幸福;途徑;策略
以教育幸福為價值追求的學校文化是指學校在正確的教育觀、幸福觀的指導下,開展追求幸福教育的物質實踐與精神實踐過程中產生的思想觀念、制度規范、行為習慣與物質載體等文化要素的總和,簡稱幸福學校文化。幸福教育需要幸福理念的指導、幸福情感的驅動與幸福機制的保障,這些都需要幸福文化與教育過程的深度融合,從而實現幸福文化對于幸福教育的引領作用。學校文化對于學校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影響,提升教育的幸福程度有賴于提升學校文化的幸福程度。因此,學校應通過加強以教育幸福為價值追求的學校文化建設實現幸福教育。
一、目前學校文化建設普遍存在的問題
學校文化是學校的靈魂或精神支柱,其通過學校使命與愿景、共同價值觀和道德規范來凝聚人心,優化學校教育管理機制,協調學校教育行為。學校文化深刻影響著學校的發展戰略與教學績效,也影響著學校師生的精神生活與幸福感受。因此,學校文化對于學校的生存與發展起著重要而持久的影響作用,學校文化建設與管理在每個成熟的學校都普遍受到重視。但不少學校沒能抓住學校文化的本質,致使投入很多的時間、精力后只產出了一些標語口號或文本資料,真實的學校文化并沒有真正改觀。在中國教育學會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分會第十六屆學術年會上,大家對學校文化建設的現狀總結為“五重五輕”,具體表現在“重外化輕內化,重硬化輕柔化,重變化輕進化,重強化輕感化,重物化輕人化”。筆者遂根據文獻資料分析與學校文化實地調查,將學校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部分學校領導對學校文化建設的價值認識不足,導致學校文化建設的措施不得力、進程無規劃,在多年的辦學歷史中也沒能及時培育出明確的、得到全校師生高度認同的學校文化。其次,學校文化缺乏幸福感。學校文化過于強調功利目的,學校的部分管理制度與管理行為甚至損害師生正當的公民權益,從而不能發揮學校文化對學校教育工作與師生成長的促進作用。第三,學校文化的內涵不夠系統、全面。學校文化的內涵基礎是學校的責任、使命與愿景。學校文化的價值追求要與學校教育目的、人才培養目標、學校發展戰略相統一,不能偏面地將“樂”文化或“孝”文化當作學校文化來建設。第四,學校教職工對于校長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缺乏信念,學校文化的價值追求或價值主張的真實性得不到全體員工的信任,部分學校領導言行不一,文化管理僅僅是擺設與裝飾。第五,文化管理要堅持以人為本,但以人為本也容易造成極端自由化,政令不通。
二、幸福學校文化的內涵與結構
(一)幸福學校文化的概念與內涵
學校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是要明確學校文化的內涵,設計學校文化的風格。學校文化的類型與風格要與學校組織的行業特性與師生群體的人員屬性相匹配。學校文化建設的基礎是充分認識學校的責任與使命,明確學校的發展目標與實現目標的戰略方法。學校的責任在于傳承人類文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教育的對象是人,涉及人的思想與情感,價值引領、情感關懷等是常用的工作方法,師生的人際關系質量對教育績效有顯著影響。學校文化類型應與學校的這些行業特點相適應,要建設充滿人文關懷、有利于營造和諧人際關系、促進提升師生精神生活質量的溫和型組織文化。從組織文化的內涵屬性角度,這種溫和型的組織文化既要倡導無私的人文關懷與和諧的團隊氛圍,又要實現嚴格的科學管理與過錯懲戒;既要專注于學校內部的教育過程,又要適應社會對于學校及所培養人才的要求;既要堅定地執行學校的發展戰略與教育理念,又要靈活地處理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本文將這種既重視內部統一性又強調外部適應性,既重視穩定性又強調靈活性,既重視德治化的價值引領又強調法治化的規范約束,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于一體形成的和諧型積極文化稱之為幸福文化。幸福文化與教育相融合產生的以教育幸福為價值追求的學校文化簡稱為幸福學校文化。因此,從組織文化內容結構的角度,可將幸福學校文化定義為:學校在正確的教育觀、幸福觀的指導下,開展追求幸福教育的物質實踐與精神實踐過程中產生的思想觀念、制度規范、行為習慣與物質載體等一切文化要素的總和。學校幸福文化在教育工作的各個領域又具體化為合理的教育目標、科學的發展戰略、和諧的管理機制、完善的課程體系、幸福的教育活動等。
(二)在學校建設幸福文化的價值
幸福文化與教育具有天然的相融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升幸福生活的能力。教育過程既涉及科學方法與知識,又涉及人的交流與協作,是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的綜合提升過程,實現教育幸福的過程就是實現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有機融合的過程。將學校教育與幸福理念相融合而產生的學校幸福文化具有十分強大的生命力,原因在于以下幾點:1.幸福文化是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與民俗文化融為一體的文化──幸福文化倡導的核心價值觀念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相融通的,能得到廣大師生的高度認同形成共同價值觀,而且幸福文化與教育相結合后,優秀厚重的傳統文化就能在學校的管理與教育工作中發揮出強大的凝聚力量與教育力量;2.幸福文化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有機融為一體,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文化——幸福文化中的核心內容既推祟人文精神,又彰顯了科學精神,是一種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文化;3.學校幸福文化與師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及精神生活緊密相聯系,是“活”得有生命力的文化──幸福是人日常精神生活的基本追求,在具體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有著自己的愿望、態度與經歷的情感體驗,追求幸福能成為各項人際互動或教育工作的現實追求。因此,幸福與教育相結合可以成為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強大動力。
(三)幸福學校文化的內容與結構
幸福學校文化建設要從學校文化的內容與結構著手。只有清晰地理解了學校文化的真正結構,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建設活動。著名的美國學者埃德加·沙因在《組織文化與領導力》一書中將組織文化定義為:“一組基本的假定,即組織文化就是群體在解決其外在適應性與內部整合的問題時,學得的一組共享的基本假定,因為它們運作得很好而被視為有效,因此傳授給新成員,作為當遇到這些問題時,如何去知覺、思考及解決的正確方法。”沙因認為組織文化的結構應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人為事務、價值觀和基本假設。“人為事務”包括“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價值觀”包括人才觀、質量觀、團隊觀等思想觀念及組織經驗升華而成的精神文化;“基本假設”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現實與真理、人性、人類活動和人際關系”五個方面。沙因認為“價值觀或精神文化”不是組織文化的核心,“基本假設”才是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文化本質,因為“基本假設”是組織成員內心真正相信的能夠成功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信念,其決定了組織成員如何觀察與認識組織事物及其采取的行動。組織文化建設若不能抓住本質而舍本逐末,則必然事倍功半。依據沙因的文化本質理論,學校文化的內容與結構除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與物質文化四種類型之外,更重要的是人與人相互間的人性與人際關系認識、學校管理過程中真正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教育評價與考核真正重視的指標等隱形的價值信念。
總之,若將學校文化本質內涵的多層結構形象的用“文化盆景”來描述,那么先進的社會文化是學校文化汲取營養的土壤;景觀樹代表的就是學校文化系統;樹根代表學校文化的根基,即責任與使命;樹干代表學校文化的主體,即基本假設;樹枝代表由基本假設產生出來的核心價值觀;樹葉、花、果等代表由核心價值觀創設出的人為事物,即代表“機制流程、評價考核、行為規范、景觀標識、故事傳說”等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文化盆景”當中的假山頑石、塑形鐵絲等代表著社會系統當中具有約束能力的道德、法制等系統。“文化盤景”體現的組織文化四層結構如圖1所示:
■
圖1 學校文化盤景與組織文化結構
三、幸福學校文化建設的機制、途徑與策略
人是文化的主要載體,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決定了組織文化的品質。學校文化建設必須緊緊圍繞人的組織機制、精神生活與行為習慣等開展建設活動。幸福學校文化建設的總體指導思想是圍繞學校的發展目標、辦學理念、制度規范與行為習慣等各個層次立體推進幸福文化信念建設,提升幸福文化的強度。沙因的文化本質理論為學校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即開展能夠真正有效改變學校基本假設的文化工程。
(一)幸福學校文化的建設機制
合理的機制是組織有效運行的根本保障,學校幸福文化建設的成效同樣需要文化建設機制的保障。幸福文化建設機制主要包括以下機制:1.幸福文化的診斷評價機制,通過開放民主的溝通機制與科學有效的評價工具不斷檢討學校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加以糾正。2.幸福文化的培育創新機制。學校要結合時代發展的文化思潮與教育科學理論的發展實際,抓住學校教育事業變革中典型人物的先進事跡及時加以培育與提煉,使幸福文化的內涵得到不斷創新與豐富。3.幸福文化的沉淀傳承機制。通過學校各項管理制度的修訂完善、各部門工作目標計劃的制定、工作管理資料與經驗的整理總結等活動,及時沉淀與強化學校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優秀價值理念等文化元素,防止領導更替、教師流動、學生畢業等造成優秀文化的失傳。4.幸福文化的應用研究機制。探究學校文化在服務學校教育與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即探究學校文化與師生的精神生活及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的途徑與策略,在學校的戰略決策、評優考核或矛盾處理等各項工作中均自覺以幸福文化為指導原則,營造全校師生認同尊重學校文化的組織氛圍,自覺以學校文化的內涵來指導自身的工作與生活。總之,學校文化建設機制要以追求教育幸福為目標,以宏揚幸福精神為核心,設計出學校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與物質文化等學校文化建設與發展的整體方案,即設計出與學校各項工作有機融合的、以精神文化為統率的四個層面協調統一的學校文化發展建設機制。
(二)學校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
學校文化建設的途徑主要有師生精神生活途徑、行政管理文化建設途徑、課程文化建設途徑、校園物質文化建設途徑、學校社團活動文化建設途徑等,其中核心途徑是人的精神生活途徑,因為文化與人是緊密聯系的。人的核心價值觀影響人的人格發展進而影響人的行為方式,最終促進了學校文化的形成。學校文化建設應當與學校領導、教師與學生等學校組織成員的各項重要工作與精神生活相結合,通過推進各項工作的戰略目標與指導思想等來體現價值觀、信念等文化內涵。具體有以下幾種建設途徑:
1. 以行政管理文化建設為途徑,以法治精神與責任擔當精神等來塑造幸福文化。
2.以課程文化建設為途徑,以課程理念與課程中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等來塑造幸福文化。
3. 以班級文化建設為途徑,將幸福文化真正落實到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習慣當中。
4.以科研文化建設為途徑,科研或學術文化是影響教師發展的重要因素,對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也會產生重大影響,通過科研中的合作互助、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等精神豐富學校的幸福文化內涵。
5. 以學校建設與發展的重大活動為途徑。如結合校慶、校舍搬遷、行政領導換屆、開學式、休學式等學校發展與建設的重大活動進行學校文化建設。通過活動來宣傳表彰典型人物的先進事跡,突顯幸福文化的內涵與載體。
6.以學校與社會組織環境相互作用為途徑。如通過學校與新聞媒體、社區家庭等組織的交流溝通來體現與塑造學校的幸福文化。通過加強學校文化與社會文化之間的聯系,將和諧社會建設所需要公平正義、民主法制等核心價值觀融合到學校文化中,對解決教育脫離社會的弊端有重要作用。具體的學校文化建設途徑及其建設內容的相互關系如圖2所示:
■
圖2 學校文化建設途徑與內容結構
(三)幸福學校文化的建設策略
幸福學校文化建設的任務是多角度的。從建設幸福文化的內涵角度看,應提升學校文化的內在品質。如要提升學校發展的穩定性,應加強學校的發展戰略建設與組織愿景建設,重視學校運行的工作流程與制度建設;要提升學校內部人際關系的和諧性與積極性,應該重視學校內的管理團隊或教學團隊建設,給予教職員工更多的情感關懷與工作支持;要提升學校對社會發展的適應性與競爭力,應鼓勵業務精英開展科研創新與教育實驗等。在建設幸福文化的強度方面,要將文化建設與文化管理合二為一,真正樹立師生對于幸福學校文化的信念。從建設學校文化的結構角度看,應提升學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與物質文化的幸福度。總之,幸福學校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就是沿著幸福文化的內品質、結構與強度等方面開展建設活動,在學校文化的基本假設、核心價值觀、制度、行為等各個層次立體推進文化信念建設,提升幸福文化的強度。以下四種策略對于幸福文化建設而言是比較行之有效的。
1.確立幸福學校文化建設在學校發展作用中的核心戰略地位。要充分認識學校文化對于學校發展及學生成長的具大價值。學校文化蘊藏著教育理念,承載著道德價值,具有價值引領、情感驅動等教育功能,對于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工作具有直接影響,也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最終決定學校教育績效與辦學目標的實現。因此,不僅要突出學校文化在學校內部管理中的地位,也要力爭通過學校文化建設的“高起點、高標準、高目標”,將學校建設成為學校所在社區的文化高地。
2.建設與幸福文化理念相配套的工作機制,以剛性的制度來保障理念的執行。一方面,機制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機制對于學校的幸福度具有根本影響。學校的管理與評價機制要真正體現民主、公正的人文價值與合理高效的科學價值。另一方面,通過將學校文化與學校管理工作相結合建立學校文化的執行、維護與強化機制,保障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得到執行,而不是僅僅靠師生的自覺行動。
3.加強學校管理團隊建設,由真正擁護與信仰學校文化理念的業務精英組成領導團隊,提升組織執行文化理念的能力。領導團隊應對民主、公正、平等、誠信等核心價值觀真正做到身體力行,與員工能進行充分溝通,給予員工真正的尊重、信任、激勵與支持,在工作上敬業、進取、奉獻,將學校視為家庭,承擔起學校生存與發展的責任與使命。在管理機制上,多實行民主集體決策,建立公平的長期考核與逐步升職制度等,提升學校文化的幸福度。
4.構建師生精神文化生活機制與文化實踐機制,提升學校文化的強度。將學校幸福文化的理念與師生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讓學校文化真正落地生根。具體措施可通過舉辦有效的學校文化體驗活動宣傳與推廣先進的文化理念,通過價值意義的宣傳教育促進全校師生對于學校文化的自覺遵循;通過嚴格踐行職業道德規范,重視教育工作的過程管理,提升學校文化知行合一的質量;通過學校業務精英在踐行文化理念中的榜樣示范和成功事例來堅定師生對于學校核心價值觀的信心;通過舉辦定期的文化儀式活動強化與升華全校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境界等。
5.以科研創新機制建設為核心的科研文化建設,提升學校文化的人文品質與科學內涵。建設學校文化應有先進的文化理念,并描繪出美好的建設愿景,讓人確信值得追求。通過學校的科研活動,豐富與完善學校幸福文化的內涵,為全校師生對學校文化樹立信念打好基礎。科研創新機制對于教育績效與學校文化均有重大影響,通過科研創新機制可提高學校教師的專業理論素質,發展學校的人力資源,提升學校課程的核心競爭力,從而進一步增強全校師生對于學校發展戰略與核心價值觀的信心。
參考文獻
[1]張德,王玉芹.組織文化類型與組織績效關系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7):146-149.
[2]陳湘舸,杜敏.幸福文化及其價值定位[J].甘肅社會科學,2008,(6):61-66.
[3]苗元江.心理學視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論與測評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3.
[4]顧明遠.論學校文化建設[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67-70.
[5]苗元江,余嘉元.積極心理學:理念與行動[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2):81—87.
[6]亓殿強,周新奎.學校文化建設問題及對策[J].中國教育學刊,2009,(5):21-25.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