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景寅
我曾十分幸運地參與創辦了平泉縣第四中學,并見證了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在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過程中,培育了四中人白手起家、埋頭苦干和攻堅克難的頑強作風;在穩中求進、創造業績的過程中,展示了四中人以校為家、德高業精和嚴謹求實的優秀品質;在內求質量、外塑形象的過程中,打造了四中人團結拼搏、敬業奉獻和求是唯實的文化底蘊;在提升水平、彰顯特色的過程中,凝聚了四中人追求卓越、銳意改革和奮發向上的優良傳統。期間,我深深地體會到:辦好學校要有以下三種精神。
一、尊重規律、求真務實、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
萬事萬物,皆有規律,人類只有在社會生活中遵循規律,各項事業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反之就會遭受損失。教育也不例外,要辦好學校,必須要有“尊重規律、求真務實、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
第一,教育者要遵循教育規律。尊重教育規律就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是人才的人才觀,全面發展、凸顯特長的質量觀。尊重教育規律就要樹立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溫故知新、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教學觀,把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為每個學生的終生幸福奠基作為教育的目標,切不可因片面追求升學率而厚此薄彼、顧此失彼。
第二,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教師是培養人才的人才,校長要有人才意識,把教師的成長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建立教師成長機制,搭建教師成長舞臺,精心制定教師培養規劃,按照新教師、合格教師、骨干教師、優秀教師、名師、教育家六個層次分類培養、梯次推進,努力建設是一支師德高尚、專業精湛、方法靈活、業績卓越的教師隊伍。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就要知人善任,及時把那些德才兼備、業績突出的優秀班主任、骨干教師選聘到高一級職稱或者領導崗位上來,切不可任人唯親。否則,重用了庸人就會閑置能人,就會失去人心,學校的事業就會遭受損失。
第三,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兒童既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的主體,教育者要精通教育學、心理學,依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科學施教。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遵照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身心特點,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上體現出適當性;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順序性規律,充分考慮到兒童的認知能力,在兒童一定的發展階段施以相應內容的教育,不能“凌節而施”,做到因時施教。要照顧到兒童身心發展的特殊性,不同的兒童的發展在總體一致的基礎上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同一兒童在發展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發展特點,如1~2歲及青春期是兒童快速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這期間兒童身心的發展速度要遠高于其他時期。教育既要做到按照兒童一般的發展規律施教,又要照顧到特殊兒童以及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特殊性,做到因人施教。教育是一門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育又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從教者要樹立科研意識,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每一項工作,在工作中不斷揭示新規律、探索新方法、生成新思想,用創新思維培養創新人才。
二、敬業樂教、不計名利、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
人們常把教師比作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贊揚的就是教師的奉獻精神。誠然,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沒有奉獻精神的教師,學生難以帶好;沒有奉獻精神的校長,班子難以帶好;沒有奉獻精神的團隊,學校難以辦好。因此,辦好學校,從教者必須具有“敬業樂教、不計名利、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
第一,從教者要為學生奉獻一顆愛心。愛是教育的靈魂,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是高尚師德的源泉。愛的情感猶如師生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如涓涓細流,流進學生的心田;像綿綿春雨,滋潤干枯的荒漠,使之萌發一片綠洲。愛學生就要放下師道尊嚴,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走進學生的心靈,把學生當作朋友,當作親人,去感受他們的喜怒與哀樂,去體驗他們失敗與成功。用真愛,為冷漠的孩子化解心中的冰凌;用真愛,為迷茫的孩子指明前行的路;用真愛,為折翅的孩子重新插上飛翔的翅膀。要教好學生,從教者要把無疆大愛播撒給每一位學生。
第二,從教者要為學校奉獻全部才智。教育是一項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素質提升素質、以能力培養能力的崇高事業,必須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教師不僅要善于言傳身教,用自己強大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還要善于引導學生去實踐、去探索,把自己全部的學問與智慧無私地奉獻給學生;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求知的方法;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認識世界,還要培養他們擁有去改造世界、創造幸福世界的能力。每一位教師都要把教育當成一項事業來做,要養成以校為家、愛生如子的職業品格,樹立校榮我榮、校衰我恥的責任意識,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積極為學校發展獻計出力。
第三,從教者要為教育奉獻畢生精力。教育是百年大計,每一所學校都要“教育孩子三年,想著孩子三十年;每一名教師即便是教孩子一陣子,也都要想著孩子一輩子”。要做好“備、講、批、輔、考”本職工作,教師需要投入精力;要讓“貧困生”不掉隊,教師需要投入“經力”;要讓“學困生”不落伍,教師需要投入精力;要讓中等生有提高,教師需要投入精力;要讓尖子生更拔尖,教師需要投入精力;要讓自我更完善,堅持終身學習,教師需要投入精力;要溝通學校、家庭、社會及時家訪達成共識、形成合力,教師需要投入精力;要探索教育規律、開展教育科研、總結教育成果、著書立說推廣教育經驗,教師需要投入精力;無論分內分外、校內校外、八小時以內還是八小時以外,都需要教師投入精力。總之,教師要有奉獻精神,需要為教育傾注畢生精力。教育是一項事業,事業的意義在于奉獻;教育又是一種責任,責任重于泰山。事業能否成功,就體現在從業者能否對責任的自覺承擔上,就體現在教師有沒有奉獻精神上,“捧著一顆心來,不帶著半顆草去”!就是教師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
三、服務大局、團結協作、追求卓越的團隊精神
學校是一個由教職工和管理層共同組成的團隊,團隊需要用團隊精神來維系,團隊精神能使學校中的每一名成員自覺地運用自己的才智協同工作,從而去實現既定目標。團隊精神是學校向心力、凝聚力的源泉,能為學校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從而保證學校的高效率運轉。只有具有團隊精神的學校才能創造出卓越的業績。因此辦好學校必須要有“服務大局、團結協作、追求卓越”的團隊精神。
第一,從教者要有大局意識。大局意識就是學校的每一名干部教師能夠主動地為實現學校的發展目標而放棄個人利益和眼前利益,去贏得集體的長遠利益。2000年建校初期,為了實現由亂到治,針對來自于各校素質參差不齊的教師,我們提出了“六優、三滿意”的辦學愿景:把學校辦成“優越條件、優秀師資、優質管理、優良校風、優雅環境、優異成績”的六優學校,實現讓家長滿意、讓社會滿意、讓政府滿意的三滿意目標。這一愿景得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認同,對學校發展起到了領航作用。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白天精心備課上課;晚上耐心輔導學生;周末領導與教師一起參加勞動,共同建設學校。幾年來,沒有人叫苦叫累,沒有人談條件講價錢,體現了“四中人”的大局意識。
第二,從教者要有協作意識。經過與教師一年的風雨同舟與摸爬滾打,平泉四中在社會上樹立了良好的形象,教師對領導班子有了信賴感、對學校有了歸屬感。我們不滿足于現狀,要進一步擴大學校規模、打造學校品牌、彰顯學校特色,針對當時四中按“國有民辦”運作,政府不予投資的現實,提出了用“教師集資、社會融資”的思路來發展學校,立即得到了全體教師的響應,多則幾十萬,少則幾千元,當年融資數百萬元,順利實施了“硬件建設三步走,教學管理時時抓”的三年發展規劃,先后建起了教學樓、學生公寓、餐飲樓,征地二十多畝建成了標準化運動場地,實現了多媒體班班通。幾年間,學校內部高度契合,干部和教師間結成了牢固的命運共同體,大家團結一心,共存共榮,體現了四中人的協作意識。
第三,從教者要有服務精神。“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執政之要、是成事之基、是興業之本。教師的服務精神是指教師為教育事業、為學校、為學生主動工作的思想意識和心理狀態。在建校過程中我們提出了:“在四中沒有領導,人人都是服務生,個個都是志愿者。”大力倡導領導為教師服務,教師為學生服務,學校為社會服務,積極引導學生從小樹立服務意識,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刻苦學習、立志成才,將來為國家服務。在這個大家庭里,當教師有困難時,領導會主動幫助解決;當學生有困難時,教師會真心傾情奉獻;當社會有需要時,四中人都會自覺伸出援助之手。領導為了四中的發展廢寢忘食、夙興夜寐,教師為了學生的發展早出晚歸、披星戴月,體現了四中人高度自覺的服務精神。截至目前,平泉四中已經成為河北省知名學校、承德市品牌學校,學校不僅還清了全部欠款,還積累了近億元的資產。
平泉四中由創建到成熟僅僅用了五年時間,經歷了理順關系、由亂到治的形成期,達成共識、積極參與的凝聚期,各抒己見、坦誠相見的同化期,互相信賴、創造業績的成熟期。經過多年的積淀,四中絕大多數人養成了“敬業重德是前提、自主學習是習慣、真誠溝通是方法、不講借口是作風、服務到位是根本、追求卓越是目標”的優良作風,科學精神、奉獻精神、團隊精神使學校精神得以升華,這三種精神為學校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作者單位:河北平泉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