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玲
摘 要: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形成探索問題的氛圍,真正發揮學生個體潛能,讓學生進行自我探究、自我嘗試;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激勵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
傳統的教學以學生掌握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要核心,強調了“三個中心”,那就是以教材為中心,教師是教教材,而不是靈活地用教材教。以教師為中心,整節課學生都是在聽教師講解,圍著教師的指揮棒轉,這樣大大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以課堂中心,學生就是在聽中學,練中學。如今新的課程改革不僅僅局限于這些,而是把三維目標的三個方面有機結合在一起,讓新課程的價值追求真正得到體現,新課程改革體現了以人為本,關注并促進人的發展。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我以教學中“找規律——簡單的搭配”為例談談看法。
一、精心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
數學教學來源于生活,生活就是大課堂,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就可以從學生容易接受的生活原型出發,找到學生感興趣的事物,選擇與教材相符合的事物創設情境,教師由此引出要學習的內容,這樣學生的興趣就會被調動起來,參與的熱情也極高。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簡單的搭配一課時,我先出示一個小男孩在家里挑選服裝的場景,然后這樣引導學生:
師:今天,學校要舉行一次運動會,并邀請我們去做拉拉隊,你們高興嗎?
生:高興。
師:小明同學這次也要參加運動會,可是小明遇到了一件麻煩事,同學們愿意幫幫他嗎?
生:愿意。
師:(出示場景圖)小明有2件背心,3條短褲,他不知道穿哪一套參加運動會,請同學們幫忙從中選一件背心、一條短褲配成一套服裝,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穿法?
問題一出,學生熱情高漲,談論著自己的看法。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創設這樣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把學生真正帶進了探索問題的氛圍中,讓他們在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從生活中提取素材,讓數學知識生活化。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也為下面的自主合作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發揮個體潛能,自我嘗試,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
還是以簡單搭配為例,教師創設情境提出問題之后,學生紛紛猜測,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要求。
師:那么到底有多少種穿法呢?請同學們拿出學具擺一擺、配一配,讓我們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證實自己的猜測,好不好?
生:好。(學生的學習熱情特別高。)
學生紛紛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學習熱情特別高,課堂氣氛活躍。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作為出發點,精心設置了學生獨立探究的活動內容,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參與時間和活動空間,讓全體學生都能以積極的熱情參與到自主學習中,嘗試著自己解決問題、經歷探究的過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使他們已有的知識得到深化,與此同時,幫助他們建立新觀念,掌握新知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通過讓學生進行獨立操作,使他們初步經歷了探究過程。不僅讓學生獲得了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學生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再是學習的奴隸,促使他們的主動性、獨立性得以發揮。
三、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為了讓學生有效地解決問題,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組織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讓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究問題。例如在小組內開展評比活動。為了不給自己的小組拖后腿,小組內的學困生也會主動參與到學習中,這樣他們就有了合作學習的意識。
四、抓準時機,恰當地組織合作學習
在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嘗試這一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結果。比如沒有規律地搭配,沒找全。還有就是找全了,但是找得比較亂。針對這種情況,老師要抓準時機,適時進行組織合作學習。
師:每個同學在小組內說說自己的想法,討論一下,哪些想法是正確的?
生:……
在學生獨立嘗試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小組進行討論,通過學生相互交流、相互補充、共同探討、解決疑難問題。將學生自學成果轉化為全組成員的共同成果,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通過班上交流,將討論的結果進行展示。
師:哪個小組愿意把你們的結果告訴大家?
學生小組代表班上匯報。
我們所說的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不是讓學生自己去做、去說,放任不管。新課程強調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中,教師要起到引導作用,教師不是合作學習的觀看者,而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師要讓學生在“明確問題—獨立思考—交流意見”的數學活動中加深知識理解,最后獲得新的發現。在整個活動中,教師既要注重對學生的有機評價,又要特別關注后進生,給他們創造發言的機會,幫助他們找回自信,讓他們得到鍛煉,讓小組學生成為最佳的學習伙伴,使不同層次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都能在學習中有所收獲。
五、學會在合作中尋求問題,剖析難點
小組學習交流后,一定會存在學生沒有想到的知識點,或學生提出來的有價值的問題,老師要善于抓住這些并整理出來組織全班學生進行集體討論,幫助學生解決難點。在自評與互評的活動中,在教師的引導剖析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再一次得到發揮,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同時技能也得到訓練。
例如:小組反饋后,有的學生告訴老師說自己總是找不全。
師:如果不擺學具,你有什么好方法把6種不同的搭配方案表示出來呢?
生:我可以用連線的方法,這樣更方便。
師:怎樣連才能不重復、不遺漏呢?
生:有規律地依次連線。
教師因勢利導,組織全班學生討論、交流,然后引導學生總結規律。按照順序依次進行搭配,就不會丟,不會重復。從背心出發,2件背心分別和3條短褲搭配,共有6種配法。從短褲出發,3條短褲分別和2件背心配,共有6種配法。并且學會用連線的方法找出所有的搭配方案。這樣的教學效果,遠比教師自己說出結果,讓學生死記硬背要好得多。學生既解決了問題,又熟練掌握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