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鐵妍
摘 要: 本文在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現狀的基礎上,總結了關于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教師素質、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心得體會。
關鍵詞: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 教育心得 教學效果
目前,隨著信息技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日益深入,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已進入相對穩定的發展期。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是為培養和提高全民素質而開設的新課程。信息化社會,迅速篩選和獲取信息、準確鑒別信息、創造性加工和處理信息將是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如同“讀、寫、算”一樣重要的、終生有用的基礎技能之一。加快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提高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率,對實現教育信息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現狀
在人類發展長河中,還沒有一種發明像計算機那樣應用如此廣泛、影響如此深遠。如果以往發明的工具都是人類軀體的延伸,那么計算機則是人類大腦的延伸。高中信息技術分《信息技術基礎》(必修)、《算法與程序設計》(選修)、《多媒體技術應用》(選修)、《網絡技術應用》(選修)、《數據管理技術》(選修)、《人工智能初步》(選修)。吉林省《信息技術基礎》是會考必考的,大部分地區選修的是《算法與程序設計》(選修)。《信息技術基礎》的體系結構:把4個主題內容按照認知、技術、社會三者的規律及關系重新編排,以“信息處理與交流”為主線,按照“信息的獲取與評價——信息的加工與表達——信息的發布與交流——信息的存儲與管理”的邏輯線索呈現學習內容。《算法與程序設計》的體系結構:按照高中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以算法和程序設計為主線,對3個主題的具體內容重新編排,緊緊圍繞用算法和程序設計求解問題的過程,交叉介紹算法、程序設計語言和程序設計思想與方法,教學難點螺旋式逐步呈現。由于信息技術教育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重視程度不夠,再就是認知有問題,學生認為會打字、會玩游戲就會電腦,家長覺得不參加高考就不用學,學校認為會考過關就可以,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
二、信息技術教師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信息技術教育及其應用最終要通過教師貫徹落實到學校教育中。某種程度上講,教師的信息意識及對信息技術的理解、掌握、運用決定信息技術教育效果。因此,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首先強調教師適應信息社會的知識結構的重建,即教師首先具備信息素質。我國信息技術教育起步較晚,現有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大部分教師是由其他學科教師經過短期培訓轉行而來的,或是從校外臨時借調、臨時代課的。因此,他們普遍存在基礎差、底子薄的缺點。由于信息技術發展較快,信息技術教師的隊伍壯大也快,現在的高中教師大部分都是由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充實到信息技術教師隊伍中的,他們的計算機知識基礎扎實,但教學經驗有待提高。
三、重技術與知識,輕信息技術文化培養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應當立足于基本知識、基本操作的掌握和應用,引導學生勤于動手、積極參與,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部分教師沒有把握信息技術課的學科特殊性,機械套用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重知識、輕技能,教學效果差。在信息技術課程實踐中,信息技術想創新還是有很大空間的。首先用先進技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趣的創意提升學生的興趣,任務提高學生的動手熱情。讓信息技術課生動、活潑、創新需要教師付出努力。
四、信息技術教育的評價方式要合理
目前,我國高中信息技術教育評價方式仍采取統一上機考試的方式。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性質定位為基礎性、綜合性和人文性,體現高中階段信息技術教學的根本目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1)知識與技能;(2)過程與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了實現課程總目標,教學過程中以組織活動為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置認知沖突,讓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合理安排教學,讓學生親身經歷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指導學生學會選擇與確立主題,分析需求并規劃、設計內容,根據需要與創意獲取并加工信息,準確表達意圖或主題思想;引導學生交流、評價和反思問題解決的各環節及效果,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
五、加強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體系構建與文化培養
要組織好一堂課,教師必須精心設計課堂,把活動安排得更細致,并考慮周全。最重要的是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這需要教師有非常好的引導力,并在過程中給予學生幫助與指導。要有隨機應變、駕馭課堂的能力,調動氣氛。當要求各小組討論時,要及時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教師巡視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要及時肯定與表揚,進而帶動整個課堂氣氛。課堂設定的評價機制要明確,活動要實現的目標要明確。
課堂是教師的主戰場,通過課堂教學反思,我認為信息技術教師要上出一堂好課,分析教材、了解學情,精心設計課堂。活動式教學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不僅有高的專業素質,還具有人文歷史等文化素質及較強的表達能力、表演能力、組織能力等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通過活動形式駕馭課堂,才能在教育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