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植
摘 要: 高三學生能否掌握科學復習方法,是歷史高考復習效率高低的關鍵所在。復習過程中要堅決避免填鴨式、滿堂灌、題海戰術、猜題押題等傳統做法,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首要一步則是指導學生掌握并運用科學復習方法:細讀法。
關鍵詞: 細讀法 高三歷史 總復習 應用
歷史教材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材料,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的主要依據,對歷史教材不做全面、深入細讀,學生將很難準確定位歷史事件、時間、現象、人物,更談不上深入理解。因此全面了解教材是學生讀史第一步。細讀課文就是全面了解課文采取的基本方法。高考歷史史實和思維能力考查首先要求學生有扎實的基本知識。沒有扎實基本功,根本談不上對歷史事件、現象、人物等歷史問題的分析、綜合和思考,很難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因此高考前的一輪復習中一定要指導學生細讀課本,過好基礎關。
細讀課文不是漫無目的地簡單看書,而是有的放矢,講究重要內容和讀書方法。教材一般由以下幾部分組成:目錄、引言、正文、歷史地圖和插圖、歷史文獻引用、注釋、大事年表。細讀目錄和引言,就是弄清章、引言、節、目之間的內在聯系。每一章的標題實際上就是每段歷史的學習范圍及重心所在。章與章之間體現的是一種明確的時間順序,從而體現某一時期的歷史發展趨勢。如世界近代史教材的目錄設計就充分體現了資本主義的興起、確立、鞏固和進一步發展的整個輪廓,有強烈的時間觀。弄清楚以上幾種關系的好處有二:第一,從整體上宏觀把握歷史發展基本脈絡;第二,有助于從宏觀角度對具體歷史事件、現象、人物等進行準確定位。二者結合,即能使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認識和評價形成客觀、全面和有一定深度的思維方向。
正文細讀具體涉及歷史時間、事件、現象、人物等基本歷史知識。講究好方法,復習可事半功倍。正文一般有大字和小字的區別。“大字”段落是教材主體,語言簡練,概括性很強,結論性語言集中;“小字”部分是對“大字”的補充說明,對事件、人物、現象有較詳細的背景介紹和過程說明,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加深對“大字”內容的理解。很顯然,“大字”內容是復習的主體,重點文字是學生必須牢固記憶并深刻理解的內容。
學生對“大字”內容的復習如何確定重點呢?一般有四個依據原則:第一,找出能夠說明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觀點的內容,如《中國古代史》“奴隸社會”中“井田制的瓦解”這一目內容就是依據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原理深入分析奴隸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井田制如何瓦解,封建性生產關系如何出現的過程。第二,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思想、科技文化和人物,如商鞅變法、秦加強統一措施、孔子、四大發明等。第三,屬于“中國之最”、“世界之最”的內容或具有代表性的東西,往往是歷史進步的標志。第四,教科書上有插圖、有地圖或有原文引用并加“★”號及課后有練習題的內容。學生把握住上述原則,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重點了。搞清“重點”實際上已經對教材輪廓性地粗讀了一遍,有了宏觀印象,十分有利于接下來的“細讀”。有針對性地細讀是復習的重中之重,是掌握好扎實的基礎知識和高考取得較好成績的關鍵所在。這一過程不應求快而要求穩,特別是第一遍要準確記憶、真正理解,主要把握三點:“思”、“劃”、“寫”。
所謂“思”,就是在讀書過程中注意找出疑問點,主動提出問題,想辦法弄清有疑惑的問題,例如,蔡倫的改進造紙術、元朝的改造漕運、瓦特的改良蒸汽機,其中的改進、改造、改良則說明不是發明,而是前人已有的成果。前人的成果是什么?則要了解西漢的灞橋紙、隋朝的大運河、英國的早期平動式活塞機的成就,從而實現知識聯想與擴展。又如蔣介石在抗日進入相持階段后,把“聯共抗日”政策改變為“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如何從形勢變化、日寇政策變化和階級根源深入分析其政策變化的原因及其對抗戰產生的影響,則是復習思考、培養能力的重中之重了。所以說,到課文中發現問題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可以把問題理解得更深、更透,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由課文提出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往往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復習質量。
“劃書”是一種很好的復習方法。邊看邊思,邊將書中重要內容、事件、典章制度等,按時、地、人、經過(內容)、結果(評價)等要素劃下來,并加上眉批、旁注,實際上即是完成一個個最重要、最簡練的名詞解釋,從而牢固掌握大量雙基知識,如“文景之治”、“三省六部制”、《史記》、“地丁銀”、黃宗羲、洋務派、戊戌變法、五四運動,等等。即使到了復習第二階段,學生也要經常翻看重點內容,因為有第一階段的提煉,書上已有許多圈圈點點,這時的書應是立體的,看時讓重要部分呈現出來,不重要的部分隱退下去,實際上強化五大所史要素。
細讀正文的時候,還要及時閱讀相關 “注釋”。歷史教材中提供的“注釋”一般起到對一些歷史基本概念或專用術語進行簡要說明的作用,有些還介紹史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從而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對于學習水平較高且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引導他們根據注釋提供的線索查閱原始資料,以利于他們深入探源、開闊視野、培養創新能力。
大事年表是教材的最后組成部分,往往附于教材末尾,這里記錄的都是最重要的歷史事件。每件大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牽涉的人物在年表中都有簡要而明確的介紹。認真閱讀大事年表,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發展線索。閱讀大事年表時要注意縱橫聯系并加以集中梳理。看同類事件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如依大事表整理出孫中山生平事跡。在同一時期不同地區、不同國家都發生了哪些大事及它們之間的彼此聯系,如列出1861年中外發生的大事,即使遮住年表中的時間或內容,也可以自我測查雙基知識的記憶水平。
細讀法主要應用于第一輪復習,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為下一階段綜合性復習和高考奠定堅實基礎。細讀過程也可以稱之為把書本讀厚的過程。沒有這一過程就談不上對知識的進一步拓展和梳理,就很難把學到的知識濃縮為自己的真知,通常沒有廣博就沒有精深。同樣,如果沒有第一步把書讀“厚”,就不會有第二步把書讀“薄”,以至于最后讀到“無”,甚至能丟掉課本,憑頭腦中的真知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