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潔
摘 要: 《堅持公民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職德育教材《職業道德與法律》第七課第二框的內容。該說課教案依據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作者從設計理念、教情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意圖與教學后記八個方面全面、完整地設計了這堂課。
關鍵詞: 課程改革 探究性學習 說課
一、設計理念
本課依據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學目標,以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為主,采用“案例分析、圖片分析、列舉事例、討論、講述和實踐活動”等教學方法。在設計本課的教學過程時,特別關注從思想上引導,幫助學生真正從內心樹立正確的公民意識、國家意識、法律意識、權利與義務意識。在這一過程中,借助多媒體,集圖文、案例、視頻綜合功能于一體,有效調動學生的視、聽等多種感官,使學生從課件中深入了解憲法所規定的公民權利與義務,增強法律意識與公民意識,當好國家公民。
二、教情分析
(一)教材特點。
《堅持公民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職業道德與法律》第七課第二框的內容。該課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憲法,知道公民享有的權利與履行的義務,通過澄清一些模糊的概念,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權利與義務意識、法律意識和國家意識,當好國家公民。該課圖文并茂,引入較多容易使中職學生產生思想誤區的觀點去辨析;插入一些現實生活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增加相關鏈接的內容補充說明;擺出西方某些國家惡意對我國人權問題攻擊的事實,使學生懂得辨是非、明真理,澄清模糊概念的同時增強愛國意識與公民意識;設置名人名言,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迫切性;“互動在線”中,結合案例使學生深刻認識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學會用法律知識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最后增設“體驗踐行”,給學生創造參與、體驗、感悟、提升和外化的機會。
(二)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1.知識與技能目標。(1)通過列舉事例,觀點辨析,知道什么是公民意識。(2)了解憲法規定公民享有的權利與履行的義務,懂得用法律知識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當好守法的國家公民。(3)抨擊西方某些國家對我國人權問題攻擊的事實,樹立社會主義人權觀理念。(4)提高公民享有權利與履行義務自覺意識時,應正確認識并堅持的三大原則。
2.過程與方法。(1)列舉事例、案例分析、觀點辨析、圖片探究、鏈接輔助、視頻賞析、實踐外化。(2)了解、列舉、討論、 辨析、感悟、踐行,學法、知法,辨是非、明真理,思想逐漸升華,內化的理論與信念轉變為外化的實踐動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借助多媒體教學和教師的講述、分析,使學生了解自己具備的權利和必須履行的義務,知道兩者的辯證關系。通過批判西方反華言論,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權觀,并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公民意識。
4.重點與難點。重點:增強公民意識。難點:樹立社會主義人權觀理念;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
三、學情分析
(一)“90后”追求獨立但難以擺脫家庭依賴,張揚個性有時顯得叛逆,樂于助人又顯得缺乏責任心。
(二)熱衷網絡,但不喜歡關注國家、社會時事,缺乏公民意識。
(三)注重個人形象但又偶爾不遵守紀律及社會公德,做出一些有損個人形象的事。
四、教法與學法
在這堂課中,我嘗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促進者,教法與學法力求協調,注重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問題意識和愛國情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育人目標落到實處。教法為事例分析法、圖片分析法、影片分析法、提問啟發法、講述法、實踐活動法。學法為列舉事例法、探究法、辨析法、討論法。
五、教學準備
根據教學目標,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課前查找公民享有的權利及必須履行的義務,以及相關的事例;觀察或搜集發生在校園或社會上的一些違法違紀的現象; 查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文明進步成果。通過學生的合作、教師課堂的提問,大家討論、探究、分析實現教學目標。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提出問題(3分鐘)。
1.教師活動(教學內容的呈現):(1)導入語:專制獨裁的社會只有“臣民”和“奴才”,法治社會才出現了公民。什么是公民呢?(2)提出觀點并啟發學生進行探究。(提問啟發法)2.學生活動(學習活動的設計):(1)學生思考什么是公民?(2)學生探究:辨析幾種觀點;讓學生列舉發生在校園或社會上的一些違紀違法現象。(列舉事例法、探究法、辨析法)
【設計意圖】通過公民的概念帶出什么是公民意識,通過不同觀點的分析及列舉的違法違紀現象對社會產生的危害,使學生了解到增強公民意識的重要性。
(二)增強公民意識(13分鐘)。
1.教師活動(教學內容的呈現):(1)總結歸納:什么是公民意識?(2)提出問題,讓學生將課前搜集的公民權利內容進行分析,教師PPT展示相關的圖片進行歸納。(3)PPT圖片展示:讓學生分析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有哪些?(圖片分析法、講述法)(4)名言賞析。2.學生活動(學習活動的設計):(1)合作探究:公民除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之外還有哪些權利?(2)圖片分析:了解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合作探究法、討論法)
【設計意圖】(圖片分析法)通過圖片的展示,使學生直觀了解憲法規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和必須履行的義務,從而增強學生維護自己和他人的權利、尊嚴和價值的意識,增強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
(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16分鐘)。
1.教師活動(教學內容的呈現):(1)圖片、事例分析法:批判西方某些國家惡意攻擊我國人權問題的事例。(2)視頻賞析法:觀看人權問題的視頻,從中得出什么是人權?人權的實質是什么?(3)圖片分析法:展示西方標榜的所謂人權圖片,批判其虛偽的“人權衛士”嘴臉。(4)提問啟發法:引導學生探究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意義,我國在尊重和保障人權問題上取得了哪些成就。(5)講述歸納法:教師歸納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觀的內容,總結得出:中國要在國際社會立足并茁壯成長需要每個公民強化國家意識和公民的意識。2.學生活動(學習活動的設計):(探究法、討論法)通過教師的分析事例、觀看視頻及圖片,揭露西方某些國家打著“人權衛士”的幌子意圖干涉他國內政,分裂他國并阻礙他國的發展。了解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意義,知道我國在人權問題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初步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權觀理念。
【設計意圖】通過對西方某些國家“人權衛士”丑惡嘴臉的揭露,澄清了學生對人權問題的模糊觀念,強化了學生的愛國意識,并增強了學生的國家意識和公民意識。
(四)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11分鐘)。
1.教師活動(教學內容的呈現):(1)提問啟發法:通過提問:我們應如何樹立公民意識呢?使學生得出:堅持三大原則的結論。(2)觀點辨析:教師給出兩種觀點,學生通過辨析得出權利和義務是對立而又統一的。舉例:受教育者的權利與義務是同時的。(3)事例分析法:P87“互動在線”事例分析,了解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不能因享受自身的權利而損害他人的權利。懂得用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4)名言賞析。(5)圖片事例分析法:通過圖片展示,了解個人利益與國家集體利益是相結合的;通過事例分析得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公民真正樹立公民意識,并強化公民的國家意識和法律意識,促進依法治國的實效性。2.學生活動(學習活動的設計):(1)探究法:對如何樹立公民意識進行探究。(2)辨析法:權利與義務的辯證關系。(3)討論法:對具體事例進行分析討論,了解權利與義務是同時的,享受了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并強化法律意識。正確認識個人與國家集體的關系,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得在憲法和法律面前搞特權,這是維護憲法和法律尊嚴的前提,也是樹立公民意識的重要保證。
【設計意圖】對觀點的辨析及具體事例的探討,使學生意識到公民意識的樹立應端正權利義務觀;在享受權利及履行義務的同時,懂得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正確認識個人與國家、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明確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行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公民的權利得到保障,才能使公民真正履行其義務,才能確保公民意識的有效樹立。
(五)實踐活動情感外化(2分鐘)。
1.教師活動(教學內容的呈現):“中職生增強公民意識應從做文明公民開始。”“我未來的職業需要有哪些文明習慣?”“我改掉了哪些不文明的行為習慣?”“我培養了哪些良好的文明習慣?”2.學生活動(學習活動的設計):課后踐行。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學習,將公民意識、國家意識及愛國情感外化為躬行踐履,當好國家公民。
七、板書設計意圖
重難點突出,條理、脈絡清晰,各環節關系明確,使學生一目了然,通過板書了解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
八、教學后記
(一)本節課的設計符合中等職業教育的特點與要求,充分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促進者,教法與學法力求協調,注重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問題意識和愛國情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育人目標落到實處。
(二)進一步增強了德育教學的針對性、時效性和時代感。立足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生活經驗,以案例、圖片、視頻教學為主,做到把理論觀點和知識的闡述寓于現實社會及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和未來職業活動的主題中,引導學生增強法治觀念,理解掌握并踐行有關法律、法規和道德規范。
(三)通過本節課的事例分析、圖片分析、觀點辨析及視頻賞析,觸動了新時代青年內心深處的那根弦,激發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增強了愛國情感,爭當知法守法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