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香柳
摘 要: 初中思想品德課不僅在于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正確認識世界、融入世界,懂得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需要廣大初中思想品德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要關注學生主觀認識和能力培養,使新課程理念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 初中思想品德 新課程理念 教學改革 有機融合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改革的觸角已經深入各門具體課程,新課程改革理念和課程特點相結合,實現針對性課程教學優化,促進學生知識學習和素質培養。在實施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今天,初中思想品德課作為初中階段重要的思想教育課程,對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具有重要作用。因為,初中思想品德課不僅在于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正確認識世界、融入世界,懂得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要關注學生主觀認識和能力培養,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學科獲得好的教學效果,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面臨的重要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素質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師的教學成敗。需要廣大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為此付出艱辛的努力。這一努力包括多個方面,不僅包括初中思想品德課知識方面的深造,掌握過硬的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加強新課程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的學習和實踐,努力把新課程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與初中思想品德學科特點和教學實際相結合,實現新課程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完美融合,讓新課程教學理念更好地指導教師的教學工作,讓新課程教學理念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學科學習和能力成長。
近年來我本著高度責任感,積極投身新課程改革和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相融合的教學實踐摸索中。經過幾年的實踐我發現,要實現思想品德課和新課程教學理念的完美融合,并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素質教育,品德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用新課程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充分發揮學生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運用自己的主導優勢,積極與學生進行生動活潑、實實在在的心靈交融,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互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質的飛躍。
初中思想品德課由于其學科本身的特點、性質,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科知識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知與行相統一。這對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使該學科獲得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用新課程教學理念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為此,廣大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要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思想品德課教學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加強學習,更新觀念
要更好地投身于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用新課程教學理念指導教育教學工作,實現新課程教學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課課堂中開花結果,教師必須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所謂“打鐵先要自身硬”就是這個道理,要在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教師素質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專業知識要扎實、教育教學理念要更新,業務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這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實現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課實現新課程教學理念和思想品德課教學相融合的先決條件。只有教師素質和教育教學觀念更新了,才能更好地用新課程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工作,勇于實踐,不斷提高業務能力。為人師表,不斷提高道德、覺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為學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
2.積極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程教學改革指出課堂教學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課堂教學是初中思想品德課素質教育的主要場所,讓學生較好地掌握社會主義建設基礎理論知識,必須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改進教法,創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具有絕對權威,一味采取壓制學生的辦法,將使課堂教學成為教師的一言堂。忽視學生的學習感受,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在課堂上被動學習,學習效率低下,教師教學困難重重,甚至還會激化矛盾。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必須摒棄傳統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應用新課程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指導教學,充分發揮指導的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下開展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實現教師和學生充分的課堂交流互動。
教學形式是多樣的,我們應根據不同課題,結合學生實際,采用有效教學方式,如探求式、導讀式、討論式等。總之,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原則,達到傳授知識、提高學生品德理論知識水平的目的,發揮德育功能,提高學生道德覺悟和品德素質,使知與行統一。
3.積極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
初中思想品德課不僅是一門理論很強的課程,更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初中思想品德課不僅要讓學生學習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實踐中摸索、感受,在實踐中提升能力。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理論知識必須在實踐中檢驗,才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學生對思想品德課教學產生厭煩心理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理論和實際脫節,教師置學生的疑惑于不顧而高談闊論。雖然教材講述基本理論時引用大量事實材料進行剖析,但學生并不滿足于此。他們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會碰到許多矛盾,諸如代溝問題、好心惡報問題、不正之風問題等,當自我陷入苦惱之中而不得其解時,企盼從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得到比較滿意的解答,這些都需要學生在實踐中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