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坤
摘 要: 引入新課是課堂教學中必要的環節,也是教學全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這一環節設計的如何,對實現課堂教學整體結構的優化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初中物理 引入環節 教學因子
結合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學實踐,大凡比較好的引入環節,一般都滲透有情景性、趣味性、感染性、啟發性、知識性、參與性、實踐性等因子,下面分別談談這七個因子在初中物理課引入環節中的運用。
一、借景性
學生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中其情感體驗是不大相同的。教學實踐證明,良好的物理教學環境,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求知欲。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觀察和實驗是物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獲得感性材料,探索物理規律,認識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選用不同類型的物理實驗作為物理課的引入環節,能夠達到創造良好環境的目的。例如“長度的測量”這一課題,內容很枯燥,如果上課伊始要求學生用毫米刻度的短尺量自己課本的寬度和一頁紙的厚度,并和學生相互核對測量結果,學生發現每個人量度的數值都不一樣。這樣引入新課,使“平淡”的課題變得比較生動,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此外,還應重視在特定意義酌環境中引入新課,如在物理實驗室上課,在參觀中學習物理知識等,效果很好。
二、趣味性
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是學好物理的前提。教師用促人深省的發問,用妙趣橫生的游戲,用引人入勝的故事,用簡單明了的實驗作為物理課的引入環節,不僅能滿足初中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且將使其以輕松的心境和濃厚的興趣學習新課。例如在“摩擦”的教學中,讓兩個力氣差不多的學生上臺做一個“奪瓶”的游戲,教師先讓其中一位學生抓住較細的瓶頸,另一位學生抓住較粗的瓶身,然后互相拉奪,看誰獲勝。接著教師讓獲勝者將手在肥皂水中浸一下再奪,看能否再獲勝?為什么?這樣引入新課,有活潑的形式,有緊張的情節,有逼真的表演,有熱烈的場面,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滲透趣味性因子的引入環節時,要注意避免把發噱的東西作為趣味點。
三、感染性
感染性是人們在接觸外界事物時,從中品味到它包蘊的思想,從而激起強烈的情感。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情感具有巨大的動力功能,它對學生的學習情緒有發動、強化和支配的作用。在引入環節中滲透感染性因子可以從兩個方面努力:第一,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溫和的語言,飽滿的情懷,感化學生,使學生覺得老師和藹可親,從而對老師產生崇敬的情感。學生受這種情感的驅使,必然會“親其師,信其道”,“敬而受教。”第二,注意引入新課的藝術性:(1)以情動情,例如在學習“慣性、慣性的應用”時,一開始,教師可以用生動的語言,風趣的動作,繪聲繪色地介紹自己“跌跤”的“學問”,使學生對慣性和慣性的應用獲得感性認識;(2)對教材爛熟于心,并內化為自己的心理品質,從而在新課引入過程中,真心實意地說明自己的立場、觀點、方法,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3)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趣因素和藝術魅力。例如:在“運動和靜止”的教學中,可以講一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個法國飛行員在高空飛行能抓到子彈的故事,或者運用教材提供的伽利略對運動和靜。相對性的生動描述(《初中物理課本第一冊》p51,1982年版)引入新課,都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設計滲透感染性因子的引入環節,關鍵是要提供和顯示鮮明、生動、具體的形象和情境。
四、啟發性
運用啟發性因子引入新課的方法很多,可以借助觀察和實驗、討論和講述某一現象啟發學生的思維:可以借助設疑啟發學生思考:可以設置懸念,啟發、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可以借助師生對話,通過獲取反饋信息,為學生矯正思路,等等。教學實踐證明,引入環節具有啟發性,課堂上就會出現學生積極、主動求知的局面。設計滲透啟發性因子的引入環節,關鍵是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講求針對性,所選問題應是學生最關注、最感興趣,也是他們似懂非懂的問題。
五、知識性
知識是思維操作的工具。知、情是相通的,有所知才能有所感,有所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識。初中物理教學中有些課題所含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有時存在一定的距離。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設計含有知識性的引入環節。例如教學“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時,學生從日常經驗出發往往認為“力是產生運動的原因”。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先做一個用力推小車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認真觀察。開始,學生看到:用力推小車,小車就運動,不用力推,小車就不運動這一現象。繼而教師停止用力推車,學生發現車子仍然在運劫,經過一段時間后,才慢慢地停下來。當這一事實出現時,教師可緊追“為什么”。當學生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發現經驗的看法不對時,就會產生探究新規律的強烈欲望。設計滲透知識性因子的引入環節,一定要服從于、服務于新的教學內容。
六、參與性
這里所說的“參與性”,既指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直接參與新課引入活動,又指學生在教學具體進程中,通過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使引入環節更完善和更有實效。設計滲透參與性因子的引入環節,關鍵是要確立“學生為主體”的地位,并教育學生增強參與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七、實踐性
由于初中學生好奇、好動,教師根據他們的這一特點,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設計含有實踐性因子的引入環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可以圍繞一節課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讓學生親手操作、實驗,其形式有做一做、試一試、量一量、稱一稱、畫一畫、賽一賽等、設計滲透實踐性因子的引入環節,一般應注意:(1)選用的實驗宜小不宜大,花費時間少,但趣味性要強,啟發性要人;(2)盡可能地滲透競爭因素,如“夾玻璃球”比賽(摩擦)、“鉆孔”比賽(壓強)、“接電燈”比賽(電路)、“登樓”比賽(機械功率),等等,這不但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學習效果不言而喻。
總之,在物理課堂教學的引入環節中,滲透評價性因子是很需要的。教師對學生所作的正確、恰當的評價,能激發起學生愉快的情感和積極向上的求知欲望。評價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語言進行簡單評價,也可以用表情和手勢示意評價,還可以用啟發式或示范性的講解評價,不僅可以用鼓勵、表揚的方法,必要時也可以用檢查、批評的方法評價,關鍵在于正確、恰當,還要公平地對待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