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君
摘 要: 文章提出從工作崗位對建筑工程施工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崗位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要求出發,打破傳統學科型課程體系,通過目標崗位的工作任務轉換成系統的教學任務,根據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課程價值觀、“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實踐觀,遵循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原則,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平臺+模塊”的中職建筑工程施工專業課程體系。
關鍵詞: 建筑工程 課程體系 構建方法
一、傳統建筑工程施工專業課程體系缺陷
(一)專業課程設置與崗位工作任務對接不夠
建筑工程施工專業傳統的專業課程設置從中職學校到高職院校再到本科院校,基本都由《建筑識圖》、《房屋建筑學》、《建筑力學》、《建筑測量》、《建筑材料》等基礎課程和《建筑施工技術》、《建筑結構》、《建筑施工組織與管理》、《質量與控制》、《建筑工程預算》等專業課組成。課程設置更多體現在建筑工程專業相關的與職業活動聯系不大的技術和專業知識,是以科學技術知識為導向的學科型教育,沒有體現職業教育“以職業形式存在的、從事實踐活動的技術人員的專業勞動”的特點。
(二)學生對傳統的學科型課程體系學習興趣不濃厚
中職學校學生在中小學階段的傳統學科型課程模式下學習基礎比較差,學習目的性不明確,進入中職階段學生如果還采用學科型課程模式,那么在校學習知識內容時并不清楚該課程在今后工作崗位中的作用,在就業時需要用到知識內容時又無法從課本中粹取知識。導致學習目的不明確,盲目性較大,學習興趣不濃厚。
二、“平臺+模塊”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課程體系的內容
調研目標工作崗位及崗位能力要求,將目標崗位的工作任務轉換成系統的教學任務,采用“平臺+模塊”式結構,將課程組成“素質平臺”和“崗位能力模塊”,以能力為主線構造專業課程體系。“素質平臺”包括由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組成的基礎素質類課程和由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等組成專業素質類課程;“崗位能力模塊”是由若干個根據實際施工過程構建的能力訓練組成的,每個能力模塊對應一項崗位能力,學生只有掌握了其中一個或兩個方向的崗位技能,才能適應今后所從事職業的要求。
(二)課程體系構建實施過程
1.調研主要就業崗位——粹取崗位能力要求
中職建筑工程施工專業就業崗位首崗是現場施工員,調研該崗位的主要崗位能力要求有:能正確掌握制圖標準;運用視圖表達物體;利用手工和計算機繪制建筑工程圖;正確閱讀建筑、結構、設備施工圖;能熟練操作測量儀器;測量高程、角度、距離、坐標及記錄計算;測繪小面積、大比例尺地形圖,施工定位放線、抄平、建筑物沉降觀測;能進行土工試驗及地基處理,熟練進行材料試驗,正確選擇、使用建筑材料;確定單位工程施工工藝、方案;熟悉常見施工工種操作規范;正確選擇施工機械,結構吊裝施工;能進行施工組織設計;進行施工技術管理;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的執行和調整;施工資料的收集、記錄、整理及歸檔。
2.轉換教學任務——整合教學資源
打破傳統的學科型課程體系,建立“平臺+模塊”式結構只是課程體系構建的初步,支撐新課程體系的主要框架是基于施工過程的教學資源,特別是“崗位能力模塊”的教學資源是在崗位能力分析的基礎上將崗位工作任務向教學任務轉換的關鍵,期間編制每項崗位能力對應的教材、工作任務書、學習題庫、評價手冊、視頻資源、仿真軟件等內容。
(三)課程體系實施效果
1.學生學習興趣更濃厚。采用“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學生在“平臺”學習的基礎上立即進行“模塊”項目學習,特別是在“模塊”項目實訓真正“動起來”,不用像以往那樣坐在教室里聽老師不厭其煩地講授,而是根據實際的項目指導書做真正的產品。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起組織和指導作用,學生是操作和評價的主體,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更快地學以致用。傳統的學科型課程體系不但讓學生在學習時不明白該知識今后的作用,而且在剛就業需要用到專業知識的時候又不清楚這些知識曾經在哪里學到,無法正確使用,甚至無法快速查找需要的知識。通過“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學習,專業“崗位能力模塊”的課程體系都是按照實際施工過程編排的,與學生在就業時的工作順序是一致的,“崗位能力模塊”中的所有項目實訓任務書的合集就是一個完整建筑項目的施工過程。
3.更體現中職教學的“學的有效”。中職教學是“系統的知識”重要還是“學的有效”重要?中職學生因為面對的不是專業研究,更多的是與勞動生產的直接關系,所以建立和施工過程有直接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施工過程的系統化,掌握施工對象、施工工具、施工方法、施工組織形式和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具體知識、實驗、實訓,比系統的專業知識對中職學生更直接實用。
三、體會與思考
課程是為教學目標組織的一系列有序的教學活動,課程體系職業教育是指職業學校專業理論教學所傳授的知識、技能和行為方式,是完整的職業行為所要求的全部內容。因此,職業學校的課程體系構建在打破學科系統性原則的基礎上,必須強調建立與施工過程的直接關系,“平臺+模塊”課程體系,課程內容上注重學生生活現實,教師的課程開發主體地位,以及學生的課程主人地位,課程設置上滿足地域經濟發展、行業發展和就業崗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論行動體系及其特征——關于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思考.教育發展研究,2002:70-75.
[2]張吉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中的“工學結合”.學周刊,2011(23).
[3]顏立新.基于工作過程的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建構.科教文匯(上旬刊),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