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美蘭
摘 要: 傳統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在理念、課程規劃和設計、教學方法和評估手段上日益無法滿足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綜合人才的要求。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應從后現代翻譯理論入手,以四六級大學英語等級考試翻譯試題題型和分值的調整為契機,著力轉變大學英語教師對翻譯教學的理念,從過去注重語言結構的碎片化教學轉變到注重“內在”和“外位”因素的綜合翻譯能力培養的教學理念,從而在教學實踐、課程設置、教材選擇、教學方法、評估手段等各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
關鍵詞: 后現代翻譯理論 翻譯教學改革 四六級考試
隨著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的迅猛發展,社會對人才的外語水平要求越來越高。現代社會需要具有扎實外語語言基本技能、較強外語交際能力和英漢互譯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翻譯能力是學生外語語言和知識各方面能力的綜合體現” [1]P44。《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學生的翻譯能力培養做出了具體要求,它的最低要求即一般要求是:“能借助詞典對題材熟悉的文章進行英漢互譯,英譯漢速為每小時約300個英文單詞,漢譯英速為每小時約250個漢字,譯文基本準確,無重大的理解和語言表達錯誤。”[2]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生的英語能力水平也不斷提高,特別是聽說能力得到長足進步,擺脫了原來語法教學為主帶來的“啞巴英語”、“聾子英語”,但翻譯能力的培養仍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很大一部分學生在經過兩年的大學英語學習后,依然無法達到《教學要求》的最低標準,他們能理解一些基本的語言點,但是就語篇而言,他們往往詞不達意、邏輯混亂。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有必要針對問題在教學上做必要的調整。
一、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 翻譯課程重視程度不足
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主要開設聽說課程和讀寫課程,多數院校基本沒有開設專門的翻譯課程,翻譯的教學僅僅局限于課后的幾道習題和四六級翻譯題的操練。課后習題往往更關注課文中所學詞匯、詞組搭配及語法知識的掌握,以往四六級翻譯練習僅僅是對某些語言點和詞匯掌握程度的測試。課堂教學缺乏翻譯理論的引入、翻譯技巧的講解和翻譯技能的培養。
(二)教學缺乏理論指導
一些學生把翻譯簡單地定義為英譯漢、漢譯英,是用一種語言代替目的語的一種簡單機械過程,沒有充分認識到翻譯是一門科學。他們在翻譯過程中過于重實踐、輕理論,導致望文生義、胡譯亂譯的現象頻繁出現。多數教師受到自身學習經歷、課時、精力等各方面的限制,雖然學了多年英語,有一定的翻譯實踐,但對翻譯理論缺乏比較系統的把握,在教學過程多以經驗式為主,缺乏理論的指導,學生學到的只是碎片化的翻譯知識。因此,有必要先從教師入手,轉變教師長期以來的落后的翻譯教學觀,使他們把握翻譯理論及其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指導意義。
(三)翻譯課程規劃和設置不完善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缺乏整體的規劃和設計。首先,其課時嚴重不足,基本沒有開設專門的翻譯理論和實踐課程。其次,沒有具體的翻譯課程要求和衡量標準。再次,翻譯內容與社會發展脫節。目前大學英語的翻譯內容還是以文學翻譯模塊為主,科技翻譯、商貿英語翻譯、政論英文翻譯、醫藥衛生英語、旅游英語翻譯等模塊設置嚴重不足。
(四) 翻譯教學方法陳舊
目前一些教師的翻譯教學方法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技巧講授層面,依舊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字對字、詞對詞的翻譯講授,對翻譯的原則、方法及標準缺乏相應的指導。偏重英語語法和句法結構,對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的重視程度不夠,對英漢語言對比知識、背景、文化因素的學習分析不夠,也沒能采取有效方法把他們融入到教學中。雖然采取了多媒體手段,但教學的方式和內容沒有根本性的改變。
(五) 評估手段滯后
目前大學英語翻譯的評估手段比較單一,主要是平時的期末考試和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沒能將過程性評估融入整個評估體系。一直有著“大學英語教學指揮棒”之稱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在1996年之前并不設置翻譯考題。1996至2013年間,翻譯題的分值所占比例極低,僅5%,且采用補充完整句子的形式,考查的是對語言點的掌握,所以沒能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起到應有的反撥作用,其權重與社會對翻譯能力的現實要求不符。從2013年12月開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翻譯考題做了較大的改革,增加了翻譯分值,改革了翻譯的考題題型,開始以篇章的形式考查學生對篇章段落的把握和上下文的理解。這次調整重新定義了翻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雖然它對整個翻譯教學的反撥作用還需一段較長時間才能體現出來,但教學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后現代翻譯理論為翻譯教學改革提供依據
傳統翻譯理論研究一般包含語文學翻譯理論和語言學翻譯理論。語文學翻譯理論主要源于文藝美學,研究方式比較主觀;語言學翻譯以結構主義語言學為指導,將語言視為單純的符號,將翻譯過程程式化,忽視了話語活動的社會因素。后現代主義翻譯研究受后現代主義哲社思潮的影響,從描述的角度研究翻譯,不僅研究翻譯的“本位觀照”,而且研究翻譯的“外位參照”。它“擺脫了專注于語碼轉換的分析模式,有助于重新探討翻譯研究中等級喻說、讀者作用、意義的生成,以及闡釋的效度等問題”[3]P57。它改變了原來語文學翻譯的感悟本質,克服了語言學翻譯的程式化特征和封閉靜態的結構,研究的焦點向文本外轉向,越來越重視譯本寫作時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作品對當時社會的影響[4]P154。后現代翻譯理論一方面承認先前的語言學理論強調的語言框架、語言結構等語言現實的重要性,它們就像蓋房子所需的磚頭。這些個別語言現實往往是現今翻譯教學和考試尤其強調的,即教授個別的語言知識和結構。另一方面更注重譯者的主體性和跨文化翻譯能力、兩種語言的文化價值體系等一系列“外位”因素。這種理論指導下的翻譯教學不再是詞與詞、句與句的簡單對應,而是學生對兩種語言符號及它們所攜帶的文化社會因素的感知和應用,培養的是綜合性的翻譯應用能力。這種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是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自2013年12月后的四六級翻譯題型改革正體現了后現代主義翻譯理論所要求的注重文化、語境的翻譯精神。
后現代主義翻譯理論為大學英語的翻譯教學指明了方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英漢語言特質,更要研究伴隨語言的“外位因素”,包括文化、背景、雙語的對比、譯者的主體性等因素。以后現代主義翻譯理論為指導,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可做以下幾點嘗試:
(一) 轉變教師長期以來落后的翻譯教學觀。要改變師生對翻譯教學不夠重視的現狀,就需要從理論入手改變師生的觀念,使其認識到翻譯教學的重要性及特殊性。首先從教師入手把握翻譯理論,由以往的經驗式教學逐漸提升到有理論指導的科學把握。鑒于理論的滯后,教師對翻譯的專門學習和專門培訓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建議以科學研討會或教研會議的方式組織教師列出書單,會后學習、會上研討的方式加強理論學習,明確理論對教學的指導意義。有了理論的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覺運用,學生就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把握翻譯的實質。
(二)調整大學英語課程規劃和設置。現有的大學英語教學時長一般為每周四節,也有一些院校少于四節,教師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長里完成聽說讀寫譯的教學內容。在無法增加教學時長的情況下,在不大范圍壓縮和擠占其他教學內容教學時長的情況下,對教學內容所占比例進行重新規劃。每周根據翻譯規律選出各種主題的翻譯素材,讓學生課后獨立或合作互助完成,課堂上每周只需20分鐘左右做一些理論的疏導,翻譯實踐中遇到問題的解決,等等。這樣既能讓學生對翻譯理論和規律有直觀的把握,又能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翻譯實踐中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三)采用任務型和合作性教學方法。任務型學習方法主要體現在教師給學生一定的翻譯任務,需要學生課后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合作學習主要體現在學生的翻譯任務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互助完成,完成后需要學生組成討論組對同學的翻譯進行討論打分,找出問題,最后反饋給教師。
(四)調整評估手段。把翻譯的內容融入每一次的考試中,包括平時的考查、期末考試及四六級考試,避免單純的課后練習或課本上知識點的簡單重復。期末的成績結合每次練習中學生的打分和教師的評分,加大翻譯所占的比重,使學生充分重視起來。適當引入四六級考試的翻譯題,并在教學中引入四六級考試翻譯模擬測試,充分發揮四六級考試中篇章翻譯的反撥作用。
(五)采用合適的教材,編寫具有針對性的翻譯教學資料。所選教材在選材上應豐富且更注重文化因素,適合翻譯教學,而不是單純的語言點和篇章閱讀。在教材學習的基礎上,從課外選取比較貼近現實的素材,可以涵蓋經濟、文化、政治、歷史、科技等不同的體裁,并參考學生興趣選擇素材,鼓勵學生自主選材。段落和篇章翻譯的難易程度,應與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相當。
從后現代主義翻譯理論入手,以四六級大學英語等級考試翻譯試題題型和分值的調整為契機,著手進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改革是適應社會發展潮流的。我們應轉變大學英語教師翻譯教學理念,從過去注重語言結構的碎片化教學轉變到注重“內在”和“外位”因素的綜合翻譯能力培養的教學理念上,從而在教學實踐、課程設置、教材選擇、教學方法、評估手段等各方面做出相應調整。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改變現有教學中不合理的環節,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具有較強翻譯能力的綜合性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宮慧玲.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問題與對策[M]. 山東外語教學,2009(2):44-48.
[2]教育部.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Z].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宋以豐,劉超先. 后現代主義翻譯理論的文學闡釋學基礎[J].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8,(7):57-60.
[4]屠國元,朱獻瓏.翻譯與共謀后殖民主義視野中的譯者主體性透析[J].中南大學學報,2010,(6):154-155.
本文系2014校高等教育研究項目——后現代翻譯理論觀照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研究(JY2004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