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純娟 徐文娟
摘 要: 本文主要討論了釋意理論在國際會議口譯中的指導意義,并通過介紹國際會議口譯的特點, 指出了釋意理論理解、脫離原語語言外殼、重新表達三個步驟對國際會議的指導作用,并分別舉例說明了具體翻譯策略和技巧,旨在為國際會議口譯提供借鑒。
關鍵詞: 釋意理論 國際會議口譯 理解 脫離原語語言外殼 重新表達
1.釋意理論及其發展過程
釋意理論是由法國教授塞萊斯科維奇教授首次提出的,她所提出的釋意理論為全世界的口譯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1968年,她發表的博士論文《國際會議譯員———言語與交際問題》為釋意理論奠定了基礎。20世紀70年代以后,塞萊斯科維奇教授及其學生進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一套較完整的口譯理論,即釋意理論。1984年出版的《口譯理論實踐與教學》,標志著釋意理論的確立。1994年出版的《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則標志著釋意理論的成熟和完善。
釋意理論是翻譯理論中一種重要的學派思想,它強調翻譯是翻譯意義。在釋意理論下,譯員追求的不是語言單位的對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塞萊斯科維奇教授認為口譯有兩個過程:一個是從語言符號到思維,另一個是從思維再到目標語的語言符號,若從原語到目標語的語言符號直接轉換是違反規則的,這樣可能違背原語的意義。她進而將翻譯分為三個步驟:理解、脫離原語語言外殼、重新表達(陳雅潔,2014:1)。在釋意理論的這“三部曲”中,最核心的環節是脫離原語語言外殼。
釋意理論在中國翻譯界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學者鮑剛、劉和平和蔡小紅等在長期的口筆譯研究和教學過程中,不斷豐富釋意理論的內涵,并為中國的國際會議口譯指明方向。這一理論釋意理論的發展和成熟過程并不算太漫長,但這一理論對于國際會議口譯的指導意義卻很深遠,本文將通過國際會議實例研究其在國際會議口譯中具有的指導意義。
2.國際會議口譯現狀與特點
它可以分為兩種: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國際會議成為不同國家間探討共同問題與協調利益關系的重要平臺,會議的內容越來越多樣化,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包含調整經濟結構、持續發展、環境保護等各種時代話題。
國際會議口譯最突出的特點是在緊張的會議氛圍下譯員對語言、知識和技巧三者的綜合運用,是一種即席性的交流活動。由于會議口譯場合和話題的特殊性,它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第一,國際會議口譯具有正式、準確、簡短的特征。譯員要準確地理解原語信息并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整準確地轉為輸出語,在涉及一些敏感話題時,譯員必須保持中立,如實翻譯。第二,國際會議口譯中,譯員要具備跨文化意識,儲備多元文化,包括由地理、歷史和現實因素決定的國家習俗、信仰、認知、價值觀等。第三,國際會議口譯是一項嚴肅的翻譯活動。在莊嚴肅穆的會議場合里,例如領導會晤或外交談判,譯員是不允許犯錯誤的。如果因為譯員在翻譯上出現錯誤,國家間的交流就可能會受阻。因此,會議口譯的嚴肅性會給譯員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和壓力,會削弱譯員對信息的吸收,影響翻譯質量,所以譯員應該調整心態,全身心投入,積極避免會議口譯的不利因素(張曉玲,2013:9)。
3.釋意理論與國際會議口譯
不管國際會議口譯領域有多寬泛,釋意理論的“三部曲”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并對提高國際會議口譯的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但釋意理論并不是處在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上,具體的口譯實踐涉及信息的整合和對口譯時間的把握。本文將通過國際會議口譯實例分別說明釋意理論“三部曲”在口譯過程中的指導意義,并結合中國特色會議口譯實例說明釋意理論在中國翻譯界的實現成果。
3.1理解(comprehension)
根據塞萊斯科維奇教授的觀點,口譯過程的理解即當事先準備的語言同隨后的實際理解結合在一起時,意義就成了外在成分,抓住了句子的意思,就抓住了釋意理論的核心。所以,理解必須忠于講話者的意圖,忠于講話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口譯的首要基本步驟。為了彰顯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中國領導人常在國際會議中引經據典,這成為中國領導人發言的一大特色,對于譯員的理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優秀的譯員在給領導人翻譯的時候需要巧妙地結合口譯現場的語境、活動的主旨,以及領導人本人的個性特征,準確地理解領導人的“引經據典”,并準確地將其傳達給外國與會者。
例如,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的演講中,引用了“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的詩句。翻譯的譯文是:“The water is clear and the mountain is bright,the frost comes in at night;Trees are covered with deep scarlet leaves mixed with yellow that is light.”習主席用秋冬之交的天氣和美景為演講開篇,寄托著對APEC北京會議的美好期待。譯員的譯文在后半句中補出的leaves,成功地避免外國聽眾腦海中出現一片深紅色和嫩黃色樹干的畫面。同時,譯文也巧妙地保留了押韻:bright,night,light,讓譯文與原文一樣朗朗上口。而且這樣的翻譯符合習主席一貫短、實、新的語言風格。
3.2脫離語言外殼(de-verbalization)
完成口譯過程的基本步驟理解之后,下一步就是口譯過程中最獨特、最經典、最核心的一部分:脫離原語語言外殼。它的含義是改變語言形式,但保持原語的實際意思。作為理解和重新表達之間的一個步驟,脫離原語語言外殼是對語言形式的跨越,但是這個步驟卻不能被跳過和跨越。口譯是一個短暫的過程,譯員記住的是發言人的總體意思而非每個詞語,在一個個詞語被遺忘之前,要記住所理解的意思,或者換句話說,脫離語言形式記住口譯內容。
塞萊斯科維奇教授曾經就脫離語言外殼這一步驟發表過以下觀點:使用同一種語言的人,有一種片面的看法,認為“語言”和“思想”完全是一碼事,總是把兩者混為一談。因此,當聽到有人說應該把語言和思想分開時,他們便會感到非常驚奇。人自幼年學說話時起,就在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時就有了的思想和感受。在國外長大的中國人,即使是學習的語言是中文,但在國外生活的過程中,思維已經西化,再回到中國生活后,會發現有很多不適應,語言表達、行為習慣等都是由西化思維支配的,由此證明“語言”和“思想”是可以脫離開來的。所以譯員在口譯時,不管是漢語還是英語,都要真正脫離語言的外殼,理解原語發言人所要表達的真正思想,這才是口譯的核心與關鍵。
脫離語言外殼這一理論對于中國譯員十分適用,漢語博大精深,即使是同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下,或以不同的語氣表達出來,語義也可能發生變化,因此譯員需要脫離語言本身,了解思想的精髓才能進行準確的翻譯。
例如,溫家寶同志曾在回答臺灣記者提問時指出,兩岸同胞都是兄弟,“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如果以字面的意思翻譯,“小忿”和“懿親”著實難譯,但是如果抓住這句出自《左傳》的句子的核心意思,“盡管兄弟之間存在分歧,但仍應以血緣關系為重”,就可脫離原文譯為:“but differences between brothers cannot sever their blood ties...”其中“differences”和“blood ties”很形象貼切地表達出大陸與臺灣的關系,并表示處理雙方問題應持有的態度。
3.3重新表達(re-expression)
在脫離語言外殼真正理解發言人想表達的含義后,整個口譯過程就進入最后一個步驟:重新表達,就是將原語意思用目標語再現出來。這個步驟中有四方面要求:準確完整傳達原語意思;符合特定表達習慣;發音正確,語言流暢;被目標語聽者所接受。譯員只有同時滿足各要求,才能在前兩部的基礎上,在最后這一步中實現忠實這三個步驟是不可分割的,違反或疏忽任何一個步驟,如理解不當或表達錯誤,都會造成“不忠實”(陳雅潔,苗翠云2014:2)。
理解與脫離語言外殼都是內在的過程,一個譯員真正的能力體現在重新表達這關鍵的一步。譯員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整理好發言人想表達的觀點,其次是了解聽眾的語言習慣,再次以標準流利的語言將譯文表達出來,完成這一步才完成了整個口譯。
就英漢互譯這一口譯過程來講,中西方語言思維本身就有很大的區別,中國人的思維屬于曲線型思維,喜歡也習慣所謂的“拐彎抹角”,“有話不直說”;而西方人如美國人是典型的直線型思維,習慣“直奔主題”,“廢話不多說”。所以針對不同的聽眾,譯員要用不同的思維口譯,其中難度最大的是語序的重組,需要整體理解譯文的內涵才能及時調整語序,按聽眾的思維方式進行準確的表達。
如:朋友多了,路才好走。More friends,more opportunities.
按中文原文可以直譯為“More friends,more roads”,可是這樣說臺下的外國友人肯定不太能理解,所以譯者給中文原來的意思加了一個引申,譯成“機會”,顯然好懂得多。
又如:應該變贏者通吃為各方共贏,共同做大亞太發展的蛋糕。We should replace the“winner-take-all” mentality with an all-win approach and work together for greater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our region..
譯文將原文中的“贏者通吃”和“各方共贏”采用復合詞的形式體現出來,中外聽眾都能接受。只是后面的“蛋糕”,對熟悉中國國情和中國文化的人來說,自然知道這里的“蛋糕”是一種比擬的修辭手法,但在英語當中,比起句子本身的內容來說,句子的邏輯關系更重要,這正是中西方文化中最明顯的區別,因此譯員在翻譯這句時,特地用了“since”一詞,既體現了時間的先后順序,又體現了因果關系,打破了句子原有的結構,將一整句話分割成了幾個小句,再將主語轉換,這樣翻譯出來的句子就有了西方人更容易接受的語序。
在釋意理論下,只有完成這“三部曲”,整個翻譯過程才算完成。理解是基礎,脫離語言外殼是核心,重新表達則是翻譯的關鍵,在國際會議這樣嚴肅的環境下,譯員更應該一絲不茍地完成以上三個步驟,從而減少口譯過程的失誤。
4.結論及啟示
“沒有理論指導的翻譯不是成功的翻譯”(張思嘉,2012:27)。釋意理論在會議口譯中誕生、發展、成熟,進而指導會議口譯不斷進步,所以釋意理論對于會議口譯來說相當于“信徒”枕邊的“圣經”,在會議口譯實踐中離不開釋意理論的指導。其實中國翻譯界的學者所追求的“信”“達”“雅”,在某種程度上與塞萊斯科維奇教授的釋意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中國翻譯界的學者能很快消化釋意理論的精髓,并且在會議口譯過程中靈活運用。
真正在現場進行會議口譯時,各國各地各行各業的發言人都具有獨特的說話風格,正式或幽默,都會帶上強烈的個性色彩和地域特色,因此譯員最大的挑戰不在于語言本身,而是在脫離原語語言外殼的基礎上理解發言的“言內之意”及“言外之意”,并準確地重新傳達給聽眾。尤其是在語言文化日新月異的今天,網絡熱詞也有了一席之地,且運用越來越廣泛,“給力”、“習大大”等詞都走出國門,走上國際舞臺,譯員必須多積累才能“臨危不亂”。
總而言之,無論是漢英還是英漢會議口譯,無論運用何種翻譯理論,譯員都要不斷充實自我,提高責任感,在一次次實踐中不斷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發揮中外文化政治經濟溝通的橋梁的作用,不斷總結,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Nida·Eugene.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2]Seleskovitch D.& Lederer.Interpreting Theory Practice and Teaching[M].Paris:Didier Erudition,1978
[3]Seleskovitch,Danica.L'interprete dans les conferences internationals,problemes de langage at communication.Paris:Minard Lettres Mondernes,1968.
[4]鮑剛.口譯理論概述[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5]勒代雷,著.劉和平,譯.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6]雷天放,陳菁.口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7]陳雅潔,田翠云.從釋意理論看國際會議口譯[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2014.
[8]龔龍生.從釋意理論看口譯研究[J].縱橫論譯,2008.
[9]郭亮.釋意理論在口譯中的應用——以溫家寶2011年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為例[D].內蒙古大學,2014.
[10]苗馨尹.論釋意理論在漢英口譯中的應用——以2012博鰲青年領袖圓桌會議為例[D].蘇州大學,2013.
[11]張思嘉.釋意理論下會議口譯中漢語習語的口譯策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12]莊姝麗.從釋意理論角度談會議口譯中的“中國特色”詞語口譯[D].黑龍江大學.2014.
①高純娟 江蘇省教育廳2014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指導項目“基于語料庫的沖突性話語生成機制和制約因素的語用分析”(2014SJD170)
②徐文娟 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2013年省級一般項目“口譯理解記憶能力提高研究”項目編號:201311460021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