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

摘 要: 探索并構建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體系是實施《語文課程標準》,推進學生語文素養整體與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實驗性教學為依托,從目標、原則、形式和結果四個層面,初步構筑一個學習評價體系。
關鍵語: 語文綜合性學習 實驗性教學 評價體系
《語文課程標準》首次把“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整體教學思路和階段性課程目標提出并加以強調,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也做出了相應規定。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自主性,重視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大語文教學理念,它強調語文課程與其他各課程的聯系,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旨在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與協調發展。如何在教學實踐中貫徹落實這一學習方式,對所有語文教師都是一個嚴峻挑戰。要構建一套比較科學、完整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體系更是一個需要大膽探索與實踐的全新課題,也是讓語文綜合性學習落到實處的不可缺少的環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考察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尤其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這種探究,既有學生個體的獨立鉆研,又有學生群體的討論切磋,除了教師評價之外,要多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評價的著眼點主要在:
在活動中的合作態度和參與程度;
能否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
能否積極地為解決問題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
能否根據占有的課內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設或觀點;
語文知識和能力綜合運用的表現;
學習成果的展示與交流。
在評價時,要充分注意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對不同于常規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給予足夠重視和恰當評價。
《語文課程標準》頒布實施以來,我在學習領會其精神,貫徹實施其要求的同時,側重對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體系的構建進行了探索與研究。
一、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目標
1.總體評價目標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
2.階段性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1—2年級)、第二學段(3—4年級)、第三學段(5—6年級)三個不同學段課程目標中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界定,分別制定適合各學段的綜合性學習評價目標。
3.語文雙基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評價目標
包括對拼音、識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等語文基礎知識與語文基礎技能的評價目標。
4.語文實踐能力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評價目標。
這一目標依據不同內容的實踐活動而分別設定。
5.語文習慣與人文意識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評價目標
這是對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所受到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品德教育、情感陶冶的定性評價。
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原則
1.方向性原則
課程標準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有明確規定。只有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合理、科學的評價,才能使其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才能真正使學生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創新能力。因此,語文綜合性評價要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2.開放性原則
語文學習的空間是無限廣的,語文學習內容極其豐富,而語文綜合性學習更是拓展了語文學習的維度。語文綜合性評價體系,應以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生活空間、心靈空間為原則,不可讓評價標準桎梏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自由成長。
3.綜合性原則
語文綜合性學習又是綜合性課程、跨學科課程,它超越了傳統單一的學科界限,將人類社會的綜合性課題與學生關心的問題以單元形式統一起來。因此,評價時不能撇開表現在其他相關學科、相關內容中知、情、意、行的表現,而應該隨學生興趣、能力的走向使綜合性學習評價滲透在各學科間,體現在課內外,使“小綜合”走向“大綜合”。
4.可操作性原則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豐富的人文內涵,極強的實踐性使語文的本身就是一種綜合性學習。揭開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神秘面紗,我們在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過程中變得有章可循,既注重其科學含量,又注重其可操作性及易于推廣性,讓全體教師都能接受并應用。
5.全面與全程性原則
由于學生個性的差異,其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必然存在一定差異,表現在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其參與的廣度與深度必將有所不同。在對語文綜合性學習進行評價時,既要求學生全面參與與全程參與,又允許學生根據個性差異及特長做出輕重選擇。在顯示評價結果時,要有一定的靈活性,不能因統一要求而扼殺學生個性。
6.發展性原則
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課程一種新的形態,還正處于研究與探索階段,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更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總結和進一步完善的過程。因此,我們在研究與實驗的過程中,制定相關目標與原則,實驗形式與方法,評價結果的顯示辦法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時做出調整、更新、充實、完善。
三、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形式
1.分學段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
(1)標準1—2年級:a.對事物的興趣與好奇心;b.能對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c會對自然、周圍事物進行觀察。
(2)3—4年級:a.把學習與生活相聯系;b.會觀察自然、社會;c.對事物有自己的感受。
(3)5—6年級:a.會運用知識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b.對事物及一般社會現象有自己的獨特見解;c.能把自己的見解形成不同形式的文字。
(4)方法:根據各學段不同標準而定。
1—2年級段,可側重對口頭、圖文等表達方式及行為表現進行評定。
3—4年級段,可側重對口頭與書面結合的表達方式及行為表現進行評定。
5—6年級段,可側重對口頭策劃報告與見解性討論總結及其行為表現進行評定。
2.對課堂內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
(1)標準:a.語文基礎知識如拼音、字、詞、句、段、篇等的理解、掌握與運用。b.語文基本技能如聽、說、讀、寫和工具書的使用、自主學習等能力的表現。c.學習習慣的養成情況。
(2)方法:對平時課堂表現、作業情況加以等級評定,將知識與能力測試中的分數等級化,再給出課堂綜合等級評定。
3.對課外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
(1)標準:a.學生在課外語文實踐活動中語文知識與技能的綜合運用與提高情況。b.發現、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c.資料、信息的收集與整理能力。d.活動中組織能力與合作意識。e.創建性假設和建設。f.活動中非智力因素的反映。
(2)方法:學生個體對自己在活動中感受與收獲作出口頭陳述與量化評定,每位學生指定一名好友與一名諍友對其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進行分項量化評定;家長給出家庭等級評定,鄰居或親戚給出社區等級評定,教師結合前五者的評定結果及自己對該學生的表現進行量化評定,寫出激勵性評語。
4.對各相關學科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
(1)標準:a.語文知識與技能在其他各學科學習中的滲透與運用情況。b.運用語文知識與技能解決各學科學習中遇到問題的方法與能力。c.各學科知識互相滲透與綜合運用情況。
(2)方法:各科任教師及時做出等級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
5.對級任教師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
學校教科室每學期對學生分年級開展全能性競賽,包括語文知識與技能考核,各科綜合知識競賽,生活常識與自理自護自救知識競賽,實際動手操作與模擬操作競賽,創造性設計與個性化設計比賽,等等。對競賽結果進行公布并分析總結,以此檢驗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對語文綜合性學習落實與實施程度,激勵教師積極主動地探索語文綜合性學習新方法,更好地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
四、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結果顯示
1.圖表顯示
圖表主要用于平時在課堂內外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結果顯示。
(1)課堂內評價圖表顯示:
(2)課外評價圖表顯示:
2.定量與定性結合
定量表述只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給出等級或分數,不能全面反映學生在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而評價結果應注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過程,即“收獲盡在過程中”,不必刻意追求知識的系統與完整。因此,定性與定量結合,更能全面反饋學生在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的語文素質,同時對學生充分肯定的定性評價更能從正面引導、激勵學生在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發揮積極主動性。
定性評價應該有家長、鄰居(或親戚)、同學、自身的全方位參與,避免評價的片面性。
3.結論性結果顯示
這一步由語文科任教師或班主任完成。在定量的基礎上,結合各方面的定性形成性評價,對學生做出評語加等級的終結性評價。
構建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體系,不僅是為了證明課程標準中關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現程度,更重要的是為了改善課程設置與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更有效地發揮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作用,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真正讓語文綜合性學習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