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青
摘 要: 疑問是創新思維的開始,是學習的開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造就創新人才的關鍵,是全面推進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作者主要從優化英語教學目標和內容兩個方面闡述一些具體做法。
關鍵詞: 教學目標和內容 優化教學 問題意識
一、英語教學目標的優化
教學目標是希望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后達到的程度,是預期的教學效果,是設計、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出發點。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不僅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而且決定整個教學活動的組織、實施過程及結果評價,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發展。因此,設計好教學目標,對于優化教學結構和強化整體教學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教學目標從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轉化
例如以下教學目標: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whole story.不難看出這個教學目標的表述是以教師為本位的,只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行為,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教學目標應表述學生的學習結果,即學生在教師或同伴的幫助下,利用資源和工具學會了什么。教師應站在學生角度設計教學目標,而不是強調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師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學目標會影響教學內容的設計,從而在教學內容中體現出學生的疑問與思考。
2.教學目標從片面向全面轉化
新課程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著眼于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過于重視知識和能力目標,輕視甚至忽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現象。如果課堂教學目標僅僅關注的是知識點的落實,而忽視了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智能的啟迪和情感的共鳴,就很難落實新課程標準的精神。不僅如此,既然教師的一切教的活動和學生的一切學的活動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實現,那么課前就需要教師仔細考慮每一個教學步驟需要解決的問題并預計需要實現的目標,從而設計科學、可行的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從單一向有層次性轉化
教師在設定課堂教學目標時,既要確定面向全體學生的共同目標,又要考慮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設計可靈活調整的拓展性目標。教學目標的層次性還體現在:教師有時針對一節可設計幾個目標,其中一個可能是核心目標或重點目標,其余則是為實現或強化核心目標而設立的次要目標,它們難易適當,層層深入,逐步接近核心目標。這樣能讓所有學生都有“飯”吃,都能“消化”,避免出現“吃不飽”或“消化不了”的現象。
二、教學內容的優化
1.教材內容的整合優化
教師在準確把握《課程標準》對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保證實現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根據本班學生的具體學情及教學實際情況,適時、靈活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調整和整合,以此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更好地進行有效教學。
2.將時事內容引入課堂
現今的英語課堂教學要與時俱進,教師在平時應該廣泛收集有關資料,盡量將一些鮮活的材料融入教學內容,這對于學生了解時事,實現本課的情感目標有很大幫助。例如在八年級教材中提到Earthquake時,可以在教學內容中加入汶川地震、唐山地震等資料,介紹全國人民對災區人民的救援和幫助,鼓勵學生多奉獻自己的愛心,并讓學生思考“可以通過什么途徑來奉獻自己的愛心”,這一話題的引入,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同時對學生有很強的教育意義。
3.將生活場景引入課堂教學
教材中呈現的教學內容多數是靜態的語言框架,老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給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例如教材中hometown這一話題,教師可以先呈現學生家鄉的一系列圖片或者更加形象的視頻,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展示學生的生活場所,一下子就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根據展示內容,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幫助學生思考。另外,在本課中的結尾環節,還可以設計一個延伸作業,例如讓學生了解一個自己好友的家鄉情況,并形成一篇作文,這又很好地將課堂的問題作了課后延伸,幫助學生更多地挖掘hometown這一主題。
4.將發散性問題引入課堂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提出一些有發散性的問題,讓學生分組合作、討論,通過學生的自主參與,最終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不同層次學生的問題意識都能有所提高。長此以往,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會逐漸升華為一種科學探究的思維方式和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楊九俊.新課程三維標準:理解與落實[J].教育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