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香
摘 要: 作為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圖教學可以將抽象的地理事物及地理概念具象化,學生可以在識圖、認圖的過程中逐漸理解地理知識,因此地理教學離不開地圖。本文通過研究國內外地理教學中地圖的應用,研究國內外先進的地圖教學經驗,并且結合我國的地理教學提出促進中國地理教學中地圖應用的策略,旨在強化我國地理科教學效果。
關鍵詞: 地理教學 地圖應用 地理知識 教學效果
一、進行地理教學中地圖應用研究的意義
地圖在地理教學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學生通過識圖、認圖,熟練掌握運用地圖的技巧和方法,從而提高自己的地理成績。地圖教學具有很大的智力價值,地圖能把抽象的地圖語言轉化為真實的地理含義,能把靜態的地理語言轉化為動態的地理事象,能把單一的地圖語言轉化為有聯系的地理綜合體,能把平面的地理圖轉化為立體的地理事象,能把地圖的地理信息轉化為實際的地理評價。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將地圖作為一種學習工具,通過閱讀地圖、分析地圖、理解地圖中蘊含的地理學知識,可提高自己的地理成績;教師根據教學進度要求,對于學生較難理解的部分巧用地圖、善用地圖分析講解,讓學生對地理教學有較深認識,進而提高學生讀懂地圖、分析地圖和應用地圖的能力,促進地理教學良性發展。
二、以中、日、美三國為例分析國內外地理教學中地圖的應用
(一)日本地理教學中地圖的應用狀況研究。
日本文部省在1984年頒布的中學《學習指導要領》地理部分明確指出:地理教學應當強調學生讀圖、繪圖和用圖的能力,教師應當將地圖教學作為中學地理教學的核心要素,不斷培養學生對于地理事物的濃厚興趣,提高學生運用地圖進行地理事物考察的技能和分析總結相關資料的綜合能力。教師在地圖教學中,應該將世界范圍內的風土人情、地理概況囊括進去,培養學生掌握處理地理資料等方面能力,促進學生形成系統完善的基本地理觀念與地理思維能力。例如日本教師在講解日本的地域構成時,會通過地圖形式將日本在地理上的位置與領域標識出來,然后在地圖上就日本都道府縣的構成與地區的劃分進行說明,從而讓學生對于日本地理有較深入的認識與理解。
日本地理學教學中明確教育目標層次,針對不同教學年齡段的學生采取不同地圖教學方式。初中地理教學在培養學生對地理事物的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繪制地圖能力,要求學生能夠熟練運用計算機、互聯網等工具對地理事物進行考察。注重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學生對于地圖能夠有自己的認知方法,能夠自主地從地圖中獲取自己需要的地理信息;高中則注重培養學生對地理位置與空間廣度的認識,提高學生對于日本本土及世界范圍內的地理事項的認知程度,從地圖上理解某地區的地理情況及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通過地圖教學不斷培養學生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讓學生通過讀圖培養自己嚴謹的科學觀察能力與科學探究態度。該階段地理教學要求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及世界地理事物,掌握加工處理地理資料及分析世界地理問題的方法,并形成客觀的地理思維方式和基本地理觀念。為此,日本各個主要出版社也都據此編寫并出版了各具特色的地理教材及其相配套的教學參考資料,其目的都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地理觀及地域觀。
(二)美國地理教學中地圖的應用狀況研究。
美國一直以來都比較重視地圖教學,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制訂不同的地理地圖教學方案,在學生的12年義務教育中,地圖教學始終貫穿其中。在地圖教學方案的制訂上遵循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側重于培養學生對于地理環境的認知與評價。對于低齡段的學生強調培養知覺能力,知覺能力也是指人對身處的地理環境的直觀感受,此階段主要培養學生通過地圖了解最基本的地理事物。如地圖上的消防站、醫院、酒店、學校等建筑,從身邊的地理事物擴展到全州乃至全國,讓學生擁有簡要的地理判斷能力和評價能力;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主要培養其環境認知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在地圖上明確地理解洋流、潮汐、氣候分區、季風流向等地理概念,能夠利用地圖進行地理信息整合;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培養則是地理方案優選、地理決策形成,要求學生能夠運用地圖信息解決一些較為復雜的地理問題。
總體來說,美國地理教學采取的是探索式教學,因此地圖應用方面較多地輔助學生進行自我發現、自我學習與自我總結。通過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尋相關地理信息,利用地理信息解決地理問題,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引導者作用。教師根據教學需要,為學生提供大量不同信息豐富度的地圖供學生分析。
(三)中國地理教學中地圖的應用狀況研究。
當前的地理課教學,大都只是一味強調學科知識性,忽略了對學生地理學習方法、學習興趣的培養,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弱化了素質教育的教學成果。這樣一來對于地理教學改革的進程與發展非常不利。老師在課堂上將地理學知識傳授給學生,不能夠正確引導學生分析地圖,理解地圖,更談不上促進學生全面的地理認知體系的建立。當前很多地理教學專家也認識到了當前地理教學中的不足,提倡將地圖應用貫穿于當前的地理教學中,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通過地圖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在地理教學中摒棄傳統的純文字性敘述,將大量表格、地圖等引入地理課本中,讓學生通過讀圖、看圖理解涉及的地理學知識,促進學生科學素質的全面提高,淡化地理學系統性和完整性概念,全面完善學生地理學認知體系。在地理教學中不斷加強地圖的運用,打破以教材為中心的地理課程觀念,將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轉變為學生自我探究活動。但是受制于當前的經濟條件及師資力量等因素的制約,仍然未能在地理教學中全面推廣地圖教學。
三、促進中國地理教學中地圖的應用的策略
(一)轉變傳統地理教學觀念,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思考。
地圖教學具有很強的直觀性與生動性,學生可以在理解地圖的過程中掌握地理知識。而對于地圖教學來說,教師不能簡單地將地圖涉及的地理知識全部教授給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思考與自我總結。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在實踐中學習、總結,進而實現自我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引導幫助作用。學生的自我學習過程是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學習過程,要求學生將自己在書本上學習及老師教授的知識融會貫通,并且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情景中以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是單純地關注對于各種學科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而是通過對大量信息進行總結、歸納、思考,進而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例如日本地理老師在講授洋流的時候,會結合日本自身的海陸位置實際提供大量與洋流有關的地圖。讓學生自主分析總結日本的著名的北海道漁場是怎樣形成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分析地圖,將傳統的教授活動變為學生的自我探究活動,從而強化地理教學效果。
(二)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到地圖教學中。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已經越來越廣泛地被運用于地理教學中。因此在進行地圖教學時,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地圖教學。教師通過在多媒體上展示出有關地圖,讓學生通過眾多地圖信息進行分析總結。在講授洋流的相關知識時,老師可以在多媒體地圖上模擬洋流的流向。在不同季風的匯合處,通過動態方式讓學生思考季風交匯地區的地理環境、降雨量,從而提高學生地理思考能力。多媒體教學可以將書本上的內容具象化,因此多媒體展示的方法遠比單純的講解教學效果要好得多。
(三)提高地圖理解運用在試卷所占分數的比例。
在地圖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地理學理論知識,而且要讓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思考能力、自我總結能力及創新能力。考試作為衡量學生地理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只有將開放性地圖理解運用題目在試卷中所占分數的比例提上去,才能真正提高廣大師生對地圖教學的重視。例如日本在地理考試中單獨設置了地圖考試,要求學生從自然環境、人口數量及地區分布、資源與產業、生活文化等方面對地圖進行闡述;美國地理試題的設置方面則具有較大的開放性,要求學生就某一個地圖進行多方面分析,并且就自己認為重要的方面進行重點論述。中國的地理學考核中也應該包含更多方面內容,例如撰寫地理問題探究報告、探究總結的能力考核,繪制鄉土地圖能力的考核等,這樣才能體現出“學習終生有用的地理”。
四、結語
隨著素質化教育的不斷推進,傳統的地理教學發生了較大變化,很多新的地理教育理念、教學手段不斷運用于地理教學中。地圖教學作為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識圖、認圖,熟練掌握運用地圖的技巧和方法,進而鞏固自身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借鑒國內外先進的地圖教學經驗與教學方法,結合實際教學要求,加強地圖教學在當前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從而促進我國地理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