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河
摘 要: “以生為本”的教學方式是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以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必須建立在把課堂還給學生,著重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的基礎上。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要真正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可以從遵循學科原則,更新教學觀念,注重動手探究,提倡多樣學習,尊重校情學情,培養問題意識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 以生為本 教學觀念 問題意識
在新課程改革浪潮涌動的今天,關于學習方式轉變的討論已是塵埃落定。在全新教育教學理念體系下,“以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已經全面戰勝傳統“以師為本”的觀念。我們欣喜地看到,在新型課堂上,越來越多的教師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不顧學生的感受與接受程度,也不再口若懸河,滿堂灌之。取而代之的是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課堂學習任務再不由教師主觀設定,而是根據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疑難設定教學目標。事實證明,正是這種注重課堂生成的動態學習目標才能使學生保持對學習的激情。
初中物理是一門以實驗和觀察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新課程標準強調:課堂教學要“以物理知識和技能為載體”,要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從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我們可以發現,所有這些目標的實現都必須建立在把課堂還給學生,切實做到“以生為本”的基礎上。那么,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要怎樣才能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呢?
一、遵循學科原則,更新教學觀念
仔細比較研究近二十年的初中物理教材,我們會發現初中物理教材已經完成了由抽象、難懂到形象、生動的完美轉變。翻開如今的初中物理新課程教材,會發現課本里到處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有趣現象。捧起這樣一本物理課本,絕大多數初中生都會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更會因此觸發探究事物或現象背后本質規律的動力。有了這樣的好教材,初中物理教師就如同一個守著蘊藏豐富寶藏的看寶人,就看他能否引導學生挖掘更多更珍貴的珍寶了。水平高的初中物理教師能夠引領學生挖掘到很多寶貝,而平庸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只能守著寶藏卻兩手空空,一無所獲。所以說,初中物理新課程教材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對初中物理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們遵循學科原則,不斷更新教學觀念,適應新時代要求。
如初中物理的一些知識要點都可以從生活中見到實實在在的實例,這些實例往往是大家熟視無睹的,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學生在“知其然”的基礎上“知其所以然”,相信能夠激發起他們的探究熱情。如曬衣服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水從衣服上跑掉了!”這樣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認識物理學里的汽化現象;可以通過“木塊和鐵塊放到水里的不同表現”認識物理學的密度的概念;可以通過“筷子插到水里變成折斷了”認識物理學光的反射現象……諸如此類的例子比比皆是、舉不勝舉。而問題的關鍵是這些事例是以怎樣的角色出現在學生學習中,學生又是如何獲取知識的。相比之下,我們發現有的教師是傳授給學生物理知識的,而有的老師卻是想辦法讓學生自己悟得這些道理。
二、注重動手探究,提倡多樣學習
同其他學科一樣,初中物理學科以知識和技能為載體。但是初中物理自有其學科特點,初中物理更強調的是學生科學探究的過程,要求學生能夠在探究過程中培養科學探究的精神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學探究方法。從物理學科的特點和目標出發,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課堂要一改以往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實驗(有時甚至是教師演示代替)為輔的教學方式。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注重動手探究,提倡多樣學習的教學模式。
如《大氣壓強》的教學,這個章節的內容歷來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傳統教學方法往往是先由教師提出大氣壓強的概念,然后由教師舉例大氣壓強存在的范例,最后由教師教授大氣壓強數值測定公式,并由學生做一大堆練習題加以鞏固。有部分教師會通過看掛圖或錄像展示托里拆利實驗,這樣的課堂就算是有不少生氣了。如果教師親自演示托里拆利實驗,那學生就能群情激動了。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回顧這樣的課堂,對比時下的新型課堂,難免會生出許多感慨。如我見過的本章節的優秀教法是:先是教師演示托里拆利實驗,由此引出大氣壓強的概念,然后由學生說說生活中都碰見過哪些大氣壓強的現象,接下來由教師板演大氣壓強數值測定辦法。最后讓學生給生活中的大氣壓強現象設定相對合理的數值,并且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對生活中的大氣壓強的測定。聽完了這樣一堂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師真正做到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尊重校情學情,培養問題意識
新課程標準首次提出了三維目標的概念。在這個課程目標中,發現傳統教學中并不注重的“過程與方法”赫然在列。而事實上,不少教師甚至把這項目標置于“知識與技能”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項目標之上。他們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上動手、動腦、動口,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合作探究。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只要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那么,有扎實有效的過程就能保障知識的掌握,保證技能的形成。而在前兩項目標得到保證的基礎上,正確美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不會有所偏差。
有的專家聲稱:“要評判一堂課是否有效關鍵看教學目標的落實,而教學目標落實的情況首要看的是‘過程與方法’的組織效果。”這話聽來讓人覺得有點絕對,但細細想來又不無道理。在課堂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否強烈直接關系他們的探究熱情,而探究熱情卻恰恰關系探究結果。所以,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就要做到不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而要結合具體校情班情,綜合考慮學生的興趣方向、能力水平、性格特征等因素,引導他們在合作探究活動中培養“實踐出真知”的精神。
參考文獻:
[1]彭春花.中學物理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初探.上海師范大學,2005.
[2]鐘帶生.淺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優化江.西教育,2011.
[3]魯仁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藝術探討.新課程,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