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可佳 成梅 邵希蕓
摘 要: 隨著中國社會全面進入轉型期,以當代大學生為代表的人才素質成為未來社會博弈的關鍵要素,構建大學生理想人格模式至關重要,這一過程要求內外結合,借鑒傳統儒家人格理想,以誠信為前提,培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及“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關鍵詞: 轉型期 當代大學生 人格模式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命運同社會主義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雖然在當今世界舞臺上,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實力不斷增強,我們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我們依然要清醒地認識到21世紀國際之間的激烈競爭,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而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未來社會的主力軍,時代為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了廣闊舞臺,也對大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我國社會已進入一個全面發展的轉型時期,當代大學生不僅擁有精深的文化知識,厚重的道德修養,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有著健康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人格品質,只有這樣,才能承載起國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才能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夙愿得以實現。
一、當代大學生人格現狀分析及大學生人格構建的必要性
當前大學生的人格現狀總體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轉型期社會發生的社會規范、價值標準和行為方式等的變化,必然帶來人們新舊觀念上的沖突,造成人們價值觀念上的多元性和模糊性,導致在行為選擇上出現無所適從或隨心所欲的傾向[1]。這種社會現象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這一群體在主體性與依賴性并存,主體性日益增強;狹隘性與寬容性并存,寬容性日益增強;沖突性與和諧性并存,和諧性日益增強[2]的群體人格現狀的基礎上,出現諸如道德理想境界不夠高尚,道德行為表現存在落差,政治心理素質值得商榷等問題。
首先,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迅速發展,西方物質欲求不斷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巨大沖擊,使大學生對人生看法、價值標準產生偏頗,導致越來越多的“拜金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具體表現為重金錢實惠輕理想追求、重個人利益輕國家集體、重知識才能輕道德品質、重奢侈享受輕艱苦奮斗。這在思想上嚴重影響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及道德素養的形成。
其次,文化多元化趨勢下,各種西方文化思潮不斷沖擊當代大學生的傳統思維,導致新舊思想不斷交替,以致迷失方向。致使大學生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和理想信念,沒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和追求,常常稀里糊涂地學習、忙忙碌碌地求職、庸庸碌碌地生活。
最后,信息網絡化特點下,未經過濾的魚目混雜的網絡信息對當代大學生的沖擊尤為嚴重。虛擬空間的匿名特點使大學生對一些真相無法辨別真偽,對一些負面假新聞推波助瀾,對一些明知不可為的行為刻意為之,難以自律。在現實生活中他們道德意識淡薄、公德意識較差,通常表現為:上課不認真聽講、不尊重師長,不愛護公共設施,公共場所大聲喧嘩;有的大學生缺乏誠信,在求職過程中弄虛作假,不按時向銀行返還助學貸款;還有的大學生貪圖物質享受,奢靡成風,為了炫耀和享受做一些違背道德的事情等。
面對這樣的現狀,大學生構建理想的人格模式已經勢在必行。可以說,當代大學生既要有神于天的理想境界,更要有圣于地的現實能力,既可以在理想主義天空中自由翱翔,更能在現實主義世界中任意揮灑,既不妥協于生活中的很多規則與障礙,又不拋撒盡行程中的向往和追求,這就是儒家理想的人格,也是中國傳統人格理想“內圣外王”。
二、儒家理想人格在當代大學生人格構建中的重要作用
儒家理想人格指“內圣外王”的君子人格,即指自身具有圣人的才德,并且能夠對他人施行君主仁政的人格。具體來說“內圣”指在道德、人格方面的仁與禮,“外王”則體現在政治思想、政治行為方面的仁與禮。“內圣”和“外王”是相互統一的,“內圣”是基礎,“外王”是目的。只有內心不斷修養,才能成為“仁人”、“君子”,才能達到內圣境界。也只有在“內圣”的基礎之上,才能仁愛待人、安邦治國,達到“外王”的目的。同樣,“內圣”只有達到“外王”的目的才具有實際意義。
無可否認,與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濟、政治體制相適應,中國人過去的人生理想也是這種不重功利而重氣節的“坦蕩蕩的君子”人格。改革開放后,人們轉向更重視“能力”的人格理想。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通過實踐檢驗逐步認識到儒家這種“君子”型的人格風范越發顯得必要。
具體而言,儒家理想人格模式既包括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又包括群體至上的集體意識、以義取利的價值取向兼有誠實守信的道德操守。儒家理想人格作為中華民族一直推崇的理想人格,對于整個中華民族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社會轉型期,儒家理想人格對構建當代大學生儒家理想人格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1.轉型期需要大學生有正確的“義”“利”觀。
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行使一些人誤解市場經濟體制下利益分配及其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客觀要求,片面抓住市場經濟追求利潤、講求物質效益的方面,用目的排斥手段,甚至排斥人格等其他一切,于是出現各種各樣信奉利潤至上、個人利益至上的觀點。從這一點來講,中國市場經濟轉型建立在非常脆弱的思想基礎之上。自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義、利問題一直就是最基本的社會問題之一,也就是物質利益與道德原則的關系問題。孔子雖然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但并不輕視“利”,只是在“義”、“利”發生矛盾時才舍“利”取“義”。有些人對利的追求沒有義的約束,只相信和信奉“賺錢才是好的”,就會永無滿足之時,對“利”的爭奪永無停息之日。人應該有思想、有理性、有道德,應該追求高尚的道德理念,完善自己的理想人格,以便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和人生價值。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作為21世紀主力軍的大學生既不要西方“金錢就是一切”的唯利史觀,又不要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至上”的道德觀,而是將義與利和諧地統一起來。
2.轉型期要求大學生必須以誠信為前提。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交換經濟、競爭經濟,又是一種契約經濟。激烈競爭中,有人在利益的誘惑與驅動下,以不講信用、不守規則為榮,把不按規則“出牌”,能辦事、賺錢視為“有本事”,造成基本是非顛倒。因此,如何保證契約雙方履行自己的義務,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關鍵。除了法制武器外,還必須借助道德力量,以“誠信”的道德覺悟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儒家“誠信”思想的內涵主要有三點:一是以“誠”為真實無妄的本然之道;二是以“誠”為道德之本、行為之源,而以“信”為德育之一;三是重視“誠”的實踐,強調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市場經濟條件下,陌生人之間的交往增多,因此要按照規則,平等對待每一個與之交往的人的“誠信”,提倡公平、公正、合理的競爭,這樣可以保證市場主體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保證最高信用度。
3.轉型期需要大學生具備“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人格精神表現為兩方面: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象傳》),“剛健”表現為人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剛強不屈的性格及奮發圖強的斗爭精神。“剛健自強”的思想被歷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為人們激勵斗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載物”則是中華傳統倫理孕育的人文情懷,是實現剛健自強的現實途徑。《易經·象傳》指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君子應像大地那樣以博大的胸懷、孕育、承載容納萬物,從而使自己成為博大精深的圣人。
隨著轉型期不斷推進,我們不只面向國內,更重要的是走向世界。它要求大學生必須有淵博的學識、發展的眼光、獨到的見解、頑強的毅力及一切高超能力,又要求大學生必須掌握國際國內大局,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策略,“知”然后“行”。只有這樣,才能在各種環境下取得個人修為的成功,建功立業才有實現的可能性。恰如魯迅先生所言:“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3]
三、儒家理想人格在大學生人格構建中的應用
社會轉型期構建大學生的理想人格,要從內部和外部兩方面著手。
首先,內部因素,也就是大學生自身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必須立志于完美人格的培養。明確人生之目標在于追求良好的道德修養,有其心然后有其行,“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明確提出立志于學道,而以德行為基礎能順著“仁”之精神走向理想人格。第二,要持續不斷地努力和堅持不懈地學習。首先應學習文化知識,然后是禮儀規范。只有接受了這些知識,才能有具體行為標準。否則不能真正體會到道德修養的內涵。“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也就是說學習是首要的,是獲取知識和積極修養的主要方式。在實踐層面上,要求遵守禮法,嚴格按禮法辦事,是理想人格修養的必備“法寶”。第三,要正確客觀地認識自己。人往往很難對自己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日常生活中通過學習、實踐等多種途徑不斷充實、完善自己,提高素質和能力,根據時代要求塑造自己,把自己鍛煉培養成為時代發展需要的、能推動歷史前進的人。第四,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有“推己及人”的“仁者”風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進而達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境地。只有這樣,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與接納。
其次,外部因素,就是從外部構筑起轉型期社會發展必要的秩序體系,以配套的社會制度和有效的監督機制保證人格理想完善。第一,必須加快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盡管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需要時間,需要投入巨大資源,但我們應該看到,一旦建立,將會極大降低整個市場的運行成本,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規范、有序。應該而且必須盡快建立起社會信用體系,使“信用”不僅停留在道德范疇內,而是真正成為個人或企業在市場經濟中不能或缺的重要資源。第二,必須加大立法和執法力度。目前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執法方面還跟不上我國社會發展需要,要維持轉型期社會秩序有條不紊,就必須通過國家執法機關的嚴格執法,達到懲惡揚善的目的。第三,政府應通過宏觀調控有效防止貧富不均進一步加大。
所以說,社會轉型期充分認識時代的特點,合理發揮傳統儒家理想人格的作用,對大學生構建健康高尚的理想人格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將對我國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修訂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128.
[2]許思安,嚴標賓.大學生人格發展與輔導[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66.
[3]魯迅.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