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杰
《細節決定成敗》是汪中求先生總結多年管理、咨詢工作實踐經驗,并借鑒國外企業管理的經驗寫成的一部管理專著,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對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具有實際作用。我認為在教學工作中任何一個細節做得不好,都可能造成很大甚至是不可彌補的損失。一節課40分鐘,每位老師都能上,只是上出來的效果不一樣,往往一些細節決定完成的質量。
現以六年級(上冊)《登月之旅》一課為例,談談如何注重課堂教學中的細節。
一、教學材料——精挑、細選
在科學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要提供一些有結構的材料。有結構的材料就是教師經過精心設計的典型材料的組合材料,必須由教師在實驗前多次試驗,確定效果才能使用。
《登月之旅》一課,通過幾次教學發現,如何展現一個有大大小小的坑的月球是一個難題,用橡皮泥做效果不明顯,做一個模型太費時費力,最后在網上尋找了一幅月球的衛星圖片,從而輕易地解決了這個難題,為下面的探究做好了鋪墊。在探究隕石坑形成的成因時,如果選用石子,首先石子的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石子在下落的作用下造成的隕石坑規格和形狀完全不一,這樣實驗效果難免會出現大不相同,從而影響實驗的探究。所以,我針對材料的選擇進行了如下改進:選用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替代石子。
玻璃球對學生來講并不陌生,兒時都玩過,這樣學生在操作過程中興趣更濃厚,既統一了材料的規格大小,又優化了實驗現象,使實驗效果顯著。
二、教學環節——細致、有序
1.導入力求短而精
所謂“萬事開頭難”,開好了頭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學導課,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整個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導課藝術講求的是“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學生吸引住,后邊的課上起來就順了,并且不同特點的導課會取得不同的教學效果。
在《登月之旅》一課導入環節,我先后設計了古詩、賞月等方案,但總認為讓學生在心靈上震撼還差了些。偶然中,在網上看新聞的時候,看到一則關于月亮的新聞,今年的月亮很特別,十五的月亮一般都是十六圓,但今年的月亮十五圓。所以我就以新聞“超級月亮”為開場白,出示了一張暗淡的月球衛星對比照,讓學生對比同一事物的不一樣的美產生不同的美感效應。這樣在好奇心得驅使作用下,學生為解開心中的疑慮,積極地感悟。
2.追問力求及時高效
課堂是由許許多多個教學細節組成的,精彩的教學細節使課堂充滿思辨性質和靈性,而教師有價值的一次次追問則是整個教學細節中的精彩細節,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引領學生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撥正學生偏離軌道的思維路徑。
我在教學《登月之旅》這課時,有以下一段追問:
師:“你認為大大小小的坑怎樣形成的?”
生:“隕石撞的、流星撞的。”(要知道,這樣的回答有很多學生不是因為學習了本節課的知識才知道的,而是因為課外看了很多《十萬個為什么》這樣的書籍,對于隕石撞月球還是流星撞月球不及時糾正錯誤答案就會誤導其他的學生)
師:“你看過流星嗎?它出現的時間長不長呢?”
(這一追問是讓學生對他們回答的答案產生質疑)
生:“看過,轉眼即逝。”
師:“這么短,它能撞到月球嗎?”
(這一追問否定了流星撞月球的猜想)
生:“肯定不能。”
師:“那到底是隕石撞的還是流星撞的呢?
(這一追問,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正確認識月球坑的成因,為探究打下基礎)
生:“隕石。”
從以上追問看,教師追問不僅可以有效地排除不科學的答案,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設計實驗——膽大、心細
設計實驗方案是學生根據科學猜想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和生活經驗而進行的一項創造性活動,對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有重要的意義。有的教師經常把方案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根據方案動手操作。從學生的操作過程看,雖然學生都主動參與實驗,但都按部就班,缺乏自己的思考,為操作而操作,課堂顯得熱鬧有余而實效不足,因此一定要讓經歷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在探究隕石坑實驗時,課前為學生準備一些材料:塑料水槽、沙子、塑料直尺、玻璃球2個(一大一小)。根據這些材料,請學生先創造兩個隕石坑,再請學生思考隕石坑的大小的成因與什么因素有關呢?(學生獨立思考、討論)
師:哪一組匯報探究隕石坑大小的成因可能與那些因素有關的實驗方案,其他小組可以互相提問或補充。
生1:可以用不同的力度往沙盤中扔同一個玻璃球生2:我有問題,扔的時候怎樣控制力度更方向呢?生3:可以扔2個不同的玻璃球。生4:我有問題,我覺得不公平一個大一個小。生1:我想到了,可以直接讓它自己掉下去。如果放高一點和放低一點他們的力度就不一樣了,也就是可以控制高度,來比較坑的大小。生5:我有補充,假如坑的大小與玻璃球大小有關,我們可以控制他們落下的高度,這樣觀察就能發現現象。
生(通過交流,形成了兩種探究實驗方案):(1)不同高度,同一玻璃球扔下。(2)相同高度,不同玻璃球扔下。
上述例子中,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并把自己的猜想與實驗方案與其他人交流,學會科學表達、評價,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傾聽、思考。這樣學生在交流中集思廣益,形成實驗方案,學生在交流中保持高漲的情緒,有利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持續探究。由此可見,學生的設計實驗、驗證結論能力是不容否定的。引導學生交流思考設計實驗,是讓學生參與探究的全過程、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形成良好科學素養的一個重要環節。
總之,干好每一件事情的重要因素是細節。把握細節、注重細節是成功的關鍵,讓我們從小事做起,把細節做細為科學教育的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郝京華.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徐明榮.小學科學課材料管理的策略[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