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英
摘 要: 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利于化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素質。探究性學習要求教師精心創設情境,啟發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和主動探究,讓學生發現規律,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能力。高中化學必須重視實驗教學,不能為了節約時間而不做實驗。化學教育應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積極認識、學習、探究。
關鍵詞: 高中化學 自主學習 探究性 實驗教學
一、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目前的教學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被動地聽課、記憶、做筆記。這種被動的學習法束縛了他們的思維發展,阻礙了他們自主性的發揮。當今社會日新月異,課堂知識更新慢于社會知識更新速度。教師應讓學生自主學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自學能力是一種綜合的獨立學習能力。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可以具體為兩個方面。
1.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加強閱讀方法的培養。
閱讀能力是自學能力的基礎。學生如果沒有閱讀能力,就不能正確理解課本中的文字含義,抓不住中心思想和自學突破口,必將使學生缺乏閱讀興趣。這種學生,即使在課堂上聽懂了,也不能對課本進行深入理解和鞏固,達不到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應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教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既能起到預習的作用,又能使自學成果在課堂上及時得到驗證,從而增強學生信心,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例如教學元素周期表時,可讓學生總結周期表的結構,根據以前所學元素周期規律的知識,自己得出元素周期表內各周期、各族的性質變化規律;教學甲烷、氯氣等氣體的實驗室制法時,可讓學生根據氣體的物理性質,引導討論氣體的實驗室制法、步驟、裝置、收集等,達到自學目的。
2.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比單純地掌握某些知識更重要,無異于拿到學習知識的金鑰匙。教師要給學生擬定閱讀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在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劃出重點、難點歸納整理,抓住概念的關鍵詞,記下規律、疑難點,整理同類知識,形成知識網。如講授元素知識時,每學習一族元素的知識先由一種代表物質的知識推及其他元素并根據同族元素之間的結構、性質的異同點,找出它們的聯系與區別。
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利于化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素質。只有不斷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才能在未來工作中更好地接受各種新知識與新技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二、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它是教學過程中創設的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讓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對信息進行搜集、分析、判斷,從而增強思考力、創造力。他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情境,啟發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和主動探究,讓學生發現規律,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能力。學習模式如下:
1.提出問題。
教師根據學習中心,以實用性、創造性為原則,以教學活動相關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其發現并提出需要探究的問題。比如教學《鹽類的水解》時,可先讓學生根據實驗測鹽溶液的pH值,再讓學生探究鹽的酸堿性的問題,進一步提出鹽類水解的問題。
2.研究探討。
針對問題提出解決的初步計劃,引導學生搜集、整理相關材料,通過分析、歸納,得到初步結論。
3.總結提高。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初步結論開展相互交流、補充和完善,進而總結出較嚴謹、正確的結論。在《鹽類水解》中,學生通過研究探討得到鹽溶液酸堿性的原因后,教師對他們的研究成果開展相互探討交流,最后引導他們得出結論,即鹽類水解的含義、特點、規律等。
三、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沒有實驗,就沒有化學的發展。高中化學必須重視實驗教學,不能為了節約時間而不做實驗。這將使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動手能力差,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通過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現象的變化、裝置的安裝、反應的流程,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實踐能力及科學的學習態度,還可以通過實驗引導學生探究、發現,從而為學生創設探究性學習情境。如講鈉的性質時,教師通過展示鈉,讓學生總結出它的物理性質,通過鈉的切面顏色的變化,讓學生推斷其化學性質。實驗室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大學生實驗力度,更好地讓學生增強動手能力,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如講溶液的配劑時,通過學生實驗讓學生掌握配劑流程,鍛煉動手能力;通過教師在實驗中提出的可能產生的誤差,提高學生對實驗的認識能力,化學教育應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積極認識、學習、探究。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傳統黑板幻燈片教學手段簡便快捷,但形式單一且容量小,而用多媒體技術如電視、錄像、網絡可以使教育形式更多樣,信息來源更廣泛、信息容量更大,更適應社會的發展,知識的更新。
由于化學實驗條件的限制,實驗的直觀性、微觀性、探索性等特點并不能真正體現,利用多媒體手段,可以提高實驗的可見度性、時效性和安全性,增強學生實驗操作的規范性,盡可能地發揮實驗的作用。
有些演示實驗需要較長時間,且伴有一些無關緊要的現象,影響實驗效果。采用攝像、剪接技術,既為學生提供實驗全過程,又突出重要的實驗現象。例如氯氣見光分解實驗可用此技術在課堂上播放,大大增強時效性。當學生看到幾個小時后才開始慢慢冒氣泡,不僅對實驗信服,而且提高教學效率。有些演示實驗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險性,借助錄像教學,既保證學生安全,又保護環境,達到良好效果,更對實驗中的錯誤操作引起的危害真實再現,引起學生重視,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操作步驟。例如濃硫酸實驗,課堂上一般演示正確操作,通過錄像對水加入濃硫酸中放出大量熱,使硫酸飛濺進行演示,使學生提高認識,正確掌握實驗規則。
采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設計實驗,模擬實驗,讓學生在計算機前先進行模擬操作,以掌握正確的操作和對不正確操作的理解,再進行實驗。例如制氯氣時,先讓學生在計算機前模擬先撤酒精燈,再撤導管的操作,一旦操作錯誤,水倒流入試管,發生炸裂;若操作正確,則計算機給予鼓勵。用多媒體技術可以通過聲音畫面文字于一體展示微觀世界,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
參考文獻:
[1]高霜.高中化學新課程背景下優化備課質量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2]袁汀.淺談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中的幾個問題[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