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俊
教育的根本是“立人”。在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教師首先備課時注重備學生,考慮學生的各種因素。備學生是備課的核心環節,備學生的工作效果對備課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備學生在備課中的意義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并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在部分低效課堂中,并不是由于教師知識儲備不足而造成的,更多的是由于教師在備課中不能從學生實際出發,滿足學生的需求造成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分析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合理采用適合學情特點的教學方法,設計適應學生個性、能力發展的教學內容,以及對學困生應采取的補救措施等。教師通過備學生,增強備課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進而優化教學過程,開發學生潛能。
二、如何備學生
一本教材是相同的,而我們面對的學生是千變萬化的。每個學生都有自身優勢和特點。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辯證的思想看待學生,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深挖不同層次學生的潛質。教師特別要尊重學生由生活經驗引發的思維,視學生為自主的人、發展的人、有潛力的人,最大限度地開發潛能,促進其主動發展。所以,教師在研究教材的同時,還要分析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合理采用適合學情特點的教學方法,設計適應學生個性、能力發展的教學內容,以及對學困生應采取的補救措施等。那么,備學生到底要備些什么呢?
1.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學生是我們的教育對象。研究學生、研究學生的心理、探究學生學習的健康心理、培養學生心理發展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觀。有了正確的學生觀,教師就會采取恰當的措施,鼓勵學生掌握學習主動權,學生才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了促進每一位學生發展,教師需要主動地、自覺地在傳統師生觀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構建積極的、有效的新型師生關系。要把學生當學生,當做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人,把學生當做朋友,從而和學生在新課程下一起成長和進步。具備這種正確的學生觀,教師在備課時就能主動從學生角度出發進行,而不是簡單地一廂情愿地從教師自身出發備課,使備課更符合學生的要求,更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有效性。
2.詳細了解學生的情況
學生的現實狀況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在備課活動中,備學生主要圍繞備學生的基本情況、知識現狀、情感因素和身心特征、生活背景等內容展開。
(1)了解班級基本狀況。包括班級特征、學生構成、智能結構、學習情況、興趣愛好、對本學科的學習態度及代表性意見等。不同班級學生有不同特點。一個教師在確定任課班級后,要對任課班級的學生情況做詳細調查和了解,備課時,根據不同班級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備課,不能用同一種上課方式應對所有班級。只有這樣,才能通覽全局,科學施教。
(2)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生的知識基礎對于備課至關重要。備課時,備學生的知識基礎是為了確立教學重點和難點及相應的教法。教師掌握學生的知識基礎,備課就能有的放矢,對于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就不再作為重點知識進行講解和學習。如果學生已經掌握了,在課堂上就要按備課本上的重難點進行,就會浪費時間,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教學效果。反之,對于學生有疑惑的知識,要在備課時重點考慮。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才能更好地進行分層教學,促進各層次學生全面發展。
(3)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任課班級和同一班級的不同學生存在各類差異。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發展。關注這一點,能使教學目標的確立更有指向性和針對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研究學生的生活背景。學生的生活背景包括學生的經歷、經驗、思想和生活狀況,每位學生的生活環境、學習經歷都會不同,進而對社會、對學習的觀點和態度也會有很大不同。這些背景對學生進一步學習起著重要作用和影響。教師備課時要認真考慮學生不同的生活背景。
(5)備學生情緒。教學在備課時要通過觀察、訪問等方式備學生的情緒,當你了解了班上每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變化和體驗程度的不同,并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備課時確定好由哪一層次的學生回答,即備了學生。學生在學習中嘗到成功的喜悅,將激發學習激情,使他們學習更努力,真可謂一箭雙雕。
(6)了解學生的動態變化。學生的變化是教師備課要重視的一個要素。教師要多從動態角度了解和熟悉學生,即及時了解學生在各方面的變化和進步,如學習進退、作業完成的變化,組織紀律、興趣愛好的變化,受到表揚、批評和同學之間紛爭、矛盾后的變化等。通過了解學生的動態變化,教師備課時要相應地樹立辯證的發展觀,用發展眼光看待學生,才能避免在備課時固守成規。
3.備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喜歡的課堂自然是高效益的課堂。如果學生對教師所上的課不感興趣,上課聽課積極性就差,課堂教學效果就不理想。所以,備課要思考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上能主動思考、討論。教師要讓課堂成為活的課堂,用興趣聯系師生情。學生喜歡上教師的課,這堂課才有它的終極價值,才能讓學生有所收獲,才是一節好課。
4.有高瞻遠矚的眼光
備課時要預設學生將要實現的目標。教師不但要掌握學生的“已知”,還要預設學生的“未知”。對某一類知識或題型而言,目前學生能夠掌握哪些知識,掌握到什么程度,還有哪些是不能解決的,教師應心中有數。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要有“彈性區間”,為學生主動參與留出時間和空間,對過程要多做假設:學生的反應如何?教師應采取什么措施進行引導?要多設想或創設相關情境,使預設更有寬度、厚度、深度和廣度,在橫向、縱向相結合的預設中追求課堂教學的精彩。
“以生為本”是教育的理性回歸。教育要以學生為本,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備學生”是一個雙贏的轉變,教師做好了“備學生”,眼里就有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既能促進學生發展,又能提高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