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平

包頭職業技術學院與中國兵器內蒙古一機集團、北方重工兩特大型兵工裝備企業共建、合作辦學近58年,兩企業已成為學院機械、材料、電氣、車輛等專業和兵工專業方向的辦學依托,形成了“五共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得到了自治區內外專家的高度贊揚。
學院先后被評為“全國機械行業校企合作與人才培養優秀職業院校”“全國機械行業骨干職業院校”“全國汽車行業骨干職業院校”“全國機械行業合作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創新建設學校”。良好的育人質量確保了學院就業率連續多年在內蒙古自治區同類院校中名列前茅,2004年以來學院連年榮獲內蒙古自治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畢業生就業評估優秀單位。
科學創新教學課程 為校企合作提供理論保障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要求職業教育必須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找好自己的定位。近年來,學院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中心,將學生的學科知識、結構需求轉變為市場需求,把就業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同時沒有忽視理論教學對于學生基礎培養的重要性,在理論課程的教學設計上,緊緊圍繞“高端職業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理論課程開發,以滿足企業及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專業理論教學體系的構建過程中,一方面,學院借鑒開設相關課程的重點本科院校的經驗,注意基礎教育和專業平臺的建設,改革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另一方面,學院以該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有目標地增強機械專業主干課程的整合,減少其他老舊課程,構建出較為全面、系統的理論教學體系,同時為實踐教學課程預留學時,合理安排教學計劃,促使該專業的在校高職生向企業需要的技術工程師的角色轉變。
企業的高級技術人員參與學院教學,與學院一起創新課程,充分發揮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以機械專業為例,在課程設計上,以機械專業的主干基礎課程為核心,加以組合其他技術類課程,設立機械行業背景相關課程、行業應用技術等課程,讓學生能以行業和企業需求為主要方向,將所學的機械專業知識相串聯,整體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機械專業的教學質量。同時,考慮到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素質的綜合要求,開設一些人文社科、職業道德教育等課程供學生學習,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職業素養。
科學設計實習實踐 狠抓校企合作的關鍵環節
掌握具體的操作技術和應用能力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極為重要,構建校企合作模式也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構建一套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從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兩方面來重點抓。職業學院類院校的校內實踐包括實驗室基本實踐技能訓練、技術模擬練習等;校外實踐則主要是以企業和工廠的實習為主。從實質意義上來說,校內和校外實踐是統一的,都是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技術應用技能,使高職院校機械專業的學生真正成為應用型的機械專業人才。
學院設計了科學的校內實踐模式,相關主管部門以社會企業對機械專業人才實踐能力的要求和需要為標準,整合設計校內實踐內容,安排相關的實踐課程和實操訓練,結合理論課程的內容,合理安排獨立的校內實踐課程。校內實踐課程的開設,既需要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突出學生的學用結合能力,形成驗證性實驗基本操作能力,又注重對機械技術能力的培養,參考企業生產車間的技術工作標準和流程,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術能力,以此適應未來工作。
校外實踐的模式構建基于高職院校向合作企業輸送開展實習實踐。具體來說,校外實踐的模式依據學生的學習階段進行分步實施、分層推進。學院是三年制學習,安排第一年的學生到企業進行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以參觀企業生產車間、學習機械生產企業的員工要求等內容為主,從而使學生對機械專業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了解,對未來工作的可能性有所認識,也可以強化學生的工作意識和工程意識。對于已完成第二年學習的機械專業學生,已有專業基礎和行業初識,安排他們進行具體的生產實習,進行定崗實習或輪崗實習,并安排企業的工作人員進行指導,以此來引導學生高效完成校外實踐,學習生產技能和提高技術水平,提高分析和解決機械工程問題的能力。對于進入第三學年的高職院校機械專業學生,校外實踐可以結合未來工作意向進行對口實習,通過校企結合的模式進行綜合性的校外實踐,以學生自愿、學校推薦和企業選拔的方式進行。
重視教師 留住人才 為校企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在人才考核上,從師德和師能兩方面入手,制定完善的專業人才培訓、指導制度和具備競爭性的科學可行的教師考評體系。對教師、科研等系列專業技術人才的考核,堅持同行評審、學術界認可的原則,關注其成果和行業的影響力;對其他人才的考核,堅持重在服務態度、管理水平、群眾公認的原則;對行政人才的考核,堅持政治品德、注重實績的原則,由單純的數量評價,向更加注重質量評價轉變,讓人才在一個考核科學、充滿希望的環境中工作、進步和提高。
二是完善人才分配保障體制。深化分配制度的調整與改革,建立以品德、知識、能力、業績等構成要素為依據的人才分配保障體制。分配向第一線的專業技術人員傾斜,重點向學科帶頭人、優秀骨干教師傾斜,向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傾斜。根據工作成果、工作時間實行“一人一議”, 對拔尖創新人才可以實行年薪制;對短期聘任的特殊人才,實行協議工資制。拉開因職務、業績、成果和貢獻的不同而產生的分配差距,從注重提高個人待遇,向注重發展方向轉變,進而提高教學科研綜合水平。
三是想方設法留住人才。學院從政策上把人才作為最稀缺、最重要的資源加以重視。不唯學歷、職稱、資歷、身份,充分尊重人才的個性。清楚“移人先移志,留人先留心”的道理,讓政策體現學校的愛才之心、識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藝,滿足人才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以心換心、以理服人。工作上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公平競爭,委以重任;報酬上根據崗位任務,拉開檔次,設置明確的薪酬標準;生活上以誠相待、以友相處,做好服務。
對學術水平較高、創新能力突出、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中青年,學院委以重任,并給予重點培養。優先安排他們作為“訪問學者”,赴國內外著名大學或科研機構進行學習、深造;提供足夠的科研設備和經費,支持他們開展科學研究;使他們覺得被重視、被重用。主動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改善住房條件,解決人才的子女入學、配偶工作等問題,做到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體貼人。真正讓他們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使他們對學校產生“家”的歸屬感。如果能夠營造出這樣的氛圍,對這些人才來說,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從而達到留住人才的目的。
學院切實建立快捷、高效的溝通、反饋機制,使教師團隊和領導團隊成為一個親密無間的事業聯盟,讓他們有自己的事業,干自己的事業,干成自己的事業。讓他們將學校事業的發展與人才個人的事業發展結合起來,融為一體,自覺把學校事業作為自己的立身之本,從而實現新建院校與人才個人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