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
摘 要: 小學數學教學中,計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內容。在進行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時,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學生在進行計算時就會遇到很多問題。作者就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給出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計算習慣 培養方法
良好的計算習慣對于一位小學生來說,影響是非常大的。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計算能力,還可以讓學生養成很好的計算習慣,在以后學習復雜的計算時可以保證計算率。因此我們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除了應督促學生努力聽課,認真思考,獨立完成作業外,還應努力為學生傳授一些好的計算方法,讓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數學計算習慣。
一、培養學生“審題在前,計算在后”的習慣
所謂審題在前,計算在后指的是在進行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時,教師每出一道題目都應努力讓學生先分析一下題目,不管題目難易,都應先做這么一步。當學生分析完以后,腦子里自然會形成一套解題思路,隨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計算,這樣計算出來的答案會比不審題直接計算要準確得多。
比如在學習混合運算時,教師在上課前為學生出了這樣兩道題目。
老師:大家好上課前我們先來通過兩道題目復習上節課的內容。1.20+50×32;2.(20+50)×32。大家仔細看下這兩道題目有什么不同?思考兩道題目在計算時應注意什么問題?
學生:不同在于第一題沒有括號,第二題有括號。
老師:很好,大家有這樣的審題能力非常好,下面大家思考下兩道題的解題思路。
學生:第一題先算乘法,第二題先算加法。
老師:好,下面大家計算一下吧。
這樣的引導方式可以讓學生一步一步地分析題目,做到先分析后計算,時間長了,學生自然會養成分析題目的好習慣。
二、引導學生養成驗算的好習慣
小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往往有很強的惰性,他們對待一些數學計算題目,很多的情況下都是拿到題目后就開始計算,有時甚至連加減號都沒有看清就已經把結果寫上了。這樣就導致很多學生把一些非常簡單的計算題計算錯誤,也就出現了學生思想開小差,粗心大意的現象。其實這些都是由于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所導致的,驗算指的是學生沒做完一道題目后,都應采用其他的方法對自己所做的題目進行核對,如果核對正確就說明這道題做對了;如果驗算不對就說明計算結果有誤,應該立即反過來重新審題并計算。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幫助學生提升數學計算水平。
驗算的方式有很多,小學生只要掌握倒推法和正推法兩種方式即可。比如在講授完《加法交換律》這一節課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出這樣一道題目:“357+218=?”某學生通過計算做出答案為565,隨后教師讓這位學生用加法交換律進行驗算,學生回答道:“357-218=355+(218+2)=575。”當發現驗算結果與自己口算結果有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倒推的方式再計算一邊,當學生用565-218計算后發現等于347時,意識到自己第一次做題時是錯誤的,其原因是忘記將各位向十位進“1”了。
這樣的驗算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應常使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
三、引導學生養成估算的好習慣
所謂估算,指的是大致計算出題目的答案。估算這種情景一般是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將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到的事物進行估算,大概地計算出這個事物的數量即可,并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和學習中常遇到的情景,體會到什么時候應該進行精確計算,什么時候可以進行估算。這樣進行引導,不僅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估算能力,還能拉近學生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對數學更感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估算時,應努力讓學生的正確率達到最高。另外,良好的估算能力還能幫助學生在考試時進行檢查。由于考試時間有限,當學生做完整套試卷后只有很短的檢查時間,學生無法進行精確驗算時,簡單的估算也可以幫助他們很好地檢查題目的正確與否,因此形成良好的估算能力也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好方法。
比如在講完《厘米、米》和《分米、毫米》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體進行長度估算。比如教師可以到學校中拾取一些物體,如木棍、樹葉、礦泉水瓶子等,條件許可的前提下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出去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回來,回來后大家將自己拾到的東西放好,教師將全班同學分為若干小組,然后老師任意選取三件物品,依次讓幾個小組的同學進行長度估算。比如在進行一個樹枝估算時,小組1估算結果為40cm,小組2估算結果為80cm,小組3估算結果為76cm,然后教師拿尺子進行測量,經過測量發現樹枝的長度為77cm,于是小組3的估算結果最準確。該組就獲得比賽的勝利。再如在一次考試時,某位同學做完全部題目后發現還有5分鐘的時間,他想起來教師讓他們做的估算每道題目的正確率。于是這位同學簡單估算了一下試題中的題目,發現一道題目“552+367=899”不正確,因為500+300=800,50+60=110,這樣就已經900多了。這位學生迅速將題目重做了一遍,將答案改對。
總之,計算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進行計算教學時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養成很好的計算習慣,不僅可以很好地提高計算速度,確保計算的準確度,還可以讓學生養成更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首先教師應讓學生養成的習慣為先審題再計算的習慣,確保學生對題目有更深入的理解;其次教師應讓學生養成驗算的好習慣,幫助學生全面提高做題的正確率;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好地感受到好的計算習慣帶給他們的好處。
參考文獻:
[1]韓召群.談“興趣、習慣、思維、能力四合一”的小學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策略[J].考試周刊,2013,69.
[2]李靜.淺談小學數學低年級計算習慣的養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