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靜
摘 要: 文章討論了初中物理本原性規律的概念,探討了如何運用本原性規律指導學生學習,旨在為構建高效初中物理教學模式獻計獻策。
關鍵詞: 初中物理 本原性規律 指導策略
傳統物理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和媒介,采用“哺乳式”教法,注重通過教師產生知識,并細化分解,將知識轉化為易被學生吸收的信息,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這種教法的弊端不言而喻,首先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落實,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其次物理學科被磨去棱角,學生體會不到物理的內在,難以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而新時期的初中物理教學要不斷尋求新的突破,優化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以落實新課改精神,滿足中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對此,筆者討論了物理“本原性規律”的概念及其用法,旨在為構建高效物理教學模式獻計獻策。
一、物理學習方法本原性規律的概念及其意義
物理是一門研究物質規律的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物理學科中的理論知識僅起到對某一系列學習活動主導的作用,而學生學習的重點內容是實踐,包括聯系生活、探究、分析、實驗等。理論是對實踐的總結,物理理論是一個從產生到形成再到不斷發展的過程,因此在進行物理教學時,將教學活動與物理理論被提煉、被完善的過程進行相類似的設計,可以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進入一個更深的層次,這就是物理的本原性規律[1]。
嚴格來說,物理理論是物理基本要素與樸素思想的完美呈現,采取物理“本原性規律”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物理理論產生的原始思想,以及理論中包含的物理本質,從而實現物理理論教學的“實質與形式并重”的教學目標。“本原性規律”在實際教學中表現的特點在于,知識不僅是從教材或者教案中而來,還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及學生與生活互動、與實驗互動、與探究互動等。
二、應用本原性規律指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
1.運用本原性問題引導學習聯系生活
教材中的物理知識都是抽象于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利用本原性問題引導學生將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懂得知識在生活中的客觀形態,從而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2]。
如在教學”浮力“時,首先帶領學生提取“浮力”的定義。
以實驗創設課堂情境:將一個空塑料瓶放入盛滿水的盆里,此時塑料瓶會浮在水面上;而將塑料瓶灌滿水,再次放入水盆中,此時塑料瓶會沉入水底。
提出問題:為什么第一次實驗塑料瓶會漂浮在水面上?而第二次則沉入水底?
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解答:第一次實驗中,空塑料瓶浸入水中后產生壓強,而瓶體正起到傳遞壓強的作用,水面對瓶體產生向上的壓力,所以塑料瓶才會浮在水面上。而第二次實驗中塑料瓶里灌滿水,增加了它的重量,水面向上的壓力減小,則水會外溢,而塑料瓶則沉入水底。
提出問題:想一想,物體在空氣中是否也會產生浮力?
實驗:將氫氣球放在空中,則氣球會上浮;而在氫氣球底部的繩子上系上重物,則氣球會停留在空中。
提出問題:想一想,水中的浮力和空氣中的浮力有哪些共同之處?能否根據實驗總結出浮力的定義?
此時浮力的定義提取出來,由此,學生學到關于浮力的知識。然而,知識并不代表技能,要將知識轉化為技能,教師必須進行進一步的引導。
在提取浮力的定義后,筆者再次提問:煮餃子看似簡單,其中蘊含深刻的物理原理。怎樣才能表明餃子煮熟了呢?此時很多學生都說“嘗一嘗”,而筆者告訴學生,其實還有更簡單的方法:觀察餃子在水中的狀態,煮熟的餃子會浮上水面,那是因為餃子的密度變小,體積和浮力變大。如此,學會了浮力,學生就學會了“煮餃子”這種簡答的家務,知識由此而轉化為簡單的技能。
2.引導學生去生活中探究物理知識的本原
探究性教學是當前基礎教育階段最常用的教學方法,與其他學科相比,物理學科尤其適用探究性教學,因為它能夠引導學生在探究中了解物理知識的本原,從而由此形成物理思想,發現物理的魅力。在實踐中,教師可結合不同課題的教學目標,將知識轉化為探究性課題,讓學生或課前、或課后生活中探索和實驗。
如“摩擦力”一課,在課堂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中的知識之外,筆者還在課堂最后為學生布置了三個課后探究任務:探究1:溜冰鞋為什么能在冰上快速地移動?是什么能讓我們走路更穩健?探究2:拖把能將地板上的污垢擦掉,在生活中實驗,看它的原理是什么?探究3:拔河比賽時,勝利的一方是否就表明了他們的力氣最大?為什么?
如此帶著與生活相關的課題去生活中探究,學生發現探究不僅能解決教師布置的課題任務,更學到更多的知識,而這些知識是課堂上永遠都學不到的。嚴格來說,它不僅僅是知識,而且是技能,更是一種掌握物理學習方法的有效途徑,而這正是探究性教學的設計目的。
三、結語
學習離不開學科知識產生的本原,而物理教學需要引導學生探索物理知識的來龍去脈,并將其視作一種資源,甚至一種教學方法。在新課改下,初中物理教師要開發一切教育元素,將其導入課堂,與課堂教學緊密聯系起來,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俊.本原性問題:驅動物理概念教學——以“物質的密度"教學為例[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4,(3):61-65.
[2]王俊.運用本原性問題驅動物理概念教學[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