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磊
摘 要: 近日抗戰“神劇”成為全國上下聲討的對象,究其原因,在于其不尊重歷史事實,胡編亂造歷史事件,最終引起公憤。事實上,歷史課堂教學中也存在亂用史料的現象,只是它更隱蔽,但對于學生的危害不容小覷。如何正確使用史料是歷史教師需要反思的問題,本文就史料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策和史料的益處作了論述。
關鍵詞: 史料教學 問題 對策 益處
一、史料教學中的“神劇”現象
1.史料的選取缺乏嚴謹性。在電視劇《抗日奇俠》中,一位勇士竟然將日本兵不偏不倚地撕成了兩半,鬼子血肉橫飛,英雄凜然一笑,導演對劇情的設計引來了一片嘲諷,這符合人體構造生命科學嗎?如果說電視劇中的橋段公開挑戰了人們智商的承受力,我們還可以通過媒體批判糾正的話,那么歷史課中的不少虛假史料的運用更隱蔽,對于正處在歷史觀和價值觀形成的學生而言危害更大。歷史場景是不可再現的,后人對于歷史的認識,只有依據前人留下的各種史料,史料的真實性是歷史課堂教學的基礎和前提。然而,在課堂教學中,的確存在類似抗日雷劇般的不應該出現的歷史誤導,可惜歷史老師沒有認識到所引用的史料是不正確的。
2.史料的運用泛濫成災。一段時間以來,抗戰劇成了輿論的熱點和焦點。有人說,抗戰劇曾一度統治了熒屏,打開電視機,幾乎每個臺都在播抗戰劇,抗戰劇之熱,由此可見一斑。教學中,部分教師認為課堂教學史料運用得越多越好,甚至把史料作為噱頭,引用的目的是證明教科書中的結論,這樣無法有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且教學過程顯得過于拖沓、繁瑣,甚至給人的感覺是為了史料而史料。現代歷史教育學認為,史料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形成歷史學特有的思維方法。學習的歷史不僅僅是了解事件、掌握知識,更應通過史料的研讀提高學生自主解讀歷史的能力,從而逐步提高理性思維能力。
3.史料與結論不符合。抗日劇成了言情劇、偶像劇、武俠劇、科幻劇,抗戰中的主題不再是愛國主義情懷,而是兒女情長、癡男怨女,甚至干脆就是血腥、暴力和完全脫離現實的夸張失實。在歷史教學中也會出現劍走偏鋒的現象。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史料較少且牽強,主要局限于課本中提供的史料,但論證的結論卻顯得過大,出現了以偏概全、斷章取義的教學現象,這些不正確的教學手段容易導致學生對事物缺乏科學的認識和形成錯誤的歷史觀。當然,最后的結論由于史料提供的有限難以引導學生自主得出結論,由教師直接告知,失去了運用史料的意義。
二、精心準備,多角度取材
1.教材史料,充分挖掘。不少教師知道新課程下史料教學對于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意義,然而在備課中卻時常為無史料、找史料大傷腦筋,甚至舍近求遠,大量翻閱相關資料,尋求有價值的史料。實際上,他們忽視了教材中“最有效”、“最豐富”、“最可行”的教學史料。
“最有效”體現在教材中不管是圖片、地圖還是文字,都是教材的編寫者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和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精心選擇、細心打磨,最終篩選出來的,針對性強。
“最豐富”體現在教材中設置了大量欄目,且都是與教材相關的史料內容,幾乎每課都有導讀引言、歷史縱橫、學思之窗、資料回放、學習延伸,教師只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欄目提供的史料,那么對于引導學生夯實基礎、提高能力方面是有很大幫助的。
“最可行”體現在教材中選用的內容難度較低,基本都是比較直觀的知識。教學中的史料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深化了教學內涵,更明顯的是它就是考試中的基本內容,是考查的重點項目。
2.試題史料,設法利用。很多同學怕做題,實際上,歷史學科的題目是很有趣的,尤其是新課程改革后,大量新材料、新情景試題中包含了許多學術界最新研究的學術成果,可以說是歷史知識的再普及,其理念是基于課本又高于課本。每年各地高考題更是我們研究的重要對象,其特色是新穎、實在、精煉。“新穎”在于高考試卷中所有的題目都是出自專家原創性的發揮,是出題教師一個月辛勤付出的成果,就題目本身而言,每次都給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覺。尤其是江蘇高考選擇題都以史料形式出現,可以說為今后的教學提供了一個個鮮活、閃亮的例子。“實在”表現在題目選擇的史料基本與我們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這有利于我們在教學中針對性地運用史料。“精煉”在于雖然史料內容提供不多,但都達到精益求精的程度,每一句話都值得大家深思熟慮,否則很容易墜入設下的陷阱。這對于歷史學科致力于打造高效課堂而言正是一次契機。
3.著作史料,善于運用。教師閱讀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新媒體時代大量書籍的存在,似乎讓教師迷失方向,不知從何下手。事實上,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翻閱相關史料可以說對于自己業務水平的提高幫助是非常大的。不僅包括歷史人物的傳記,而且包含歷史事件的記載,可以從正面評價,也可以從反面證明,大量史料的運用有助于教學中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認識歷史。
三、史料益處,多角度理解
1.提高興趣,激發欲望。托爾斯泰有句名言:“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史料教學具備了這樣的特性。很多人把歷史學習曲解為識記枯燥的人物、時間、地點、原因、結果、影響等,歷史事件被人為地固定成一個符號標簽。事實上,歷史是曾經有血有肉、有骨有架的、鮮活的、飽滿的、真實的事件。他們有故事、有情節、有內容,這才是真正的歷史。通過閱讀史料,我們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事件的氣氛,體會歷史人物的心路歷程,客觀準確地評價歷史現象。通過史料分析,我們感知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理解把具體人物放到歷史環境中考察的觀點,掌握了論從史出的方法。
2.拓展知識,提高成績。新課程改革后試題對純知識記憶的考察量在逐步減少,考查學生知識面的題目不斷增加,并且很多知識點需要一定的背景資料。由于課業繁重,學生不可能在有限時間內花大量時間閱讀課外讀物。史料就成為我們增加閱讀量的重要途徑。特別是江蘇高考題中的選擇題背景資料都是全新的,不要說學生就是教師也是第一次碰到。受到編排的限制,教科書中很多事件的背景僅僅一兩句話帶過,學生并未真正了解,更談不上深入理解。史料的補充可以彌補這樣的缺陷,只有當學生徹底明白了這事件的來龍去脈、了解了前因后果,他才會愿意記憶,才可能記得住,長久堅持自然能夠提高歷史成績。
3.培養能力,開拓未來。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掌握歷史知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各種能力的培養。這些能力的獲得是需要長時間的磨煉的,史料的運用正是基于這樣的目標,越來越被廣泛認可。各項能力中,閱讀、分析、思維是最重要的,也是其他學科所需要的,可以說是觸類旁通的。歷史閱讀量和閱讀難度可以說不亞于語文,特別是古文資料是原始史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欠缺的正是這一環節。其實怕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缺少訓練,教師在平時課堂中應多選擇、多講解、多操練,循序漸進地滲透,必定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能力的提高僅僅是史料教學的基礎,在讀懂史料的基礎上掌握知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分析史料、運用史料,通過對問題的精心設計,培養學生抽絲剝繭般的自主解決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達到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目的。
史料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觀、課程觀,確立了新的教學方式和授課形式,以其新穎性、實用性、實效性日益受到了一線歷史教師的青睞。我們在平時教學中更需認真備課,選擇有效史料,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