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春林
摘 要: 探討“教育與特定社會的關系”,首先需明確“教育是什么”及“特定社會是什么”。作者主要從教育目的的角度分析教育與特定社會的關系。教育目的是一定社會培養人的總要求,反映了一種關于教育過程預期結果的價值取向。教育是為特定社會服務,特定社會制約著教育的發展。教育是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發展的,社會是隨著教育的改革而進步的。
關鍵詞: 教育 特定社會 關系
探討“教育與特定社會的關系”,首先需明確“教育是什么”及“特定社會是什么”。一種對教育的普遍理解是: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能為社會的進步服務的人才。而“特定社會指既指不同社會歷史形態下的社會,又指一定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人類社會可以劃分為五種社會形態,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某一特定年代也可稱為一個特定社會,如我國的60年代、70或80年代亦稱為一個特定社會形態”。在此,筆者對“特定社會”的界定為:在具體的歷史時期里以自然環境為依托,以人為主體,通過生產關系、政治關系、親族關系或法規、道德、風俗習慣聯系起來的整體。
教育是一定社會中的一種獨特實踐活動,教育方方面面的發展都會受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和各種條件的影響。沒有哪個社會的教育不會受到當時社會條件的制約而獨立地達到自由的發展。
筆者主要從教育目的的角度分析教育與特定社會的關系。教育目的是一定社會培養人的總要求,反映了一種關于教育過程預期結果的價值取向。教育目的的內容構成表達了教育的內容體系及價值取向,它反映了教育活動本身的等級性及教育的本質特征。
不同的社會,在不同的時代及國家的不同發展時期對教育有不同目的。教育目的反映的是特定社會發展對人才規格、層次的需求。因此教育的發展應為社會服務,教育應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所需求的人為目的。由此總結教育與特定社會的關系如下:
一、服務與制約的關系
教育是為特定社會服務,特定社會制約著教育的發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體現出來。
1.教育受特定社會生產力的制約
比如在石器時代,教育目的是培養會使用簡單石器的氏族成員;在鐵器時代,生產以手工操作為主,就需要培養一定的勞動技藝;在機器大生產時代,就需要培養具有一定文化的勞動者;到了現代,則需要高素質的專門人才。
2.教育受特定的生產關系和以這種生產關系為基礎的上層建筑(政治)的制約
“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生產關系往往通過政治決定教育,因而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制約著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在階級社會、封建社會里,教育常常從屬于政治,為政治所控制,教育的目的是為培養統治階級的政治接班人而存在;在現代社會,“教育相對獨立于政治”,培養著專門人才及各級各類的勞動者。
3.教育受制于特定時代人的身心素質發展水平
由于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其他各種現實問題諸如人口問題等的影響和制約,教育不可能超越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只能在現有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提供為人實現全面發展的條件。所以在教育發展中既要堅持最大限度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又要考慮社會的發展需要。故而教育應著眼于社會,為人的長遠發展創造堅實的社會基礎條件。
二、相互促進的關系
教育是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發展的,社會是隨著教育的改革而進步的。“教育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促進人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活動”。不同的社會、培養目標的不同則反映出不同的人對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關系的不同認識。比如封建社會的教育是作為維護階級特權的工具,著眼于滿足社會統治的需要,教育成了功利性手段。近代社會的教育著眼培養新一代的勞動力,為經濟發展提供條件,對經濟社會發展有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教育培養和造就政治人才,有助于推動政治民主化建設;教育將人類在歷史實踐中不斷積累的經驗、文化、文明成果傳遞、傳播下來,并進行創造和更新。現代社會的教育則成為一種追尋人生幸福,探索生命意義的重要手段,并根據社會的要求更改教育的培養目標,使教育走出功利化、工具化,走向多元化、人性化。
因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教育有時候會表現超前,甚至脫離社會的需求而發展的狀態,這容易給人以假象:教育可以脫離社會而存在。但教育無法擺脫對經濟社會的依賴,具有依附性,亦有滯后性;教育常常由統治集團、政府承辦,力求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致使教育缺乏自主權,成為政府的附庸。教育也掩蓋了在平等幻象之下的社會不公平現象,將社會常見的分層、淘汰等合法化。比如現今的大學生擴招、研究生擴招,并沒有改變社會下層階層在教育系統中的淘汰趨勢,只是將這一趨勢變慢變晚,變成了慢性、隱形淘汰。過去可能是讀完了初中、高中后就沒有機會升學,被淘汰出教育系統;而現在則是大專、本科畢業后再被淘汰,“找不到工作”,被社會邊緣化——淘汰手段變溫和。從社會學角度說,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是為了順應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越來越多的中等收入階層的需要;同時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會為未來中國創造越來越多的中等收入者,從而擴大中國中產階級隊伍基數。總之,教育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需要結合情境進行具體分析。
參考文獻:
[1]勞凱聲.教育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