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
摘 要: 隨著英語多媒體教學的進一步深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從以往的說、教主導地位逐漸轉變成英語課堂的引導者和參與者。本文旨在研究大學英語教師該如何最有效地在多媒體英語課堂上成功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在英語課堂上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多媒體教學 教師角色
隨著國際化進程的進一步深入,大學英語教學在我國高校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開放的中國對大學復合型人才(即既懂專業知識又熟練掌握外語的大學畢業生)的需求量逐年遞增。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早已在國內很多大學全面展開,已經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最顯著的一項改革。這就決定了大學英語教師必須努力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掌握多媒體教學的具體步驟,將多媒體教學法轉化為適合學生的教學法。因此,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掌握各種先進技術設備的操作方法,還要學習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等知識,使現代化教育技術更好地服務于大學英語教學。
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必須同時扮演多種角色,角色行為(role behavior)是當前大學英語教師應該下工夫認真研究的新課題。
一、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角色轉變的必然性
1.課堂環境要求教師隨時轉變角色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對他們在不同環境中扮演的角色進行剖析,更容易發揮每個角色的積極作用。同時,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隨時轉變角色,可以為學生學習英語創造良好的情景語境,讓學生在虛擬的情景下逐步培養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教師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通過自身的課堂角色轉換,促使學生完成對英語“納入—整理—消化—應用”的全部學習過程。
2.新型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隨時轉換角色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師角色(如“權威”角色、“仲裁者”角色、“傳話者”角色)已經被大多數英語教師摒棄。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參與討論,提出自己的觀點等新型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激發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還促使英語教師在課堂上隨時轉換自己的角色。他們變成課堂的引導者、參與者,變成課堂討論的評審人、提問人,甚至判官,等等。這些角色的轉換,需要教師根據具體的授課內容決定。
二、大學英語教師角色在多媒體教學中的定位
現代教育技術的介入,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局限性,用之不盡的網絡資源使教師的教學延伸到了教室之外,多媒體教學使大學英語教學從此進入了一個前所未聞的新的快速發展階段。
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需要教師由過去的權威、主體和唯一的教育者轉變成為啟發的、引導的、多元的引導者。“引導”不是“灌輸”、“牽制”,更不是“驅使”、“奴役”和“愚弄”,我們所說的英語教學引導,指的是教師將自己的教學目的蘊含在學生課堂內外的英語學習活動中,通過對英語教學內容的選擇、語言情境的創設而實現。引導者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起著“點撥”、“答疑”、“過濾”、“提示”、“評價”的作用。通過在西安交通大學十多年的英語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在多媒體環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該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重點改革。
1.重視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
受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的影響,很多本科生習慣了教師在學習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不會圍繞網絡教學內容安排自己的課外學習,結果導致學習效率低、學習效果弱。因此,鼓勵教師多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和需求,自由地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并通過自我調控的學習活動實現具體英語學習目標。一旦學生明確了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要求和目標,他們就會在學習中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借助多媒體和網絡,通過教師的指導和與學習伙伴的交流、討論、協作,多數學生可有效地實現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從而提高自己信息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創新和信息表達的能力,培養自己協作、創新的精神。
2.幫助學生掌握英語學習策略
英語學習策略(English learning strategies),是學生為了增強英語學習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訂有關英語學習過程的復雜方案。英語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傳授給學生各種一般性和具體的英語學習策略,結合教學內容多提供范例,講明策略運用的范圍和條件,給予學生充分的策略練習的機會,熟練運用,使每個學生學會學習,進而實現快樂學習、快樂掌握和應用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通過邀請英語學習效果較好的學生介紹經驗和定期集中培訓的方法,引導學生掌握適合自身特點的英語學習策略。
3.開放性評價學生的英語作業
英語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對學生來說,通過作業可以鞏固所學知識,對教師來說,布置作業是獲取教學反饋信息的重要手段。在信息化學習環境下,我們建議采用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的開放式學習評價。對學生的作業,教師評定后分類(良中差,多為匿名,教師留底)摘選在網上發布,讓學生互相公開評價。對小組完成的作業成績,采取學生集體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這樣的評價方式不僅評定結果較為客觀,而且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觀摩學習,取長補短,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三、多媒體教學在運用中的情感交流問題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獲取知識進程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在多媒體英語教學中,由于大量使用事先已經輸入好的內容,很容易造成英語教師上課時只知一味地點鼠標,處處讓計算機“代言”,忽視了其課堂上主持、導演情感交流的身份,從而造成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另外,很多教師沒有建立健全課后作業評價機制,對學生的電子作品既沒有及時反饋又不作任何評價,學生不能獲得應有的成就感,和教師的情感距離逐漸拉大,語言學習的興趣也隨之逐漸降低。情感是英語語言教學的潤滑劑、催化劑,沒有人的情感,就沒有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愛,過多地依賴多媒體教學,必然會削弱師生的情感交流。
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完全依賴多媒體。要加強“感情投入”,把握適度、適時的運用原則,從時間上保證有情感交流的可能性。圍繞課文內容,布置題目,分配任務,讓學生在網上或圖書館尋找資料,寫出東西,在課堂上進行演講和討論。教師還可以介紹網絡資源或互聯網的網址,推薦參考書目,幫助學生培養自學的習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檢查學生學習情況時,通過提問、小組表演等形式,了解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熟悉和掌握情況,發現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予以糾正。這樣做,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技能,又加強了教師和學生的情感聯系。
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與“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英語教學模式相結合,為學生學習外語提供了寬廣的、有彈性的且極具創意的學習空間。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開拓創新,學習最新的外語習得理論和多媒體及網絡技術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組織者、協調者、幫助者、引導者的作用。多媒體英語教學的立足點是“輔助”,而不是替代,多媒體走進英語課堂教學中,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科學合理地使用,才能使其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Gold,S.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Online Training for Online Teachers[J].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2001(5).
[2]范姣蓮.網絡環境下外語教學模式的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6(3).
[3]扈中平主編.現代教育理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4]羅秋明,董翠芳.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師的角色轉換[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