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趙旭 閆怡新 李金榮
摘 要: 全校公選課《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是高校推行環保教育的重要手段。為了更好地實現其教學效果,作者在參照其他教師授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體會,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具體的教改措施,供相關同仁在強化教學效果時借鑒。
關鍵詞: 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 公選課 教學方法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戰略。在當前資源枯竭、生態破壞等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當代大學生環保素質的高低將對我國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為了提高大學生的環境使命感和環境意識,在以拓寬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強化綜合素質為主要目的的全校公選課中開設《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是推進環境教育的有效手段[1]。環境科學涉及的學科范圍非常廣泛,內容浩如煙海,而全校公選課一般只有32個學時。如何在有限學時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環保與可持續發展意識。筆者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出發,結合幾年來的教學經驗,探討強化全校公選課《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教學效果的方法。
1.教學內容
1.1教材選擇
目前各院校普遍使用的教材,如錢易等主編的《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對基本環境理論闡述得非常詳細,但是年代相對久遠[2]。而近年來環境學科發展非常迅速,各種新興環境問題不斷涌現,導致很難選擇到合適的教材。因此建議教師精心準備教案和課件,把國內外環境學科最新科學知識和發展動態傳授給學生,推薦相關專著供課外閱讀,如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奧森納的《水的未來》、戈爾的《難以忽視的真相》等,而不采用教材。
1.2內容選擇
全校公選課面對的是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學年、不同知識背景的學生,因此教學內容不能過于專業化。在內容的選擇上,首先應注意系統性,雖然知識點繁多,但這畢竟是課程而不是講座,因此需要根據授課目的組建合理體系;其次注意實時性,授課時既要選擇經典案例,又要結合近期與環境相關的重大事件,增加學生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度;再次要注意可操作性,授課內容既要反映環境保護發展的宏觀戰略,又要讓學生具有可實踐性。具體來說,筆者建議講授以下幾方面內容。
1.2.1當代全球環境的主要問題。通過介紹環境公害事件產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危害,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當前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激發環境保護責任感。
1.2.2環境問題的基本治理方法。主要包括大氣污染與防治、水污染與防治、固體廢物污染與防治,噪聲、電磁污染與防治,等等,讓學生了解常見的環境治理方法。
1.2.3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使學生了解資源和環境現狀,采用可持續發展性的社會生產方式。
1.2.4可持續性消費、環境與健康。這部分與生活密切相關,引導學生把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付諸日常實踐中。
2.教學方法
2.1精彩的開場白
全校公選課一般安排在晚上,此時經過一天的學習,學生已經很疲憊。另外相當一部分人抱著拿學分的態度,造成聽課興致普遍不高。因此教師如何通過精彩的開場白,在短時間內提升學生的關注度就顯得非常必要[3]。可以把每節課講授的主要內容,結合近期社會上發生的相關環境事件闡述出來。深入淺出地交代課程的意義,最好能夠聯系身邊的日常生活,讓學生認識到學習這門課的必要性,從而激發其聽課欲望。教師的語言表達、人格魅力等因素在其中起的作用很大,課前要做充足準備,不建議通過點名簽到等硬性方式要求學生出勤。
2.2豐富的教學方式
2.2.1多媒體教學。通過課件、視頻、音樂、板書等方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思考,講授內容直觀生動,更容易被學生吸收。制作重點突出、層次分明的課件,再結合板書、短時間的視頻,往往可以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可以推薦相關環保電影供學生課后選擇欣賞,如《難以忽視的真相》、《后天》等,不建議用整堂課播放電影。
2.2.2案例教學。通過實踐中的典型事例介紹原理和知識,給學生以直觀真實的感受,潛移默化地理解相關的環境知識[4]。如講解大氣污染時介紹2013年深秋哈爾濱重度霧霾事件、講解核污染時介紹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講解全球氣候問題時介紹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等等。實現理想的案例教學效果,離不開教師豐富的知識面,到位的歸納總結能力,以及良好的課堂氣氛掌技巧,這需要平日里廣泛的積淀及充足的課前準備。
2.2.3互動式教學。全校公選課定位于素質教育,而不是專業教育,應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5]。課堂上運用提問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性。在教學中適當引出一些啟發式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全面看待問題。組織學生課后在校園里開展少量環境調查活動,整理成調研報告在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通過親身實踐感受身邊的環境問題。
2.2.4專題式教學。一節課以某個專題為核心展開,如三峽工程與環境保護、南水北調與環境保護等。通過全面介紹和分析,加深學生對該專題的理解,從而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
2.2.5團隊式教學。組建一支具有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學團隊,每位教師承擔一部分教學任務,發揮自己的專長,實現優勢互補。
3.考核方式
作為涵蓋內容豐富的一門全校公選課,只通過期末試卷考核的話有失全面,建議通過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共同考核。
平時成績占30%~50%。由平時出勤、課堂表現、作業完成等組成。其中平時出勤可以通過提交寫有個人信息小紙條的形式,而不建議占用課堂時間點名。課堂表現主要參考回答問題、討論問題時的積極性與合理性。期末成績可50%~70%,通過撰寫論文和專題報告等方式考核。為了防止學生在網上下載論文蒙混過關,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帶有本校特色的環境問題,要求學生寫出自己的見解。對于專題報告,可以要求學生制作一個十分鐘左右的ppt,介紹某個自己感興趣的環境問題,或者家鄉的環保事件,等等。
4.結語
高校環保意識教育的責任重大,開設全校公選課《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是進行環保教育的重要途徑。筆者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出發,提出了強化該門課教學效果的具體措施。
參考文獻:
[1]張旋,姜洪雷,孫立芹.基于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通識選修課教學模式的創新—以《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4,4(12):75-77.
[2]馮開禹.《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教材評述[J].2009,11(2):41-44.
[3]宋燁.淺談《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公選課的教學策略[J].西北醫學教育,2014,22(2):300-302.
[4]楊淑萍.案例教學法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7,20(5):92-94.
[5]羅國芝.高校《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課程教學[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2,10(29):222-223.
基金項目:鄭州大學2014年度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高校環境教育的改革與實踐(2014XJGLX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