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蔚風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知識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是朝朝夕夕都應該累積的。而這朝夕間累積、整理的質量直接影響積累的效果。
在英語教學中,隨著學生學習的逐步深入,學生接觸的句型句式、語法知識等都越來越多,此時需要一個相適應的學習方法引導,輔助他們更好地學習,更好地積累知識,為終身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整理英語知識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條線整理法、框架建構法、卡片記憶法等。在不同的年齡層要選擇不用的一種或幾種方法,以求與學生的身心現狀和學習能力相適應。那么如何幫助學生學會整理、復習已學的英語知識呢?小學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學習素質,對課堂上學習的重難點有一定的了解和感知,但因為平時疏于整理,而老師在這方面提供的輔助不多,所以他們的自我學習能力提高速度不快。我用了一學年的時間在我的兩個高年級班上開展了試驗。基于他們原先并無總結知識的經驗,這一年我選擇卡片式整理法,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第一學期學習過程中以教師全程指導為主,學生配合整理。第二學期引導學生用上學期的方法繼續整理,并由學生討論總結,做成自己的學習手冊。
一、第一學期開展情況
(一)準備工作
每個學生準備一本卡片紙(便箋紙);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適合裝這些卡片的可密封的小盒子;訂書機一個。
(二)具體做法
1.每次遇到重點的、變化性強的字詞,條理性的語法知識等在課上預留的時間幫學生總結,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得到復習,在卡片上做筆記并操練。
2.在課堂上利用好卡片,經常性不定時地幫助學生復習或回憶卡片上的知識,讓學生意識到這些復習卡片的作用,使卡片成為學習中的好幫手。
3.學期末,整理所有卡片,梳理總結知識。根據卡片的不同種類進行分類總結,相同類別的卡片用訂書機釘在一起,方便復習。
(三)主要流程
1.一開學,學生便開始接觸新知識,不斷遇到有特點的新詞、新語法。所以我們所做的是在每遇到這樣的新內容一個階段后,在課上安排一段時間與學生討論。一般由老師先給出些例句或相應練習,之后指導學生總結經驗,然后學生再將這些內容或小姐寫在事先準備好的小卡片上。比如在說到like這個詞的用法時,會先在學生freetalk時有意識地加強這個詞的練習,然后讓學生舉一些like的例句。學生經過觀察總結出like的具體用法,把它們有條理地紀錄。
2.“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在卡片上肯定是有益處的,但這只是第一步,光記不用等于白記。所以第二步要做的就是學會利用卡片,不讓它們成為“化石”。(1)提問、練習時經常涉及卡片上的相關內容,讓學生不時想到要查閱這些卡片,讓卡片不至于被“遺棄”。(2)時不時地讓學生用卡片上的知識考考其他同學,比如可以在每節課上利用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自由翻閱自己的卡片,然后考問其他學生。如果想更進一步的話,可以選擇讓學生根據卡片上某個特定詞或句式出題,當場讓全班學生做,再將其中出得好的題目編入班級題庫。學生勇于挑戰的特性,加上要感受自己“作品”成功的成就感,他們非常樂意做如此“高難度”的事情。
3.在期末時進行總結。經過一學期的積累,學生已有不少的卡片,其門類繁多,是需要整理的時候。這時,讓學生把所有的卡片取出,然后根據老師提供的幾大類別,把卡片分門別類即可。最后把各類卡片分別裝訂,并裝入卡片盒,一個資料盒就做好。
二、第二學期開展情況
準備工作與具體做法都與第一學期基本相同,做改動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由上課時幫學生整理總結本課重點改為課上預留時間與學生共同列出提綱。每隔一段時間將所遇到的重點字詞,條理性的語法知識與共同討論,旨在讓學生回憶近階段的某些重點。第二,在列出提綱后,由學生討論列出各重點里的具體的內容,之后再自己總結在卡片上。第三,自主決定整理裝訂卡片的時間,在不斷的整理裝訂中擴充總結的內容,復習已有的知識。教師定時抽查學生的卡片整理情況,并在學期之中選擇合適機會進行比賽,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結語
經過一學年的摸索,學生對這種卡片式整理總結法有相當的了解,大部分學生已經可以自主地展開整理復習活動。這種卡片式整理總結法靈活、多變、易學,且功能性強。卡片式總結法的涵蓋面很廣,不管什么方面的知識,只要找張卡片就能很好地記錄下來,并在將來和其他同類知識合并。學期結束復習時卡片式整理法顯現出獨到的功用:按不同項目裝訂成冊即可后既方便又清晰。不過卡片式整理法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在總結成小冊之前不容易查找和保管,不少學生有卡片缺失的現象。但總體來說,學生不但能經歷從小處入手、逐步積累,最終看到成果的過程,而且在這一過程中體味在“學習勞動”中逐步“壯大”自己的艱辛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