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蘭蘭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在教學實施中,要實現以人為本就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立足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個性發展的獨特性,滿足不同學生發展的需要;將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起來,以生活邏輯為主線,選擇、安排教學內容;從學生的興趣、能力出發,遵循學生的生理、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切實提升教學的人文性。
為此,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下面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例談談如何讓生活走進高中政治課堂。
一、導入生活化
當新課的學習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就會對新課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如果能精心設計課堂導入,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實際入手,就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
比如在《影響價格的因素》一課中,上課時我拿出兩張同一超市不同時期的海報,找出幾種比較典型的商品,比較它們的價格并從中分析出價格變化的原因,進而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這樣既以生活現象為主線,貼近學生的生活,又力求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為培養學生能力構建新的知識平臺。又如我在上《新時代的勞動者》一課時,首先布置學生搜集關于家鄉——營口最新發展成就的新聞及圖片,課上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學生搜集的成果,讓其他學生感知和體驗家鄉發生的巨大變化,在感觸家鄉——營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認同光榮屬于勞動者并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課堂教學也是如此,若在導入中能巧妙運用時政材料,則定會使學生興趣大增,課堂氣氛活躍,樂于上政治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學案例生活化
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起來以后,進入新課教學環節時,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用生活實例解釋理論,分析理論,從而有助于學生形象而深刻地理解原本枯燥的理論知識。
例如:在講“公司的經營與發展”時,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分別介紹蘋果公司和諾基亞公司在智能手機競爭中不同的經營戰略,通過對比分析讓學生真正理解影響公司經營成功的因素,讓學生感覺到經濟知識并不枯燥,就蘊含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之中。在《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一課中,探究貨幣的基本職能時,我拿出一支自己設計并“手工生產”的筆,明確這支筆成為商品的條件,起到與上個知識點的銜接作用。同時為這支筆設計了2元的價格標簽,并“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地“賣”給一位同學。交換結束后,設置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貨幣起到了什么作用?價格標簽與實實在在的兩元錢又有什么區別?通過與學生的討論得出貨幣的基本職能。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從學生身邊的社會現象、學生的生活體驗挖掘素材,采用案例、表演等形式創設情境,則能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主動構建知識,并能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時,由于這些知識來自于學生自己的前身體驗和自主感悟,學生不僅“懂”,而且“信”,從內心認同、接受這些觀點和理論,進而能夠主動自覺地內化為自己的情感,并融入實踐活動中,實現知、信、行統一。
三、課后作業生活化
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以往高中思想政治課片面強調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的現實生活。政治課作業的設計無非就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這種“純理論”的作業,使學生感到政治課遠離生活,影響了思想政治課教學功能的發揮。為此,在作業布置方面不僅要考查學生在知識方面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重視知識與生活經驗的結合,讓學生樂于做作業。
如在結束《生活與消費》這一單元的學習后,我布置了一個作業——關于“商品價格”的調查。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以一段時間為單位,調查并記錄市場上幾類商品價格的變動情況。考察影響這些商品價格變動的因素。
2.以小組為單位集中考察結果,并用展板等形式,將考察結果展示并與其他組的考察結果對比。
3.歸納幾種價格變動的因素,如,勞動生產率、供求、氣候、季節、區域、匯率等。
找一些商品價格變動的事例,歸納價格變動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從中探討幾個問題:
(1)相同種類的商品價格為什么不同?
(2)經營者依據什么確定商品價格?
(3)消費者根據什么購買商品?
這種以實踐調查為例的作業,強調了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培養了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四、教學語言生活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對于政治課教師來說,要想改變學生對政治課堂的印象,就必須努力創造自己的語言風格。
一方面,思想政治課與其他課程相比有自己的獨特性和重要性,所以要注意科學規范的使用語言,使自己的語言力求準確嚴謹富有邏輯性。另一方面,傳統政治課給人的印象是枯燥乏味的,政治教師給人的印象是呆板、不茍言笑的,這些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熱情。因此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教師的語言在力求準確的同時要兼顧生動形象,注意語言的生活化與感染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中,講到唯心主義的時候,我給大家哼唱了兩句《天黑》和《死了都要愛》,問學生“閉上眼睛就是天黑嗎?”和“死了還能愛嗎?”,大家在理解主觀唯心主義基本觀點的時候就容易許多。在講授《認識運動把握規律》一課中“運動與靜止的關系”時,利用多媒體播放教師從小到大的一組照片,然后笑著問大家:“這是誰呀?小時候的我和現在的我是不是一個人?那為什么不一樣呢?”大家在一問一答中明白了蘊含其中的哲學道理。
總之,讓生活走進高中政治課堂就是要走出一條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實際情境中學習的道路。“路漫漫其修遠兮”,生活化教學對政治教師是一場新的革命,即新的教育理念,新的師生定位,新的教與學方式……我們必須以智者和勇者的氣魄和膽識,堅定地邁出改革和實踐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