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雙
摘 要: 小班化課堂實施以來,仍有許多小班化課堂教學走不出大班課堂教學的陰影,從而學生學得困惑,教師教得痛苦,體會不到小班化的精髓,教學的三維目標難以實現。作者在實踐中,體會到在現實數學課堂教學中總有學生隨著知識容量的增多而掉隊,問題在于課堂教學中教師未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小班化的課堂教學中,新課程理念得到了實現與提升,即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本文立足于實踐,從兩個角度闡述了“如何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即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促進不同個體的發展;建立動而不亂的小班化課堂,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關鍵詞: 關注 學生 發展 張揚 個性
“個性是決定人的獨特的行為和思想的個人內部的身心系統的動力組織”。首先,個性是身心傾向、特性和反應的統一;其次,提出了個性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最后,強調了個性不單純是行為和理想,而且是制約著各種活動傾向的動力系統。學生的學習是一種能動的充滿個性的活動,這種個性意味著自主、獨立、創造,只有教師選擇合理的、富有個性的教學方式,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培養他們自主、獨立、創造的個性。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是整體教學,共同提高,好比是一批半成品,整體加工,共同進步。這種狀態,完全抹殺了學生的積極性和理解能力,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又談何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呢?那么,在課堂上,如何讓學生體現個性特征,得以滿足他們全面、和諧發展的需要呢?
一、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促進不同個體的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課堂教學中需要營造一種個性得以自由發展的寬松氛圍,教師應走下講臺,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學生走出位置,成為“合作伙伴”。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學生的情感會直接影響到他對該學科的興趣和學習效果,而和諧的氛圍才會激發出學生創造性的智慧火花。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帶著真誠和微笑走進課堂,以愛心和耐心對待學生,消除學生的緊張、戒備心理,對學生的回答和參與給予真誠的評價和鼓勵,讓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在實際操作中,筆者的行動策略:①課外老師要走進學生,比如與學生一同活動,一同游戲,交流學習以外的事,切勿與學困生談及學習。總之,老師此時想他們所想,玩他們所玩,通過活動增強師生的信任,加深師生的感情,這是建立和諧課堂的關鍵。②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權威,學生是違命侍從,師生之間必然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課堂上師生平等是打造和諧課堂的前提。③開辟師生交流的秘密通道,只有內心深處的交流才是最真誠的信任,可以通過每一次反饋作業來交流;可以開辟班級網頁、個人博客或個人信箱的交流平臺;還應該定期開展與學生促膝談心的活動;每次單元活動老師可以面批。
2.建立和諧的生生關系。課堂要想滿足每一位學生是很難的,但是在小班化的課堂上,搭建張揚學生個性的平臺是可以的,教師要鼓勵不同特質、不同差異的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并且在小組內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分工,構建“組間同構、組內異構”。比如“倔強”、“要強”、“坦率”、“固執”的與“文雅”、“平和”、“斯文”、“柔弱”的放在一組,一類是傾向性強的,另一類是傾向性弱的。這樣在交流合作的過程中滿足、張揚各自的個性,同時培養學生互補的個性;反之,個性相似的同學組隊,課堂就會出現嚴重的不平衡性,一邊是沒有秩序的合作,一邊則是沒有交流的合作,這樣學生的個性沒有真正地得以滿足與張揚,而是走向極端,凡事過猶不及,那就談不上培養個性。
二、建立動而不亂的小班化課堂,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就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而滿足、張揚、培養學生的個性。試想一下,如果課堂上鴉雀無聲,學生沒有動起來,那么學生的主體性談何體現,學生的個性又怎能得以滿足、張揚、培養呢?所以課堂一定先要動起來,而且動不應當是表面的、外在的,而應當使學生從形到神都要動起來,這種內在的、深層的動,更要落實,動靜結合,收放適度,動得有序,動而不亂。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既能動得了又能動得好,體現學生主體性呢?1.關鍵是教師如何引導。首先要設計好問題,針對不同意見和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辯論,抓住學生發言中的問題,及時進行反問和追問,從而挖掘學生思維的個性。2.關鍵是學生如何探索問題。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時,老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活動,給他們時間和空間,經歷探索歸納、合作交流、表達自我的過程,一定把讓“每一個學生都不掉隊”的信念,在此落到實處,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但要避免學生興奮過度或活動過量。
相信立足以上,老師就能融入學生,學生就能融入老師,最終師生融入課堂。學生就會敢想、敢言、敢交流,從而滿足、張揚、培養了學生的個性。總之,通過建立信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打造動而不亂的小班化課堂,滿足、張揚、培養學生的個性,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