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先
摘 要:在小學教學中,美術具有它獨特的作用。小學是孩子成長的啟蒙階段,學生在這個階段要學會欣賞評述美術作品,并且通過對作品創作背景和作品使用的藝術形式的相關了解,提高欣賞美的能力,從欣賞美術作品中的線條、明暗、色彩等不同方面進行鍛煉,真正學會對美術作品的好壞有一個基本的評價。
關鍵詞:美術作品;學習興趣;信息化資源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將美術的學習內容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部分。在新課程改革以后,更注重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力,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欣賞和評述能力,首先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美術中“欣賞和評述”的目標:(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術作品的題材、主題、形式、風格流派,初步形成審美判斷能力。(2)學會從多角度欣賞與認識美術作品,初步掌握美術欣賞的基本方法,能夠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3)提高對自然美、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的興趣,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養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其次要求教師在美術教學中緊緊圍繞這三個目標,讓學生在明確學習目的基礎上,積極參與“欣賞·評述”活動,發揮學生主體性地位,讓學生從開始產生對美術的興趣,進而積極主動地探索美術。本文就從四個方面探討學生欣賞評述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創設良好的美術欣賞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對“欣賞和評述”產生興趣,教師必須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美術的情境,使美術課堂形成一種學習和娛樂融合在一起的教學氛圍。例如,在教學五年級“青銅藝術”這課時,我在教室墻面布置青銅器圖片,教室的大屏幕上播放商朝的工匠制作青銅器的場面以及完工后一件件精美的青銅,讓學生仿佛走近了神秘的商朝。如此導入課程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青銅器的興趣,并且使學生對青銅器的制作流程有了初步感知,使他們在課堂上不斷探索,再加上教師的精心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會自然地圓滿完成。
二、合理運用現代化手段,促進學生欣賞和評述能力的提高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使課堂中學生更容易形象地感知美術作品,在美術的殿堂里自由自在地翱翔。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教學具體、生動、形象,很容易把學生帶入美的氛圍,大大強化了美術教學的視聽效果,降低了教學的難度,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下產生不可遏止的創作沖動,激發出創造力,同時也提高了欣賞能力。如“剪對稱紋樣”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剪紋樣的方法,為了避免學生在剪紙的過程中出現可能的錯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來實現這一目的。學生看了教師在課堂中展示的正確和錯誤的剪法,很快就掌握了剪紙的正確方法。多媒體的應用使較難講清的問題變得簡單,提高了學生的欣賞評述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信心,還激發了學生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有效利用網絡和信息化資源平臺,提高欣賞評述能力
要求學生在美術課堂或課外時間利用網絡,通過教師所提供的網址,尋找和搜集美術資料以及欣賞美術作品。使學生真正感受到美術作品的“欣賞和評述”教學并非是教師的“一言堂,滿堂灌”,而是讓學生從神奇的“網絡”和信息化資源中獲取知識,從而使學生見證了自己的能力,體驗到獲取“欣賞和評述”美術作品的知識和能力的愉悅感,極大地提高了師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和評述”教學水平,進一步說明信息化資源的開發和網絡的充分利用為學生自主獲得美術作品的“欣賞和評述”提供了更便捷的平臺。
四、在課堂外的拓展與延伸,有效提升欣賞評述能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合理開發當地的美術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習并提高欣賞評述能力。鼓勵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極思考和主動交流,使學生主動而愉快地參與到美術作品的“欣賞和評述”活動中。讓學生把在美術課堂中學到的“欣賞和評述”方法運用到社會生活中,使美術走進社會生活。如在上“家鄉的橋”這節課時,課前可以讓學生搜集有關家鄉的橋的資料,在上課時,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圖片,互相欣賞,一起交流認識、分享成果,使學生認識更多地方的特色,加深了形象記憶,感受了家鄉人民的智慧和偉大。這樣既使學生了解了生活中的美術作品,又增強了審美體驗!學生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美術欣賞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就在我們的身邊,時刻感受到欣賞的樂趣,使學生的欣賞層次由被動狀態上升到自覺狀態。
綜上所述,小學美術教育中學生欣賞評述能力的培養需要各個參與方的合作,需要對各個資源進行整合。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述能力應該多方面著手,根據不同的美術作品、不同年齡和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提出具體的教學目標。圍繞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述水平,對實際的美術作品進行多層次的分析和評價,使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和評述”能力有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陳逸鍵.發展農村小學美術教育之我見[J].美術教育研究,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