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俠
摘 要:化學作為一門傳統的自然學科,其知識結論是經過前人的探究總結出來的。化學新課標要求化學教學中要引導同學們通過探索體驗化學知識生成過程。這就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奠定了理論基礎。結合化學課堂實踐對怎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例談和分析。
關鍵詞:化學課堂;能力型;探究;開放
長期的應試教育讓我們習慣于將化學課上成照本宣科的理論講解和題海戰術,實踐證明,這樣的教法只能培養少數的高分低能的“學霸”,而大多數同學甚至喪失興趣連基本知識都沒能掌握。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與推廣,化學新課標要求我們以“學以致用”為目的,培養學生能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有針對性地整合教學內容,讓化學知識的呈現與動手能力相結合,與學生認知相結合。鑒于此,筆者結合多年的初中化學教學實踐選取以下幾個角度對如何在化學課堂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分析和討論。
一、設置情境問題,激發探究精神
要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我們首先就要激活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就需要我們將抽象的化學知識進行有針對性的整合,通過契合學生認知情感的情境問題有效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驅動他們循著知識脈絡深入探究。具體到化學課堂上我們一定要擺脫讓學生照搬實驗的教學方法,這樣無法凸顯化學探究精神。
例如,我們在學習“二氧化碳”相關內容時,因為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并掌握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如果我們照本宣科那課堂肯定不溫不火,學生毫無參與感,不能深刻認知理解。如果我們結合學生比較形象認知的化學現象提出情境問題,就能很好驅動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1)爪哇島有一條山谷,探險隊進入沒多久帶的狗就暈倒了,但是隊員卻沒事;但是當有人趴下救狗時也出現了暈厥。這是怎么回事?(2)在冰箱發明之前,夜上海的冷飲店將飲料放在雪狀固體中冰鎮,大上海那么熱雪狀固體是什么?(3)舞臺上經常出現的煙霧是怎么做的?……這些問題一方面緊扣教學內容的核心,另一方面具有很大的趣味性,能有效抓住學生的好奇心,驅動他們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索、了解二氧化碳的相關知識,提升化學學習能力。
二、巧借化學實驗,體驗探究過程
實驗是學習和探究自然學科的不二法門。化學作為一門傳統的自然學科更需要我們借助化學實驗進行探究、體驗和認知。有化學教學經驗的教師會發現,許多化學現象和化學原理只憑借語言描述同學們很難理解,更不能生成深刻的印象。如果我們借助探究實驗,以形象、生動的方式讓學生邊操作邊思考,就能有效突破課堂中的重難點,提升學生的認知速率。
比如,我們在學習“酸和堿”相關知識時,因為這部分內容比較多,口頭表達也比較繞口,學生難以識記和理解,所以,我們就可以借助探究實驗引導學生探索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鹽酸溶液會發生什么反應:首先,用一支試管取適量NaOH溶液,學生可以看到溶液呈無色,其次,我們朝試管內注入適量酚酞試劑,可看到NaOH溶液變成變紅,最后,我們再逐滴加入HCl溶液,輕輕搖晃試管,溶液又還原成無色,這時我們還要通過pH試紙將反應生成的溶液進行檢測,以確定溶液中HCl溶液是否有剩余。這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體驗認識到NaOH溶液被HCl生了中和了。這時,我們再趁熱打鐵讓學生對中和反應的產物進行猜想,最終得到其反應方程式:NaOH+HCl=NaCl+H2O。
如此設置探究實驗,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感受到化學的神奇,體驗到化學的科學與嚴謹,不但能有效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還能培養他們動手實踐探究化學原理的良好學習習慣,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三、設置開放案例,培養發散思維
當前教育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幾年的中考也經常出現開放性試題,旨在讓學生根據題目描述,運用化學知識自己設置探索方案,最終解決問題。許多開放性試題并沒有固定的答案,考查的就是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實踐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上注重通過開放性化學案例培養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綜合探究和運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遇到類似問題時處變不驚,游刃有余。
如,小明家的廚臺上有兩個調料盒,里面都是些白色粉末,但是小明記得它們不是精鹽(食鹽)就是堿面(純堿)。請問,誰能借助家里的基本條件,通過自己的思考將兩樣區分出來呢?要求學生簡要寫出步驟、方法、現象和結論。這就是一個開放性試題,考查學生對化學知識的靈活、綜合運用能力。我們就需要通過這樣的典型綜合試題鼓勵學生開拓思維,培養他們養成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
總而言之,探究是我們學習和認知自然學科的基礎手段。化學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擺脫傳統的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有針對性地整合教學內容,鼓勵學生通過思考和探究體驗知識生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完成知識遷移,生成能力,達到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金虹.從能力型題目看化學課堂教學改革[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4(01).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