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選取2002—2011年相關數據,采用Eviews70 計量軟件實證分析中國與德國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與6個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近年來中德制造業產業內貿易呈現出較高的水平,兩國國民平均收入促進了兩國間制造業的產業內貿易;兩國對差異性產品的需求還有待增加;國民生產總值的平均值上升會引領中德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繼而推動了社會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化升級;德國對我國的投資會促進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并從兩國政府、企業和跨文化交流方面提出促進兩國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國;德國;制造業;產業內貿易;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0629A[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5)08-0010-03
[作者簡介]田愛國(1963-),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教授,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
[基金項目]首屆黑龍江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階段性成果。
近十年來,中國與德國的產業內貿易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為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德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相關影響因素,綜合已有的產業內貿易相關結論及研究成果,本文選取中德人均收入、平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差值、市場規模平均水平、中德市場規模差距、德國對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及中德制造業貿易規模作為影響因素進行計量分析。
一、數據來源
本文大部分數據來源于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TRADE),并以聯合國第四次修訂的《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第四版)為依據,將國際貿易標準分類五和分類七劃分為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的制成品,將分類六和分類八劃分為勞動密集型的制成品,其他數據部分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二、中德制造業產業內貿易實證分析
1解釋變量的選定
依據數據的可獲得原則及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相關理論,選擇以下6個變量作為中德的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解釋變量。
(1)國民平均收入
對于需求者來說,具有較高人均收入的國家會有更多樣化的市場需求,進一步推動該國產生具有規模效益的差異性產品的增長。對于供給者來說,具有較高人均收入的國家,為了滿足世界及本國的市場需求,該國將具有極強的科技創新力來生產具有差異性的產品。因此,本文選取的解釋變量之一就是中國與德國的國民平均收入,計算公式為:
中國與德國國民平均收入=
中國國民平均GDP+德國國民平均GDP2
(2)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差值
對于兩個開展經貿合作的國家來說,國內需求與該國的收入狀況及消費者的消費喜好都是密切相關的。該國的國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能推動兩國商品多元化,從而最終實現對差異性產品需求的大幅度增加,進而促進兩國貿易的發展。本文選取中德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差值作為解釋變量,計算公式為:
中國與德國平均GDP差值=|中國平均GDP-德國平均GDP|
(3)市場規模平均水平
利用中國和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求和后的平均值來代表中國與德國市場規模。中國與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平均值上升會引領中德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國民對差異性產品的需求會增加,繼而推動社會的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的優化升級,大大推動兩國間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與繁榮,中國與德國市場規模差距的計算公式為:
中國與德國市場規模平均水平=
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2
(4)市場規模的平均差異
本文將中國與德國的市場規模的平均差異值作為影響因素。產業內貿易主要表現為垂直型,則兩國之間的產業內貿易總成交量會劇增,從而兩國的市場規模的平均差異就會減小。反之,產業內貿易突出表現為水平型,則兩國之間的產業內貿易總成交量會劇減,兩國的市場規模的平均差異就會變大,使中國與德國之間的產業內貿易得到大跨步的提升,公式為:
中國與德國市場規模的平均差異=|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德國國民生產總值|
(5)德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
他國對本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與產業內貿易呈負相關關系。因此將德國的商業投資列為兩國之間產業內貿易研究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6)制造業貿易規模
兩國之間的貿易總額是兩國產業內貿易的基礎,只有貿易額的不斷擴大,才會為兩國產業內貿易創造條件。
2模型的選定及相關檢驗
本文選取2002—2011年相關數據,其中,被解釋變量是G-L指數,解釋變量是以上6個影響因素,表1為中國與德國制造業產業內貿易計量分析結果。
本文采用Eviews70 計量軟件分析中國與德國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與影響中國和德國產業內貿易的6項因素之間的關系。為了消除異方差性,將以上6個變量轉化為對數形式,即LnGNI、LnDGNI、LnGDP、LnDGDP、LnFDI、LnIE。利用OLS(線性最小二乘法)對模型進行擬合,同時對擬合后的結果進行分析。
利用下面的線性回歸方程對6個影響因素(變量)進行G-L指數的影響程度的測算,線性方程為:
LogGLi=alogGNIt+blogDGNIt+dlogGDPt+
elogDGDPt+flogFDIt+glogIEt+c
檢驗結果顯示,中國與德國的國民平均收入、國民平均收入差距和市場平均水平與G-L指數成正相關關系,說明近年來,中國與德國的國民平均收入促進了兩國間制造業的產業內貿易;兩國對差異性產品的需求還有待增加;中國與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平均值上升會引領中德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繼而推動了社會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化升級。中國與德國的市場規模差異、德國對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與G-L指數成負相關關系,即兩國的市場規模的平均差異較低,充分體現了德國對我國的投資對兩國間的產業內貿易是有利的。中國與德國之間的貿易規模與G-L指數呈正相關關系,兩國貿易規模的擴大為兩國之間制造業的產業內貿易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進一步促進中德兩國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對策建議
1政府應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隨著中國國際政治和經濟地位的不斷提升,兩國的
合作范圍變得更加廣泛和多元化,雙方政府應為兩國制造業在更多方面合作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在政策上給予更多優惠,創造更加寬松有序的合作環境。不僅要為現在已經處于優勢中的部門給予更多的提升空間,與此同時,對未來擁有合作發展潛力的其他制造業部門提供機會,拓展雙方合作發展空間。此外,中國應該充分利用德國的對華直接投資,引進資金的同時引進德國先進的制造業技術。我國政府應順應中國與德國的貿易蓬勃發展的趨勢,加快進出口制造業產品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化,大力推動兩國汽車、化工、機械及高精尖產品的產業內貿易。
2我國企業要加快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服務水平
我國企業應加強自身的技術創新和技術的自主研發。相比于德國的制造業優勢,我國企業應從兩國產品差異化的層面入手,將傳統的產業內貿易大力轉化為現代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內貿易。同時,應該改良和提升我國產品的服務水平,從前期原料采購、生產到包裝及后期的銷售渠道和售后服務及國際品牌的宣傳和打造,全方位多維建立我國出口商品的良好形象。
3加強雙方跨文化交流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加快兩國的政治和經濟合作的同時,加強兩國人文交流對兩國長遠關系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未來兩國應增加文化差異敏感度,加強跨文化知識學習,對彼此的文化持理解的態度,提高跨文化合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林琳中美產業內貿易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6(1)
[2]丁晨德國對外貿易的優勢與中德貿易發展潛力之研究[D]東南大學,2008
[3]李春陽德國制造業發展戰略對中國的啟示[J]生產力研究,2006(6)
[4]高敬峰水平型與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區分研究[J]商業研究,2008(10)
[5]陸文聰,梅燕中國與歐盟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5(12)
(責任編輯:張彤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