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承吾
[摘 要]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素養的有效途徑。基于農村小學校本教研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應對策略,以期提高農村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素養。
[關鍵詞]農村小學 校本教研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4-086
校本教研是指以學校教師為主體,以教學實踐中的問題作為研究對象的一種融學習、教學、研究于一體的學校性活動,是課程改革、提高教師教學素養和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目前,許多學校都加大了校本教研的活動力度,校本教研在學校工作中彰顯無限生機。但是,農村小學在開展校本教研中,存在著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影響了課程改革的進展。下面筆者淺談農村小學校本教研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一、農村小學校本教研中存在的問題
1.形式主義,制約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校本教研是以發展為目的的,就必須以真實有效為宗旨。所謂“真實”,就是發現當前本地教學工作的真實問題,針對問題,提出教研課題;真正在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中開展研究;真誠地討論、研究問題,努力尋找教學的本質規律。所謂“有效”,就是開展實在的教學改革活動,使學生受益,使教師的素質得到提高,使學校得以發展,使教學效果得以改善。但是,現在農村小學的校本教研活動存在形式主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有教研計劃,沒有實施過程。學校制訂的校本教研制度目的在于應付檢查,并沒有相對的實施過程,教研活動名存實亡;(2)有教研活動,沒有實在意義,可以說有數量,沒有質量。主要表現在學校隨意開展教研活動,而且活動搞得轟轟烈烈,活動次數也不少,但是,教研活動沒有事前準備,缺乏針對性,活動結束后,也沒有預期的效果,不能達到幫助教師專業成長的目的,也沒有達到“求真務實”的要求,教師只是疲于奔命。這樣的形式主義嚴重制約了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2.教師素質不高,制約校本教研的質量
在農村小學中,有的教師是由民辦教師、代課教師轉正而來的,這些教師雖然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由于年齡結構偏大、學歷偏低、學科專業水平不高,他們很難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另一方面,縣城學校規模擴大,許多農村小學的優秀、骨干教師以“凡進必考”的方式流入縣城,農村小學缺少了教研的“領頭雁”,從而造成校本教研力不從心,尤其是邊遠的農村學校,這種情況更加突出。同時,由于農村小學的教師人數較少,教師課務負擔較重。多數教師忙于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等繁重的工作中,感覺身心疲憊,沒有精力去靜心地學習理論知識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參與校本教研的主動性不高。而學校迫于壓力,不得不為教師列出校本教研的“清單”,讓教師按照“清單”上的內容進行沒有目的的校本教研。有的教師敷衍了事,有的教師怨聲載道,學校對此可謂是百般無奈。所以,校本教研缺乏教師間思維的相互碰撞與交鋒,只能流于形式,質量低下。
3.缺乏專業引領,制約校本教研的方向性
農村小學教師缺乏專業引領,面對校本教研時,成了“無頭蒼蠅”,方向不明,到處亂竄。目前在不少農村小學中,校本教研是以低水平重復的方式進行,基本上沒有專家和經驗豐富的教師到校進行現場指導,教研活動仍然是憑經驗、憑權威進行,教研內容形式仍然沒有多少改變,模式固定,內容限于上示范課、教材教法的介紹等方式。教研活動采取統一的格式、統一的作業及教案設計,或者僅僅開展聽課、評課活動,進行相同的經驗總結等。這些行為都說明了校本教研方向不明確,沒有達到新課改的要求。
4.沒有現代技術設備,缺乏實施載體
農村小學教學儀器、現代教育技術設備落后、不足,大多數學校只能依靠傳統的黑板和粉筆這些簡單的設備進行教學。另外,教師對教育科研活動的準備不足,現代信息技術水平不高,無法提煉優秀的教研主題,當然也就無法實施精彩、有效的教研活動。這影響到教師持續開展校本教研的信心,影響到校本教研的過程及結果。
二、農村小學校本教研的應對策略
1.完善機制,調動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積極性
教師是校本教研的主體,教師專業的發展,是不斷提升學校教育內涵的內在動力。在教育不斷改革的今天,提升農村教師素質是一項主要任務。但是僅靠幾次集中性培訓是無法提高教師的教學素質的,必須指導教師面對現實,更新觀念。農村小學應立足本校實際,制訂一套有效可行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針對制度認真組織開展校本教研活動,為教師的主動發展和專業成長提供有利條件,為教師創造和諧的發展空間,使學校真正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舞臺。通過分析本校現狀和教師面臨的實際問題,介紹教師成長的典型經驗,建立健全的校本教研管理與激勵機制,校長自身主動學習、積累和提高,去感染教師,調動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積極性。
2.為教師提供專業引領,指明教研方向
專業引領是校本教研的關鍵,可為教師開展校本教研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首先,學校要充分利用本校的資源優勢,充分發揮“本土專家”“實踐專家”的作用,為教師樹立身邊的榜樣。因為普通教師對這些教師的經歷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將他們的方法運用于教學實踐。其次,用“請進來”的方法,積極主動爭取專業教研人員的支持,努力與他們取得合作機會,利用學校的外部條件為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專業教研人員也應轉變觀念,改變書齋式研究,關注實踐,深入學校,切實給中小學提供有效指導,與教師共同探討,共同提高。第三,用“走出去”的方法組織優秀、骨干教師和課題組核心成員外出聽名師、專家的講座,開闊他們的視野,豐富其專業知識。最后,倡議教師多讀書,讀好書,主動加強理論學習,努力提高教學理論素養,增強理論思維能力。這也是教師從“教書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經之路。
3.整合資源,充實農村小學的師資力量
隨著農村小學布局調整步伐的加快,教育管理者應審時度勢,抓住歷史機遇,在學校布局調整中充分考慮師資的配備、學校資源的整合、骨干教師的培養和使用。學校要活用政策,為骨干教師的成長、成才創造有利條件,防止骨干教師的流失。第一,給予一定的優惠條件,給骨干教師確定一定的職責,讓他們享受一定的待遇,給予一定的優先機會(外出學習優先、聘任職務優先、評優獎勵優先),也就是給骨干教師服用一顆“定心丸”;第二,用真情、真心去耐心誘導教師,讓他們明事理,知事實,主動承擔責任,積極參與教研活動,使其熟練業務;第三,施加一定的壓力,讓他們擔任一定的職務,授予一定的權力,讓他們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起示范作用,使其他教師從他們的成長中吸取經驗;第四,實現全校資源共享,學校規定外出學習的教師必須以各種形式推廣學習成果,如上一節觀摩課;舉辦一次講座等。通過“送教下校”活動,選派骨干教師到師資相對薄弱的村小上示范課,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第五,建立支教活動,讓有經驗的專家、教師下鄉支教或者實行輪崗制度,讓邊遠學校享受優質的教師資源。這樣,就能改善鄉村教師隊伍的素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