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東
摘要:經過多年的黃金資源開發,逐步形成了一批支柱企業,黃金產能、效益逐年提高。但是,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產業發展水平不高,黃金產業模式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因此,要調整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產業發展的戰略布局,及時確定黃金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延伸產業鏈,不斷提升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產業發展的水平。
關鍵詞:東昆侖,黃金產業,模式
東昆侖地域青海段經過多年的黃金資源開發,逐步形成了一批支柱企業,黃金產能、效益逐年提高。但是,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提煉水平低,產業化程度不高,鏈條短,綜合利用率低,黃金產業發展模式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因此。要統一思想認識。進一步調整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產業發展的戰略布局,及時確定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產業發展的新模式,積極建設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產業園區,延伸產業鏈,提升黃金生物提煉技術,不斷提升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產業發展的水平。
一、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資源概況及開發狀況
近年來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資源開發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產業發展還存在許多問題。突出表現在黃金資源家底不清,開發方式粗放,黃金產業發展水平不高,黃金產業發展模式尚未確定等方面,直接影響了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產業發展水平。因此,要充分掌握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資源量和黃金資源開發現狀。
1、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資源概況
東昆侖地域青海段是我國著名金成礦帶,具有較好的成礦條件,蘊藏著豐富的黃金資源。據《新唐書西域傳》記載“多彌國濱犁牛河(今通天河),土多黃金,多彌人不知淘金”;在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于湟州(今海東地區)丁羊谷就發現了金礦。近年來,青海加大了黃金資源勘探力度,在東昆侖地域青海段找出了一條“金腰帶”,相繼在溝里、灘澗山、五龍溝、坑得弄舍、大場、瓦勒根等地發現金礦,現已探明333及以上黃金資源儲量約達266噸,預測334黃金資源儲量可達486噸,遠景黃金資源儲量有望達到千噸以上。其中,灘澗山金礦在海西州大柴旦鎮魚卡鄉,有金龍溝礦區和青龍灘礦區,333及以上黃金資源儲量約27.5噸,預測334黃金資源儲量可達到70-80噸,遠景資源量100噸,可成為特大型金礦;溝里金礦在海西州都蘭縣溝里鄉,有果落龍洼礦區、按納格礦區、阿斯哈礦區、瓦勒尕礦區、達理吉格塘礦區等組成,累計探獲333及以上黃金資源儲量約41噸,預測334黃金資源儲量約78噸,遠景黃金資源儲量可達到150噸,可列為大型金礦或特大型金礦;新舊五龍溝金礦在海西州都蘭縣宗加鎮,累計探獲333及以上黃金資源儲量約42噸,預測334黃金資源儲量為66噸,遠景黃金資源儲量達到150噸,可列為大型金礦或特大型金礦。此外,玉樹曲麻萊大場金礦探獲333及以上黃金資源儲量約130噸(其中本區約達80噸,外圍約50噸),預測334黃金資源儲量約200噸(其中本區約達108噸,外圍約92噸),遠景黃金資源儲量達到300-500噸。可列為大型金礦或超大型金礦,目前已被國土資源部列為全國十大黃金資源基地;黃南澤庫瓦勒根金礦累計探獲黃金資源儲量達到20噸,遠景黃金資源儲量有望達到50噸;果洛瑪多縣坑得弄舍金礦探獲333及以上黃金資源儲量達到7噸,預測334黃金資源儲量達到37噸,遠景黃金資源儲量達到100噸。可列為中型金礦,有望達到特大型金礦。
2、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資源開發狀況
青海的黃金開采歷史悠久,早在1875年,清朝地方政府在大通縣開辦了扎爾圖金礦,后在果洛、化隆、柴達木盆地等地辦起了金礦。1937年前后,在大通、門源一帶的金場,每年淘金者就達數萬人,年產量達兩萬兩。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對黃金生產實施了壟斷。改革開放后,黃金開采逐步放開,開采力度越來越大。據《青海日報》報道,1986年在門源發現一金塊重7709.55克,1987年在海西發現一金塊重650克,1988年在祁連發現了一金塊重2100克,1997年又在祁連發現了一金塊重6577.5克。巨型塊狀黃金的出現,刺激了黃金開采業的迅速膨脹。于是,非法采金者云集祁連山、昆侖山、巴顏喀拉山、可可西里地區及其它河道中,采金人數猛增,采金場遍及全省。資料顯示,1983年全省采金者不過1000人,1984年猛增為10000人,1987年狂增到12萬人。多數砂金開采區用人工土法采淘和溜槽選礦,人為增加了沙化面積,此時全省土地沙化面積已達到1252萬公頃,并仍以每年13萬公頃的速度增加。同時,砂金開采區社會治安狀況令人擔憂,為爭奪資源,持槍械斗、打架斗毆而致人傷亡的事件時有發生,也適時發生其他重大事件。如,1989年5月在可可西里發生了一起重大事件,一場百年不遇的鵝毛大雪將8000多名金農困在了可可西里,事件發生后,國務院領導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全力救災,經過一個月的不懈努力,終于使絕大多數受困金農脫險,但仍有42名金農喪身。長期的亂采濫挖,嚴重破壞了砂金開采區河床、河道、階地及草場等本已脆弱的生態環境。為保護青藏高原尤其是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地區的生態環境,省政府決定實行禁采砂金,各地政府具體負責禁采令的實施,指導當地農牧民群眾保護生態環境,積極發展多種經濟以增加收入,走生態、經濟良性發展道路。并加大了對非法開采砂金活動的查處力度。自1987年始,青海省政府對黃金開采業進行整合,嚴格禁止砂金開采,進行黃金資源工業開發,經過20多年的工業開發,初步形成黃金資源勘探、浮選、開采、冶煉的產業體系。東昆侖地域青海段主要金礦企業為青海昆侖黃金有限公司,是一家青海“雙百”企業和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示范國有控股公司,是由山東黃金資源開發有限公司、青海柴達木開發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西部礦業集團有限公司、青海大柴旦礦業有限公司、都蘭騰飛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都蘭金輝礦業有限公司、中鋁青海黃金有限公司、青海海鑫礦業有限公司、都蘭縣五龍溝金礦有限責任公司9家企業組成,公司注冊資本為2億元,占地面積286203平方米(約429畝)。目前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產業發展速度較快,重點項目進展十分順利。其中,青海山金礦業有限公司的采選建設項目,通過“三年兩期”的滾動開發建設,到2015年,建成日處理礦石3000噸的規模,年處理礦石量達到100萬噸,含量金達到4噸。2015年以后,新建日處理礦石1500噸選礦廠,總規模達到日處理5000噸,年生產含量金6噸。都蘭金輝礦業有限公司對現有的采選設備進行了技術改造,日處理礦石量達到1500噸,同時投資3億元建設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選礦廠,到2015年底日處理礦石量可達到3500噸,年生產含量金達到3噸以上。都蘭五龍溝金礦有限責任公司投資4000萬元的1000噸選礦廠建成,日前日處理礦石達到1600噸,年產含量金可達到1.5噸以上。已建成的粗;臺建設項目一期工程日處理100噸金精礦冶煉廠,已投資9600萬元,其工藝為金精礦——氰化——粗冶煉——合質金:已建成的二期建設日處理300噸金精礦冶煉廠(焙燒氰化,用于)臺煉含砷、炭、硫等難冶煉礦),總投資為2.2億元,其工藝為金精礦——焙燒——氰化——粗冶煉——合質金;正在建設中的三期擴建日處理200噸常規氰化金精礦冶煉廠和日處理600噸焙燒氰化金精礦冶煉廠,估算投資達到3.5億元,計劃2015年底至2016年上半年建成。三期工程建設完成后,累計總投資為6.66億元,日綜合加工能力將達到1200噸,其中常規氰化日處理金精礦300噸,焙燒氰化日處理金精礦900噸,基本上滿足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金精礦加工冶煉的需求。黃金冶煉廠建成后,年可加工黃金(合質金)16噸以上,年銷售收入56億元以上。在香日德鎮計劃一期建設年精煉黃金10噸的黃金精煉廠,總投資約1億元,其工藝為合質金一精煉一國家認證的國標1號金(黃金成色不小于99.99%)、2號金(黃金成色不小于99.95%)。二期擴建精)臺煉黃金10噸的黃金精煉廠,總投資1.5億元,計劃2015年建成。二期工程建成后,累計總投資為2.5億元,年加工合質金20噸,累計年產國標1號金、2號金20噸。建成后基本上滿足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礦山企業合質金加工的需求,這為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產業發展的模式
根據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資源稟賦和發展前景,托現有產業基礎,優勢條件、發展方向,統籌考慮資源開發以及相關產業的形成和要素支撐問題,著力推進黃金產業項目建設,加快形成產業各具特色、相互依托補充、適度錯位發展的格局。加快黃金資源勘查開發,以黃金資源開發為核心,根據不同的黃金資源類型,確定不同的開發方案,大力發展黃金綜合利用,提高黃金采、選、冶規模生產,延長產業鏈條。
(一)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產業園區建設
根據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產業園區選擇在產業基礎好,基礎設施完善,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海西州都蘭縣香曰德鎮建設,并將黃金產業發展納入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內進行統籌發展,在建設用地、基礎設施、產業發展、財政扶持、服務體系、科技創新、人才保障等諸多方面得到政策支撐。
1、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產業園區發展規劃
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產業發展要在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框架內建設以黃金采選、黃金)臺煉、黃金交易及黃金加工產業為主導的專業園區。全省各黃金礦山生產的金精粉,原則上不出省,在省內加工增值,按照“分散采選、集中冶煉、延伸加工”的原則,全面建設黃金采選和粗煉、黃金精煉和深加工產業、現代高新技術行業用金產業、黃金投資交易及黃金旅游產業四大特色產業基地。一是黃金采選和粗煉基地。有效利用黃金礦產資源,改進勘探、采選、粗煉技術,完善生產體系,加強監督管理,逐步形成具有規模效應的黃金采選和粗煉基地。二是黃金精煉和深加工產業基地。以香日德鎮冶煉廠為核心,加快基地建設步伐,健全完善產業鏈,逐步形成成本優勢顯著、技術實力出色的黃金精煉和深加工產業基地。三是現代高新技術行業用金產業基地。以產業園黃金的生產加工為基礎,促進與高新技術企業間的合作研發,發展自主研發品牌,逐步形成技術具有高壁壘優勢、產品具有高附加價值的現代高新技術行業用金產業基地。四是黃金投資交易和黃金旅游產業基地。以黃金產業園的主導產業為依托,吸引外部投資,促進金融衍生品投資交易,將黃金旅游產業納入全州旅游規劃,帶動集購物、娛樂、休閑為一體的黃金旅游業發展,逐步形成區域特色鮮明的黃金投資和黃金旅游產業基地。通過建設逐步完善產業鏈,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品附加值,從而促進產業集聚,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
2、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產業園區布局
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產業園區可布局為四個區:一區為黃金礦產開采區,要求全區黃金資源性企業入園,入園后通過“飛地”方式進行勘探、開采、選礦、粗>臺煉形成金精粉;二區為黃金精煉區,在園區內建造精冶煉廠,并依靠先進的冶煉技術,把都蘭及周邊地區、西藏等礦區的礦石或金精粉進行精煉,生產出能夠達到國家標準的1號金和2號金產品,完成交易;三區為金銀珠寶首飾加工區,重點加工金銀首飾,加工含金復合材料等高科技產品;將黃金與昆侖玉的結合,黃金文化與昆侖文化的結合,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四區為辦公及綜合服務區,為園區企業提供電、水及水處理、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和優質的服務。
(二)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產業發展模式
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產業發展可選擇為產業鏈式共生模式。首先在都蘭縣香日德鎮建設東昆侖地域青海段黃金產業園區。在產業園區內同產業企業在聚集發展,企業間互為關聯,互為補充,整體聯動,協作發展。園區內各企業可共用技術、人力資源、產品展示、物流、服務業,推動要素集聚和產業轉型升級。該模式在吉林省汽車產業園區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都蘭黃金產業園區采用鏈式共生模式的核心是應用關系性契約治理機制,在黃金企業間建立關系性契約,對黃金企業產生足夠大的行為約束力,從而保證有效地實施產業鏈內部交易和供求匹配。鏈式共生模式依賴于中心——輪軸企業,產業園區創新活動主要由大型核心企業承擔,中小企業的技術革新來源于中心企業的傳遞。從都蘭黃金產業發展情況分析,青海山金集團公司可作為都蘭黃金產業鏈中的中心企業,該企業冶煉技術和產業影響力足以擔負起中心——輪軸企業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