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英+宋國翠+劉曉飛
摘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的高職教育面臨諸多機遇與挑戰。本文通過分析我國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的特點,發現存在的一些問題,借鑒國外高職高專教育的成功經驗,提出了改革建議。
關鍵詞:實踐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8-0027-02
收稿日期:2015-07-10
作者簡介:雷英(1978-),女,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講師,重慶大學碩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計算機應用。(廣東 中山/528437)
宋國翠(1980-),女,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電子技術等。(廣東 中山/528437)
劉曉飛(1979-),女,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講師,西南科技大學學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機械設計與制造。(廣東 中山/52843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廣東省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課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120302053。據教育部年報統計,2012年全國具有高考招生資格的高職專科院校共有1288所,在校生人數已達1000萬。隨著高職院校十幾年的飛躍發展,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的高職教育中實踐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的問題日漸凸顯。
一、教學質量監控內容不能完全體現實踐性
有些高職院校仍沿襲傳統的知識質量觀,即以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深度、廣度及學科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來評價教育質量,如:考試制度等。監控與評價體系極少能體現學生實踐能力水平,在生產中的技術水平,獨立解決生產問題的能力,在實際生產中的創新能力,及對以上這些能力的激勵機制。同樣對教師在實踐教學上的創新能力、知識更新的能力、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的能力沒有在監控與評價體系中體現。在現代這個日新月異的科技環境下,陳舊的知識、落后的教學設備、保守的教學理念成為了實踐教學發展的絆腳石。為此,有必要深化實踐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的改革,要把創新能力作為衡量人才質量的重要依據,把培養實踐性的創新型人才與社會發展相結合。
可以參考澳大利亞對高職學生職業能力評價的多元化方式:包括觀測、口試、現場操作、第三者評價、證明書、面談、自評、提交案例分析報告、工作制作、書面答卷、錄像和其他,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確保了整個評價的科學性、全面性。
二、政府對高職院校行政參與度低
企業在既得利益等多方面的驅使下,由于缺乏政府對企業的行政支持,導致企業對高職院校的參與度低,企業不愿耗費人力、財力、精力參與到高職學生的教育上。一方面企業因找不到合適的技術工人所擔憂,另一方面,企業培訓完的技術工人經常會因掌握了一定的技術跳槽,使得企業的用人成本增加。如果沒有政府的紐帶,僅靠高職院校本身很難提高企業的參與度。
對此我們建議可參考德國政府通過立法解決高職院校的模式問題。政府出面干預,使產學合作制度化,通過各種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規章、法規及聯邦基本法等,規定企業、學校、個人在協同完成高等職業教育中的具體責任和義務,為高職教育的順利實施提供必要的前提和條件,使學校和企業相互支援、共同受益。
三、第三方評價機構不健全,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監控機構設在教務處,教務處既是教學管理的執行機構,又承擔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的職責,這種“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機構設置,不利于教學質量的監督與提高。同時高職院校目前的教學督導評價環節嚴重僵化和落后,首先督導組成員多是離退休教授,來源單一、脫離生產一線;其次督導的方式多為課堂聽課、檢查教學文檔等相關的資料,這種滯后的督導評價機制,常常出現外行評內行的尷尬局面,無法評價教師的實踐教學、服務企業等能力。
以上的現實問題亟需由一些行業專家組成的、具有科學評估方法的、有影響力的、客觀的評估機構對高職院校教學質量進行評價。第三方評價是指由獨立于政府部門和職業院校之外的,由第三方組織實施的依據適用原則和標準,按照專門規范和程序,應用科學、可行的方法對項目有關活動和效果進行專業化評判的過程。
這方面可參考澳大利亞建立的“高等教育質量和標準署”,行使對高等院校質量保障制度和程序進行審核、評估、監督等職能。我國高職教育需要在國家法律和政策的框架下,進一步健全高職教育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建立獨立的評估機構,制定客觀的、具有可比性的、統一的質量與績效評估標準,行業具體的評價標準和細則應由各行業協會制定,對各高職院校具體專業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向社會公布,引導學生選擇學校、進行教育投資,提升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
四、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的主體應由院校轉移到企業
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其實習成績的考核與評定工作仍主要由學校帶隊教師完成,由于實習的分散性和教師的緊缺性,往往一個教師帶幾十個學生,而學生分散在不同的企業,造成管理與評價的難度。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實習期間質量評價的主體由職業院校轉移到企業,學校僅作為輔助機構配合企業完成評價任務。但企業在對學生實習期間的質量監控與評價中如何評價,是目前面臨的一個問題。
可以參考德國的模式,學習德國企業的眼光,不遺余力對高職教育進行支持;同時德國成立了代表企業利益的行業協會組織該行業全國統一的職業能力考試,每一行業協會設有考試委員會,考試委員會由工會、雇主代表和職業學院教師組成。這種評價方式使企業評價學生有了統一的標準。
五、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應采用科學的質量管理體系
現在的大型企業很重視員工的管理,重視營造合作、創新的氛圍,注重企業文化的建設。現代企業管理是作為一門學科發展進步的,我們認為在對高職院校教師和學生的質量監控與評價上也應把科學的質量管理體系揉入其中。在高職院校,一個良好的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可以激勵教師和學生合作與創新的意識,提高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這需要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學院及相關專家共同完成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參考文獻:
[1]楊瓊.高職學生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0:34.
[2]楊麗偉.我國第三方評價的應用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2,24(8):7-9.
責任編輯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