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高校校辦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亟須深入地探討并切實得到解決。文章從高校校辦產業發展現狀出發,分析高校校辦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校辦產業;發展困境;人才隊伍
中圖分類號:F12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8-0041-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校辦產業的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特別是一大批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校辦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成長,使校辦產業在成為教學、科研、生產基地同時也為教育事業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所以,研究高校校辦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探索其發展規律,已成為校辦產業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亟須深入地探討并切實得到解決。
一、高校校辦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高校校辦產業長期受到教育和管理雙重體制的約束和限制,其發展模式單一、產權不清晰、權責不明確、事企不分、科學不管理,尚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同時,校辦企業在經營理念和市場意識方面的認識還相對薄弱,使得高校校辦產業規模小、發展后勁不足、經濟效益差、抗風險能力差且發展參差不齊,很難在市場競爭中立足。
1.多元化發展穩步推進但發展不平衡
隨著我國高校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高校校辦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校辦產業從原有的單一型的加工產業發展成為服務型產業,特別是在科技成果轉讓、技術培訓與咨詢等方面獲得了進一步發展。從整體上看,我國高校校辦產業雖然數量多,但整體規模趨于小型化、分散化,經濟效益差,個別發展突出,整體發展不平衡。
2.校辦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我國高校校辦產業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對我國國民經濟的貢獻也在逐年增加。校辦產業向國家納稅,給予高校回報,提供就業崗位,服務地方建設,在我國市場經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校辦產業的發展歷程中,產生了不少重大的科技成果,這些技術遙遙領先于世界先進水平,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科技創新成果。
3.人才隊伍素質水平不斷提高
我國高校校辦產業的迅速發展也帶動了產業人才隊伍的發展壯大,懂經營、會管理的產業人才數量迅速增加。近幾年,校辦產業人才隊伍己逐漸形成規模,尤其是具有一技之長的專家學者加入了高校校辦產業人才隊伍的行列,這有利于校辦產業發揮人才優勢,為校辦產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人力資源基礎。
4.創辦高新技術產業園
我國高校利用自身的人才優勢、智力優勢和技術優勢,從本校學科特點出發,運用不同于其他社會企業的運作模式,采用獨立開發、合作開發和間接開發等三種方式,逐步探索出適合自身特點的高新技術產業園模式。
二、高校校辦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高校校辦產業的快速發展,不僅促進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也促進了人才資源、智力資源向生產力轉化,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校辦產業的發展壯大。
1.產權不明晰
在高校校辦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核心問題是產權關系。大多數高校與校辦企業之間的產權關系不明晰,也未明確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委托和被委托關系。校辦企業產權關系沒理順,沒有形成獨立的企業法人財產權,校辦企業就不可能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照章納稅的市場經濟獨立競爭主體。同時,由于存在產權關系不明晰的問題,校辦企業在開展經營活動過程中如果發生債權、債務等糾紛事件,高校不僅將承擔無限連帶法律責任,而且還會嚴重影響高校正常地教學、科研工作的開展。
2.事企不分,責權不明
校辦產業是在高校中產生和發展,在事業體制內運行,高校把校辦產業納入事業單位行政管理的大框架中,把校辦產業視為下屬部門。高校行使的所有權與校辦企業行使的經營權之間的權責不明確,大多數高校校辦產業名義上是企業,實質上是執行事業化管理。由于校辦產業的法人財產權沒有確立,校辦企業自主權往往不能實現,比如生產經營決策權、人事用工權等等,但校辦企業有自己的經營目標和安排,這些矛盾常常使校辦企業很難正常地開展經營活動,嚴重影響和制約校辦企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參與市場不足
大多數高校的校辦產業采用事業單位傳統的管理模式,校辦產業的開辦資金、辦公場地及固定資產的購置均由高校出資及提供,校辦產業的經營利潤自然也由高校調動支配。在這種傳統的管理體制下,高校校辦企業缺乏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緊迫感和參與市場競爭的積極性,校辦企業對高校有嚴重的依賴感,這樣就很難形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獨立主體。
4.人事管理不合理
目前,在高校校辦產業工作的正式職工統一由高校人事部門安排和管理,這部分職工的調動、退休等都由高校按照傳統事業化管理模式下的人事制度和規定辦理。雖然部分高校校辦企業可以自主招聘員工,但聘用人員不享受高校正式職工待遇,校辦企業缺少真正的用人自主權。另外,在校辦產業工作的正式職工其工資、福利與本校教師崗位、管理崗位享有同等的工資及福利待遇,這樣在客觀上會使校辦產業從業人員產生“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的思想,從而不能有效地調動校辦產業從業人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5.人才結構不合理
高校校辦產業目前的人才結構不太合理,盡管高校人才濟濟,校辦產業中的科技人才也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管理和經營人才相對短缺。很多高校校辦企業的管理層由學校行政人員擔任,這部分員工雖然具備一定的管理知識,但是缺乏經營管理的實踐經驗。校辦企業在發展中人才青黃不接,高校校辦產業沒有一支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隊伍,已經成為制約高校校辦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6.考評指標不合理
年初高校校辦產業管理部門都會向校辦企業下達經營考核目標,年末再由校辦產業管理部門牽頭組織相關部門對各校辦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考核,并根據利潤等指標的完成情況,對校辦企業主要負責人進行綜合考評。這種考評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調動校辦企業經營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由于這種利潤上繳基數的確定往往與其他指標(校辦企業占用高校資產的占有比、實際利潤率等)缺少一定的硬性對比關系,從而不能客觀地反映各校辦企業真實的經營情況及考評結果。
7.投融資渠道不暢
目前,大多數高校校辦產業發展投入嚴重不足,其中資金短缺已成為校辦企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校辦產業的發展規模和經濟效益。目前,校辦產業主要依靠自身積累資金滾動發展,校辦企業貸款普遍比較困難。近幾年校辦企業的稅賦明顯加重,用工成本等費用也明顯增加,使得高校校辦產業利潤下降。同時,由于很多高校校辦產業尚未完全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依然受到高校諸多方面的因素影響與制約,投融資渠道不暢,嚴重制約了校辦產業的發展速度。
以上七個方面是我國高校校辦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既有歷史原因,又受現有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因素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深入分析研究我國高校校辦產業發展的對策,以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和矛盾。
三、高校校辦產業發展對策
為了解決高校校辦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具體矛盾和現實問題,就必須要進行改革。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做到規范管理,建立適合校辦產業發展的新體制和新機制。
1.理順產權關系,做到事企分開
近幾年,高校校辦產業快速發展壯大,但普遍存在產權關系不清晰現象,嚴重制約了高校校辦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要打破制約高校校辦產業發展的現有管理體制,就必須要理順高校對校辦產業的產權關系,通過建立起“產權明晰、權責明確、事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才能使高校校辦產業向規模化、產業化、社會化、國際化方向發展。
理順高校校辦企業的產權關系就是要根據事企分開原則,對校辦企業的全部資產以及債權、債務情況進行徹底全面的清理,摸清校辦企業的資產總量。在清理的基礎上委托社會中介機構對校辦企業的資產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確認的校辦企業資產價值來確認高校對校辦企業的投資。最后按照資產的屬性,建立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分開管理、分開建賬”的制度。
2.設立資產公司,建立防火墻
高校要積極推行校辦產業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按《公司法》要求,校辦產業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要建立“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明確“三會”和各管理層的職責,制定董監事會議規則,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的組織構架。通過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所具有的制衡機制加強對校辦企業的監督管理,通過建立新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有利于壯大校辦產業力量,促進校辦企業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為校辦企業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一方面校辦產業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統一代表高校持有各校辦產業投資的股權和對高校經營性資產的管理,依法享有資產所有者的權利,行使資產所有者的職能,并承擔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責任。通過校辦產業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建立起了高校與校辦企業之間的“防火墻”,規避了高校因校辦企業經營不善帶來的諸多風險,同時校辦企業真正成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依法納稅的市場競爭主體,并承擔有限責任。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放下包袱,全心地投入教學和科研工作,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3.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滿足發展要求
目前,我國高校校辦企業規模偏小、業務單一、效益不高、分散化程度較高,而且校辦企業孤立發展現象較為突出,這種狀況不利于校辦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所以,高校校辦產業在理順產權關系、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之后,還要面臨企業制度的再一次創新,這就要求高校校辦產業必須要進行投資主體多元化戰略。依據現有的政策法規,高校創辦校辦企業后不能再作為投資主體而向校辦企業追加投資,而對校辦企業而言,為了更好地發展壯大,需要不斷投資與規模擴張。所以,只有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才能滿足校辦企業不斷擴張的內在發展要求。
4.加快人力資源開發,培養校辦產業隊伍
校辦企業要更新觀念,充分認識到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重要性。為了發掘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校辦企業就必須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的人員選拔制度和考核制度,完善內部的激勵機制和監督約束機制。首先,要敢于起用新人、能人,把人才放在最合適的崗位上,以充分發揮他們在校辦企業中的作用。其次,要在人才選拔任用制度的基礎上引入競爭激勵機制。最后,從正面激勵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留住人才。
在高校校辦產業人才隊伍的培養方面,校辦企業要從有利于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出發,研究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資源的優勢,做好員工的培訓工作,把員工綜合素質的提高作為校辦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
5.加強財務管理,提高財務水平
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工作,高校校辦產業需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建立健全規范的內部財務管理體系,強化財務管理的約束機制。首先,校辦企業要對各項經營活動實行過程監督,包括制定嚴格、規范、統一的規章制度、審批程序、報銷辦法等。其次,要加強財產管理,正確地進行財務分析和決策,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最后,高校校辦產業財務人員要樹立財務管理觀念,努力提高財務水平,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學習掌握國家最新的財經政策法規。
校辦產業要改變過去簡單的事后核算方式,一方面要做好財務的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另一方面要對不確定性因素進行預測,能預見性地及時采取各種措施,使可能遭受的風險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6.充分發揮優勢,發展科技產業
雖然高校校辦產業在我國市場經濟中已經占有一席之地,但校辦產業現階段仍處于成長期,其收入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微乎其微,在政策、資金、人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難。高校人才濟濟、技術密集、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及優秀科技團隊,具有獨一無二的高校資源。校辦產業要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以科技產業為主的校辦產業。
高校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和情況,選擇校辦產業的發展道路,產業類別既可以是高科技產業,也可以是一般性科技產業;產業形式既可以是校校、校企合作,也可以是獨立興辦科研、開發、經營一體化的產業。通過發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校辦產業,為經濟建設服務。
四、結語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快,在我國經濟體制和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時期,高校校辦產業只有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導下,解放思想、銳意進取,進行改革和創新,才能真正促進校辦企業的快速發展,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長期、健康、快速地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馬玉清.我國高校校辦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4.
[2]劉吉成.高校校辦產業面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市場論壇,2006(2):62-63.
[3]鄭春雷,張前德.高校校辦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對策[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10(3):226-228.
收稿日期:2015-04-10
作者簡介:柳菲(1982-),女,山西臨縣人,助教,從事企業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