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已經成為影響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因素。如何抓住新媒體發展的機遇將學生黨建推向深遠,是一個重要課題。在深入分析新媒體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影響的基礎上,進而結合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實踐,提出加強學生黨建工作領導,樹立新媒體意識,全面提高學生黨建隊伍素質等措施以應對新媒體給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帶來的挑戰。
關鍵詞:新媒體;學生黨建;影響;對策
中圖分類號:D2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8-0061-02
學界對“新媒體”這一概念界定不一,筆者引用匡文波的界定,即“新媒體是指借助計算機(或具有計算機本質特征的數字設備)傳播信息的載體”,目前其外延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互動式數字電視等[1]。
一、新媒體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影響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在以網絡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環境下機遇與挑戰并存。
(一)新媒體給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帶來的機遇
1.豐富了信息資源
新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形式,集圖、文、聲、光等多種傳播形式于一體,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信息量大、內容豐富及吸引力強的特點。在進入自媒體時代的今天,高校學生獲取黨建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紙質媒介和聽報告的形式,他們可以根據自身需要而安排,隨時隨地通過網絡課程、搜索引擎、微博、微信等便捷高效地獲取學習資料。
2.創新了交流平臺
傳統的學生黨組織結構呈金字塔形,信息自上而下流動,層級間信息不對稱。網絡新媒體溝通具交互性和隱匿性的特點,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往信息不對稱的限制,網絡平臺和即時通訊可以拉近老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距離,它能讓老師和學生、黨員干部和學生群眾隨時隨地信息互換、互動交流,實現學生黨建工作由傳統單邊灌輸向多邊互動、反饋交流轉變。
3.便捷了輿論導向
網絡新媒體信息具有共享性的特點。一旦信息出現在網絡,其用戶就能很快查看和轉發,其自身特性決定了網絡新媒體用戶與外界保持著緊密聯系。因此,高校黨建工作者可通過網絡新媒體在第一時間發現特殊事件和突發狀況,進而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者既可以通過提前發帖引導網上言論,將正面、積極的信息傳遞給學生,又可以實時跟蹤學生討論情況,主導輿論導向。
(二)新媒體給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帶來的挑戰
1.信息難辨真偽
在信息大爆炸的自媒體時代,如何有效辨別魚龍混雜的信息已成為我們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更是每一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者不得不面臨的嚴格考驗。一些別有用心的個人或組織利用網絡的隱匿性散布虛假信息,企圖傳播負能量,給國家和社會制造麻煩甚至恐慌。然而,高校學生涉世未深,對負面現象疾惡如仇,但他們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的階段,缺乏獨立鑒別能力,很容易被虛假信息所迷惑,被別有用心的個人或組織所利用。
2.占用學習時間
新媒體的娛樂和即時通訊功能占用了大學生過多的正常作息時間,它為大學生提供學習便利的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娛樂之便,部分自控能力差的學生花費了大量時間去玩網游、刷微信、刷微博、逛論壇、看淘寶等。更有甚者在課堂利用手機上網娛樂,浪費寶貴的課堂學習時間,他們在自媒體時代將學習的天職拋在腦后。目前高校有少數大學生因上網成癮而荒廢學業甚至退學。
3.沖擊黨建主旋律
新媒體時代的信息環境相當復雜,甚至各種反馬克思主義、反社會主義的論調也能被傳播。加之現階段我們的網絡環境有很多漏洞可供別有用心的人和組織利用,又因高校黨務工作者出于主客觀原因未能及時對信息進行甄別和過濾,相應的法律措施也未能配套,導致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倡導社會主義新風尚的功能受到了挑戰。
4.挑戰工作方式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具有空間虛擬性的特點,從而使得廣大學生在表達訴求時更加方便快捷。但新媒體的虛擬性也具有其天然的劣勢,師生通過虛擬媒介的交流終究停留在虛擬的世界里,它無法取代師生面對面交談所能建立的良好關系和相互信任,單純的虛擬交流會疏遠師生關系,不利于黨務工作者全面掌握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狀況。因而,高校黨務工作者要科學合理地發揮新媒介和傳統黨建工作的優勢合力,把高校學生黨建推向新的發展。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應對策略
(一)切實加強學生黨建工作領導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歷來受到各級黨委的高度重視。故加強對學生黨建工作的領導是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網絡黨建的必然要求。新形勢下的網絡學生黨建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切實發揮思想引領和思想建設功能,在搞好傳統學生黨建項目的同時,擴大網絡學生黨建的有效覆蓋面,積極搭建網絡學生黨建的平臺,諸如學生黨建QQ群,學生黨建博客,學生黨建論壇,學生黨建微信公眾平臺,學生黨建專題網站等,實現多管齊下,全方位覆蓋的信息傳播局面。同時高校要主動關心和支持學生網絡黨建工作,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加強“網上網下、線上線下”的聯系,不斷開拓網絡黨建工作新局面。
(二)牢固樹立新媒體意識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更新思想是實現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創新的基本前提。高校師生,特別是高校黨建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新媒體給學生黨建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提高運用新媒體技術的自覺性,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去迎接、去探索。高校黨建工作者必須認識到在新媒體背景下人們掌握的信息是對等的,轉變思想觀念,改變傳統居高臨下的灌輸式教育管理模式勢在必行。高校學生也必須意識到自己的主人翁低位,積極運用新媒體發表見解與觀點,傳播正能量,弘揚社會正氣是每一位黨員學生的權利和義務,因而高校學生黨員要樹立正確的新媒體意識,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出謀劃策。
(三)營造健康的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是學生黨建的重要載體,運用新媒體創造和諧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對于高校學生黨建來說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學生受傳統影響小,接受新事物快,思維反應敏捷,他們既是新媒體的主要受眾,又是新媒體的重要主體。因傳統的校園文化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多元要求,所以應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采用線上互動、線下活動的形式,打破傳統校園文化活動的時空限制,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內容,提高校園文化活動的覆蓋面和受益面,提升校園文化活動的影響力,營造出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從而造就黨建育人的大氛圍。
(四)提高媒介素養
新媒體時代,一個人的媒介素養至關重要。所謂媒介素養就是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進步[2]。新媒體時代的網民既是網絡信息的受眾,又是信息的傳播者。因此,一個合格的高素質的網民應該具備較好的網絡信息鑒別能力,較好的網絡法律意識和倫理素養。在高校,無論是大學生還是廣大黨務工作者都需要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加強信息網絡知識學習,加強運用網絡信息技術的能力培養,適應并推進網絡學生黨建工作的信息化建設,積極開通“學生黨建專題網站”“學生黨建論壇”“學生黨建微博”“學生黨建微信”等,搭建好網絡學生黨建平臺。
(五)加強監管力度
信息雖是無國界的,傳播卻不是無限度的。部分網民陷入了網絡世界純虛擬化的誤區,在網絡世界里無所不為,無視網絡世界的基本規則,濫用虛擬世界的自由,誤認為網絡世界是隨心所欲的地方,網絡發言缺乏倫理,在貼吧、論壇、微博上隨意造謠攻擊、惡意誹謗等。因此,高校學生黨務工作者應有效監督信息的發布與傳播。一方面嚴密監控他人發布的信息,及時核查其真實性,避免虛假信息對學生造成的消極影響。另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的新聞業務知識和理論的修養,積極主動管理自己發布的信息,將充滿正能量的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優質信息及時發布,增強信息的感染力和可信度。
(六)提高學生黨建隊伍素質
高校學生黨建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有一支專門的隊伍,在新媒體環境下更是如此。一支高素質的學生黨建工作隊伍是高校深化網絡新媒體學生黨建工作的必備武器,廣大高校黨務工作者須趁勢而上,主動著手下述努力:一是廣大高校學生黨務工作者要更新觀念,進一步加強信息網絡知識學習,提高應用能力。二是要進一步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對網絡民意的甄別能力。三是高校黨務工作者要解讀輿論中的深層次意義,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從而逐步培養和造就一支理論功底深厚,網絡技術精湛的人才隊伍,全面提升高校學生黨建的信息化水平[3]。
三、結語
新媒體背景下的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已受到黨和政府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積極認知并合理運用網絡新媒體是當前高校學生黨建的大勢所趨。因此,廣大高校雖在新媒體背景下開展學生黨建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況,出現了一些新問題,但這些情況和問題并不可怕,反而促使廣大黨務工作者與時俱進,開拓進取。進而明確了新媒體背景下的高校黨建工作隊伍要有較高的網絡素養,要用積極的心態去應對困境,化困境為契機。因此,高校要著力組建網絡黨建工作隊伍,搭建網絡黨建工作平臺,不斷適應新媒體背景下的學生黨建工作,因勢利導,為學校黨建育人工作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匡文波.關于新媒體核心概念的厘清[J].新聞愛好者,2012(19):32-34.
[2]周艷敏.媒介素養與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3(6):145.
[3]陳鵬.論學生黨建工作網絡的構建[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8(2):50-51.
[4]戴藝璇.微博:創新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新載體[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0):132-133.
收稿日期:2015-04-04
作者簡介:郭唐梨(1986-),男,湖北恩施人,助教,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