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 崔伶玲
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校園社會化現象日趨明顯,一些治安案件危及大學生人身財產案件,誘發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件等在高校大學生中也時有發生,從而造成了校園安全形勢日趨復雜嚴峻。文章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安全意識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提出提高學生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的對策和措施,為高職院校的安全穩定打下基礎。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安全意識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8-0146-03
目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校園社會化現象日趨明顯,一些危及大學生安全案件在高校大學生中也時有發生;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安全防范教育和遵紀守法教育,使大學生自覺樹立安全防范意識和自覺遵紀守法意識,不僅是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環節,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為更好地了解和調研高職院校學生突發事件的現狀,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思考性的意見,完成論文數據采集和分析工作,筆者選取了所在的無錫(藕塘)職教園區的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和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四所院校的600名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內容分別從性別、年齡、年級、專業等來考慮。本次調研采用自編的《無錫職教園高職院校學生安全意識調查問卷》,利用紙質問卷形式開展調研,題目以選擇題為主,最后一題是開放式問答。調研問卷發放600份,其中大一至大三學生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70份,有效問卷465份。問卷分別從消防安全意識、交通安全意識、防盜意識、防騙意識、安全性行為意識、心理安全意識等幾個方面展開分析與研究。此次調查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代表性,調查結果基本反映了高職院校學生的安全意識狀況和學校安全狀況。通過調查分析得出:高職院校的安全穩定存在很多不穩定因素,包括復雜的周邊環境、自然災害、學校的硬件條件不夠、網絡的影響、安全教育缺失和大學生自身問題等,其中,學生的安全意識薄弱是諸多不穩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
一、高職院校學生安全意識現狀
1.消防安全意識不夠。當前學校安全教育與學生本人的消防安全意識都還停留在理論階段,學校在進行了消防安全教育之后,學生仍覺得消防隱患事不關己。學校是人群集中的地方,學生宿舍是關乎學生安全的重要領域,如果在該區域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將對整個學校乃至社會造成巨大威脅。但是據調查,90%的學生在學校都違規使用過大功率電器;36%的男生煙頭隨意亂扔;15.5%的學生離開宿舍沒有關閉電源的意識,這些都極易造成消防事故。56.4%的學生不會使用專業的消防工具,只有10%的學生留意過安全出口和安全通道,因此可見,寢室安全隱患還是比較嚴重。
2.交通安全意識缺乏。大多數學生心存僥幸或者是盲目大膽,往往不遵守交通規則。隨著大學生手機的高度普及,誕生了越來越多的“低頭一族”,走路、上樓梯、過馬路,無時無刻不在低頭看手機、發信息,為此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低頭一族”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另外,多數高職院校坐落在城市郊區,周邊交通不是十分便利,據調查,有80%的學生就圖方便、圖便宜,乘坐“黑車”“摩的”,而且93.2%的學生根本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的嚴重后果,71.9%的學生會邊騎車邊聽音樂;99%的學生有過闖紅燈經歷。種種行為說明,我們高職院校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不強,要消除這些行為,需要學校進一步加強學生交通安全教育。
3.防盜意識薄弱。學生宿舍人員密集,而私密性較差,無論對于極少數行為不端學生還是外部人員,偷竊財物的難度很低,事后容易藏匿贓物,追查行為人的難度大,故此類安全事故的危害性很大,而且頻率極高。學生常常輕信高校環境的單純,一旦丟失物品,追悔莫及,學生安全觀念差是首要原因。據調查,有19.8%的學生進出宿舍不會隨手關門、鎖門;99.1%的男生夏季開門休息;11.4%的學生高檔貴重物品隨意亂放;32%的學生現金不及時存入銀行;34%的學生對陌生人上門推銷持無所謂的態度。這些都是導致財物失竊的主要原因,究其根本原因還是防盜意識薄弱。
4.防騙意識薄弱。詐騙事件頻發的背后,是學生防騙意識的極度薄弱。高職院校的學生往往思想單純,防范意識薄弱,比較容易輕信他人;另外很多學生掙錢欲望太強,極易誤入騙局,比如一些大學生在勤工助學或畢業求職中急于求成,不通過合法機構求職,給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機,使之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受過網絡傳銷和網絡欺騙的也不在少數,尤其是在網絡交易中,學生容易上當受騙損失財物。而受騙后選擇報案少,自認倒霉的多。總體上看,學生們網絡安全意識相對缺乏,為受騙上當埋下禍根。
5.安全性行為意識差。隨著對性自由認識的提高,大學生們對性行為也越來越開放,但他們對安全性行為還沒有強烈的意識。性知識匱乏,性心理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弱。據調查,大學期間有性行為的同學很少會采取避孕措施,女生懷孕、流產、性病不在少數,給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
6.心理安全問題。近幾年,高校自殺、他殺、傷害、出走等事件頻繁發生,從而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交點。心理問題及由其所導致的不良后果嚴重阻礙大學生順利成長和成才。當代大學生大多數是90后,又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成長道路一路平坦,沒有遇到過什么挫折和困難。進入大學后,由于要獨立生活、獨自應對各種事物,加之大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致使大學生在內外環境的刺激下,不能做出正常的應答反應,導致產生心理問題。
二、高職院校學生安全意識現狀的成因分析
1.學校、家庭對學生安全教育不到位,流于形式。目前高職院校對學生安全教育與管理雖然都很重視,但是往往只是停留在理論和形式上,沒有把安全教育列入教學計劃。很多高職院校只注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能力培養,沒能將加強學生安全教育與人才培養結合起來,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另外對學生采取的安全教育方法單一傳統,教育力量單薄,專業隊伍缺乏。其工作主要由輔導員、學生管理人員或保衛人員來進行簡單的教育,而輔導員又忙于應付日常事務,對此投入的精力很少,加之輔導員自身缺乏安全知識,因而導致輔導員對學生的安全教育不是應付就是流于形式。其次學生家長總是認為只要把學生放在學校,學校自然會替自己管著學生,而且認為學校環境單純,應該不會有什么危險的事情,所以忽視了對子女法律、安全知識的教育。
2.校園內外環境日益復雜,校園安全隱患增多。因很多高職院校都在擴建,搬至遠離城市的偏遠郊區,交通設施不全,車輛在偏遠車少地區又容易快速行駛,如果學生自身的安全意識不強的話,容易引起安全事故。另外,部分學校硬件設施跟不上,線路老化等問題容易引起火災。再者,學校因內部建設及后勤社會化,使得大量外來人口增多,給校園安全帶來很多隱患。況且學校的保衛力量單薄,容易使各種社會人士混入校園,無法顧全校園的安全。隨著高職院校規模的擴大,學生數量大幅度的增長,學校周圍大量的商業配套設施也應運而生,使得這一區域人員復雜,打架、搶劫、敲詐等刑事案件時有發生,嚴重侵害了學生的人身、財產安全,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和生活秩序,給學校的治安環境帶來了極大的隱患。
3.學生安全意識淡薄,防范能力較差。高職院校結合自己的實際對學生的安全教育與管理都相應地采取了一系列關于加強學生安全教育與管理的措施。如舉辦安全知識講座、召開“安全在心中”主題班會、消防安全演練等等,但收效甚微。主要是學生本身對安全教育認識模糊,安全意識不強,往往只重視專業課學習,忽視自身的安全問題。對學校安排的安全教育知識被動地學習,而且不少學生安全意識淡薄,存在僥幸心理,對不熟悉、不理解的人缺乏警惕性等等。高職院校雖對學生進行了安全教育,但是學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卻很差,對突發事件的相關知識知之甚少,實踐動手自救能力缺乏,當大的事故發生時不能采取有效、及時的措施來進行自救或他救。
4.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由于學業、就業壓力增大,學生又缺乏心理疏導的能力,學校也沒有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所以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根據有關方面調查顯示,近五分之一的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在孤獨、抑郁、焦慮、偏執、強迫等方面。因此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安全教育與管理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三、提高高職學生安全教育與管理的對策研究
1.加強管理,開展安全防范教育和普法教育,增強大學生樹立安全防范和自覺遵紀守法意識。在對大學生樹立安全防范意識和自覺遵紀守法意識進行必要教育的同時,還要加大管理力度,采取必要措施。利用不同形式在大學生中開展安全防范教育和普法教育。在傳統的諸如安全知識大講堂、消防演練、安全講座、安全知識競賽等形式的基礎上,運用新媒體媒介,針對典型安全案例在大學生中開展案件剖析、分析案件成因,找出特點、總結教訓、及時根據學校的治安特點,開展專題安全教育和防范措施教育,行之有效地增強大學生的自覺遵紀守法意識,提高大學生的安全保護意識和自身保護能力。
2.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的綜合治理。當前高職院校校園周邊環境的狀況普遍比較復雜,在校園及周邊安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潛在隱患,須定期開展學校及周邊安全隱患排查及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有效消除安全隱患。
首先,聯合當地派出所開展對校園周邊閑雜人員對學校學生人身、財產可能造成威脅的重點人員進行排查、摸底,對校園周邊存在的安全隱患如酒吧、網吧、歌廳等地方進行排查,有效防止各類治安事件的發生。其次,配合交警支隊對校園周邊交通環境進行排查,對校園周邊交通標志、斑馬線等進行補充和更換,保持門口出入通暢,上下學時期均安排專門人員維護交通秩序,保障上下班高峰期師生進出校園安全。校園周邊環境的綜合治理,還需要地方政府和學校共同協作,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逐步形成綜合治理的長效機制,為高職院校的健康、快速發展構建一個安全和諧的周邊環境。
3.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隨著社會的發展,目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值得重視。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證學生的安全,杜絕心理性安全事故的發生。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安全教育,不僅僅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員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師結合本學科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方法充分運用到教學中,兩者有機結合,確保學生的健康成長。并且有針對性地進行人際關系和諧教育、環境適應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衛生知識教育、挫折應對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內容。這對優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預防心理疾病,促進人格全面發展與完善,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學校應該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及時有效地幫助有心理困惑的學生,注意保護其隱私,減輕他們內心的緊張與困惑,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下,及時釋放內心壓力,學習自我解壓方法,達到對心理安全危機的防范,使使教育真正發揮震撼心靈的力量和感化學生心靈的作用,使學生安全教育邁上新的臺階。
4.運用“瑞士奶酪”模型,建立安全防范體系。防患于未然,學生的安全重在防御,等事件發生了就已為時已晚,所以在高職院校要建立完善的安全防御體系。為此,可借鑒醫療、航空等系統安全防控措施,運用瑞士奶酪模型的原理,從社會、學校、家長、學生等角度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創造性地將該模型運用到高職院校學生安全管理工作中。“瑞士奶酪模型”設有四層防御體系,各防御體系從不同的維度對缺陷或漏洞進行相互補充式的攔截,危險只有同時穿過四層防護體系才能發生。四層防御體系共同作用可以讓人們意識到危險的存在,對迫近的危險提出警告,給出明確的安全指導,對現存危險和潛在損失設置安全防御,層層設防,避免危險的發生,對高校學生的安全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
總之,高職院校學生安全是當前高校學生管理者面對的重大問題,提高大學生的安全意識是高校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是構建平安校園的需要,也是大學生健康成長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生安全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緊密配合和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提升大學生安全意識,加強學生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加強管理,最大限度地確保學生的安全,為構建和諧平安校園提供一個穩定的支撐。
參考文獻:
[1]山云虎.高職院校學生安全教育與管理的現狀和對策[J].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1(4).
[2]張榮路.高職院校學生安全防范教育管理實踐創新略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2):87-88.
[3]晏子康,高校維護學生安全穩定機制研究[D].重慶:西南交通大學,2011.
[4]劉建軍.新形勢下影響高校穩定工作的因素分析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6).
[5]劉亞欽.試論輔導員在高校安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0.
[6]黃希庭.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曹書平.對安全意識的探討[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1997(4):7-8.
[8]李峰,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特點,最做好學生安全教育工作[J].教育與職業,2009(12).
[9]王從嚴,霍軍亮.大學生安全教育的意義、現狀及對策[J].學習月刊,2008(11).
收稿日期:2015-04-15
基金項目:2014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基于“瑞士奶酪模型”的高職院校學生安全事故防范應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2014SJB335,項目主持人:董慧)
作者簡介:董慧(1978-),女,江蘇鹽城人,講師,碩士,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素質培養研究;崔伶玲(1982-),女,寧夏固原人,助理研究員,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