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課例研究
基于課例的語音與口語教學有機結合的探索
——以牛津上海版7上Unit 4 Speaking為例
張小燕
牛津上海版新教材在廣州的實施,對初中外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傳統的單純語音或者純粹的口語課堂教學模式也應該有所變化。如何將語音教學和口語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值得探索的問題。目前初中學校語音和口語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實施語音和口語教學改革有著相當大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作者在課例實踐的過程中,根據語音和口語的特點,探索了一些語音和口語教學有機結合的方法,提出一些可行、有效的策略。
英語語音;口語教學;交際能力;有機結合
語言是人類進行社會交往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要更好地進行思想交流,使對方準確理解你所要表達的意思,必須準確發出詞語的語音,讓對方清晰明白你的意圖(《新課標》2011)。
牛津上海版新教材七年級的課本中每個單元有一個Speaking的課型,該課型的架構前一部分是語音知識Talk time,后一部分是口語訓練Speak up。為了研究語音和口語教學有機結合的必要性,筆者對新教材Speaking的學習和教授現狀做了兩個調查:
調查1:調查對象是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城郊結合某中學和某民辦名校學校初一年級(下學期)的300名同學,發出調查問卷300份,收回300份,其中有效問卷300份。(見表1)

表1:牛津上海版新教材初一Speaking課型學習廣州現狀調查問卷
分析:第1題選擇A的有66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22%;選擇B的有204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68%;選擇C的有30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10%。第2題選擇A的有60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20%;選擇B的有150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50%;選擇C的有90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30%。第3題選擇A的有210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70%;選擇B的有60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20%;選擇C的有30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10%;選擇D的有100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33%;選擇E的有60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20%;選擇F的有60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20%,其中有“讓我們回家自己聽光盤”等答案。第4題選擇A的有270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90%;選擇B的有23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7.6%;選擇C的有7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2.33%。
調查2:調查對象是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城郊結合某中學和某民辦名校學校教授過初一年級新教材的15位任課教師,發出調查問卷15份,收回15份,其中有效問卷15份。(見表2)

表2:牛津上海版新教材初一Speaking課型教學廣州現狀調查問卷
分析:第1題選擇A的有12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80%;選擇B的有8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53.3%;選擇C的有1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6%。第2題選擇A的有2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13. 3%;選擇B的有8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53.3%;選擇C的有5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33.3%。第3題選擇A的有5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33.3%;選擇B的有5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33.3%;選擇C的有4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26.6%;選擇D的有10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66.6%;選擇E的有2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13.3%;選擇F的有1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6%。第4題選擇A的有4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26.6%;選擇B的有6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40%;選擇C的有5人,占到總調查人數的62.6%。
從以上兩份調查問卷來看,學生在反映Speaking課堂上目前的狀況(問卷1)和教師所反饋的Speaking課堂狀況(問卷2)是吻合的,即:廣州絕大部分地區的學生基本是在學校學習英語的,課時有限,無法通過不間斷的、耳濡目染的方式接受有聲語言的熏陶;又因為部分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同,認為上Speaking是在浪費課時,這樣的認知導致其在Speaking課上只是簡單地照本宣科讀一讀音標或單詞,或者讓學生聽一聽錄音中的單詞、跟讀一下重音,有的也許選擇部分環節組織一些游戲,還有的讓學生死記硬背Speak up,或根本不上這堂課。當然,也不排除因為印刷材料上詞與詞之間是分隔、均等排列的,從視覺上無法感受口語的各種特征的原因,比如重音、意群、連讀、失去爆破、弱化和同化等,這就為交際中的聆聽理解和口頭表達造成困難或者誤解,從而導致教師認為教授Speaking沒有必要。但是,從學生對問卷1中第4題的選擇結果來看,學生還是非常希望教師可以認真、用心地備好這堂課的。但是從教師在問卷2中對第4題的選擇來看,狀況堪憂。
首先,關于英語語音教學,通常是指傳統意義上的“音標”教學模式,即簡單地教授單詞重音、句子重音、連讀和語調,而不是在語境中去實踐。
其次,我們的口語教學由于教學硬件設施不完善、教師重視程度不夠、學生英語水平偏低和心理因素不過硬等因素的影響,口語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語法錯誤多、用詞不當、語音語調不過關、邏輯思維混亂、思路狹窄等問題。
以上數據充分展示出我們目前的語言教學還是以知識傳授為主,對于能力的培養重視程度不高。因此,語音與口語教學有機結合變得非常必要。
如何將語音教學和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真正結合在一起,對有效教授牛津上海版的新教材中的Speaking很重要,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首先,語音是語言口頭表達的主要載體和重要表現形式,英語語音和口語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習語音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口頭交際,而口語就是利用口頭語言表達思想,進行口頭交際的活動。所以,具備一定的語音知識對學生學習和理解口頭語言,以及發展口語交際能力有極大的幫助。
其次,語音的進步和提高可以讓學生在口語學習中更加自信,學生有了信心和興趣,才會養成注重培養思維和交際能力的好習慣。
筆者認為,恰當、合適的語音教學對提高學生的口語和交際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英語語言中,如能讓語音和口語教學有機結合,就可以克服單純地教學語音課或口語課在教學中產生的不足,也能讓學生在Speaking課堂中鍛煉交際能力,達到在實際生活中成功和自由交際的目的。
《新課程標準》強調,語音教學的過程首先是感知發音的特點,接著通過教師示范、學生示范、音像材料示范等來模仿并掌握發音要領,然后在真實語境中內化,最后在相對真實的任務驅使下靈活運用,獲得技能。
本課例是筆者在遵循“感知—模仿—運用”的基本模式下,以掌握語音教學微技能“vocabulary grammar,social language,register,pronunciation,listening comprehension,fluency”為依據,以“to help our students move away from controlled practice into free speaking and appropriate communication”為目的,結合語音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創設簡單易行、“少講多練”的以交互活動為研究前提的一堂區級公開課。
教學內容:牛津上海版7上Unit 4 Speaking
1.Talk time:/eI//aI//?I//m//n/
2.Speak up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I like summer best.
—Why?
—Because it is+adj.+to do...
教學目標:
1.根據讀音規則和音標拼讀單詞,識別3個雙元音和3個輔音的單詞。
2.了解6個語音在語言學習中的意義。
3.在真實交際會話(談論季節)中做到語音、語調基本正確、自然、流暢。
教學過程:
Step 1:熱身與感知。在課前的warming up部分,以相關話題的材料進行引入,達到話題和熱身雙贏。通過Jazz chant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對語音現象進行視覺和聽覺感知。(如圖1所示)筆者認為,不同的語音課可以設計不同的熱身活動。

圖1
Step 2:模仿輸入。在原音重現和教師帶讀的雙重作用下,讓學生進行模仿和拼讀(如圖2所示)。通過小組內和組間的競賽,在活動中不斷重現語音現象。教師帶讀目的語材料和本族語的不同作用表現在目的語可以確保語音的準確性,并且教師的帶讀親切、方便、靈活、具有重復性、能減少學習者緊張的心理和發音困難(教育部_2011版)。

圖2
Step 3:在真實語境中內化并進行輸入。基于教材單元語音,設計一些類似“燙手山芋”“快樂傳遞”“搖搖擺擺”等交互課堂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反復鞏固和內化talk time的內容。
(1)通過設計一些任務來完成語音的重現和內化,如歸納語音練習。(如圖3所示)

圖3
(2)聽一聽,圈一圈單詞練習。(如圖4所示)

圖4
(3)基于單元詞匯,設計一些“送相同讀音或者相同規律的詞匯回家”練習。(如圖5所示)

圖5
(4)基于教材、單元詞匯和話題,設計一些繞口令的句子練習。(如圖6所示)

圖6
Step 4:在相對真實的任務驅使下靈活運用,獲得技能。
(1)本單元的主題是季節,將此作為語音和口語結合的切入口,原創反復重現教學內容的四首季節的詩歌(如圖7所示),讓學生分組扮演四個季節(如圖8所示),展示出來,分別進行關于最喜歡的季節的投票活動。

圖7

圖8
(2)將語音學習融入口語主題練習。基于聽說一體活動的要求,首先通過圖片讓學生感受視覺沖突。然后用“like/don’t like,why?”的句型練習對教材文本進行音像資料的示范領讀和模仿(如圖9所示),接著,通過一個相對真實的采訪活動完成信息采集,并進行My favorite season card口頭句子輸出,然后用制作“我最喜歡的季節卡”的形式完成筆頭句子輸出(如圖10所示),最后,在大家面前展示卡片并以口頭作文的形式再次進行篇章輸出。活動的同時也復習了本單元reading中的內容和重點句型,結合本單元詞匯和話題進行了從句子到篇章的輸出。學生在實際的任務下獲得口頭交際的實踐機會,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交往中,最終使交際能力得以提升。

圖9

圖10
Step 5:課堂反饋和評價。筆者在執教的過程中重視與學生的溝通并及時反饋,利用鼓勵性語言、肢體語言(如擁抱)、實物(如貼紙)等對學生進行及時的過程性評價。同時也利用一些反饋和評價表來總結學生的學習效果。
本次課例可以證明,在初中英語的課堂中實施語音與口語教學的有機結合是高效可行的。在筆者的Speaking課堂上,學生興趣很高、參與積極、樂于展示,體現了新課程改革下的新Speaking模式教學的可行性。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是通過學生的自身實踐,將新知識和舊知識不斷結合,將語言知識轉化為自動的、實際的運用能力。”(崔衛2001)無論是教授語音還是口語課,我們的教學效果都來自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實踐性。只有將單純的語音訓練和口語表達的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機械的語音操練變成具有交際意義的交互溝通,才能達到流暢和有效的交際。筆者經過多次的單元課例實踐研究,探索了一些切實可行的基于課例的語音與口語有機結合的教學策略。
(一)無論是語音教學還是口語教學,都要致力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情感教育
教師要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口語學習的動機,并樂于積極開口,在課堂上有想說和喜歡說的欲望。這個時候,教師應該具有親和力,使課堂成為一個融洽的整體,走進學生的心靈,消除學生對于口語學習的緊張感,讓他們“親其師,信其道”。
(二)語音與口語有機結合的課堂,應充滿活力和各種可能性
教師要有隨機應變的技巧,也要有創新的思維。在課堂上,教師要有所創新,通過細節來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能力,不斷給學生新鮮的感覺,讓學生保持學習英語的興趣。
傳統的課堂座位是這樣的(如圖11所示):

圖11
可以創新出半圓的形式(如圖12所示):

圖12
可以有結對子的座位(如圖13所示):

圖13
當然允許組間活動(如圖14所示):

圖14
甚至可以這樣的自由移動(如圖15所示):

圖15
(三)在備學生、備教材、備活動的同時,根據學生的水平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
在遵循“感知—模仿—運用”的基本模式下,采用演示、對比、手勢、辨音、口型定位法、錄音、對鏡發音、繞口令練習、游戲教唱英文歌曲、歌謠、模仿電影對白等形式,設計一些策略活動:觀察歸納、語境中模仿、連讀意識、大聲朗讀等,經常進行系統有效的語音練習。然后設計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語境,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和內化,為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奠定語言基礎。
(四)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不同的課堂交互活動
教師在掌握了語音教學的方法之后,要能夠設計一些簡單易行的語音和口語學習活動。使用“游戲”創設學習英語語音、口語的語境,使學生在“游戲”中熟悉發音、識別詞義、辨別語調、準確地掌握語詞讀音。然后,在學生語音水平有所提升的前提下,可組織學生進行將話題結合到口語層面的訓練,通過guessing,role-playing,interviewing,sharing,achievements debating,making decisions,sharing information,discussing ideas,problem-solving,Story telling,expressing opinions,teaching how to do something等交互活動形式,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和主動性。
(五)在語音和口語教學結合的課堂中,評價必不可少
活動和練習的方式與語音評價方式要一致,評價可以與平時練習的形式一致或接近。比如簡單的練習,教師也可以賦予該練習評價的作用。評價還要起到激勵、鞏固、促進學習的作用。評價的方式很多,如proficiency tests,achievement tests,informal assessment,tell a story,expressing an opinion,role-play,using a score sheet,classroom observation,self-assessment等。
(六)教學模式的改革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教師要有扎實的業務能力,在帶領學生模仿的同時,自己的語音語調要標準流利。其次,作為課堂實踐的“引導者”,要發揮個人所長,結合教材與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以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為目標的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
《英語課程標準》(教育部2011)指出,“語音教學是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自然、規范的語音語調將為有效的口語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強調了語音與口語教學結合的必要性。“語音教學的成敗直接關系到能否讓學生保持濃厚的英語學習興趣。
(馬承2003)”強調了語音與口語教學的重要性。所以,語音與口語教學是緊密聯系并有機結合的。我們要依據《課程標準》和基本的教學原則,遵循教學規律,根據新時代對教師的新要求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從而實現高效教學。
引用文獻
崔衛.2001.打好語言基礎,提高文化素養——大學英語教學與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2012.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解讀: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紀玉華,許其潮.2001.朗讀藝術課:英語語音課程改革新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作者信息:510515,廣東廣州,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同和中學
a19819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