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湛波
摘 要:課堂是實施教學形為的最基本的陣地,課堂教學是有組織、有計劃,并且由授課老師、學生以及多媒體教學系統共同參與的教與學的互動活動。有效的課堂管理是保證教學成果的重要前提。然而高職院校老師把高職院校課堂管理歸結為一個“難”字,究竟高職院校課堂管理“難”在何處?什么原因導致?如何解決?這是本文探討的關鍵。
關鍵詞:高職院校;課堂;管理
1 高職院校課堂管理現狀
目前我省高職學生由于入校門檻低,普遍存在基礎差,學習習慣差等一系列毛病,在課堂上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種情況:
(一)課堂比較混亂。學生有的不斷進行竊竊私語的,有的手機鈴聲不時發出聲響的,有的抬著頭公然吃零食的,等等。對于這些現象,教師要么不斷地維持秩序,要么經過多次提醒、警告卻無濟于事之后只好自顧自地講課;
(二)課堂沉寂。如果上述活動教師嚴格制止,那么在上課時就會出現學生要么低著頭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要么睡覺,要么看小說雜志,要么玩手機,面對教師的詢問表示沉默,整個課堂陷入一種難以訴說的尷尬場景。
這兩種類型的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各行其是,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基本不翻開書,不動筆,也極少對教師的講課做出回應。這兩種現象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學效果的惡性循環。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教師的講課思路、講課激情以及靈感的產生需要受到一定環境氣氛的影響。換句話說,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在學生極少參與的課堂中,教師的講課激情會被悄悄地磨滅,甚至會感覺到自己站在講臺上很失敗,尤其是對年青教師而言,這非常挫傷他們講課的積極性與自信心。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引起學生聽課的興趣,也不知道學生需要什么,自己應該在教學上做哪些改進。這樣的課堂使教師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也難以激起教師進一步反思自己教學存在的問題,反而會不自覺地把問題歸結為學生的難以管理。從而打擊青年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對課堂不再存有希望,得過且過,極大地影響教學管理。
2 高職院校課堂管理存在問題的原因
由于目前我省高職院校學生進門門檻低,錄取分數在300分左右,這部分學生在高中時老師對其基本于不管,家長也放任,養成了一系列不良學習、生活習慣。經過大量調查了解,課堂難以管理的原因如下:
(一)學生課堂學習意識不強。通過分析目前高職院校的生源,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高考選拔的學生,另一類是通過自主招生考入的學生。先來看第一類,就目前我國的高考考試與招生情況看,實行的還是選拔制。通過層層選拔之后,最終通過高考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學生已經不是特別優秀的學生了。而通過自主招生考入的學生,學習能力、學習習慣以及學習自覺性方面都是較差的,普遍的表現為學習基礎較差,學習意識不強。他們缺乏主動學習的精神,學習習慣較差,并且注意力非常不集中,不能很好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課堂行為。
(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欠缺。受個人成長環境、從小的學習經歷及受教育經歷的影響,導致了高職院校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欠缺。上課睡覺、遲到早退是常有的事情,更不用說上課走神的問題。再加上網絡信息時代,隨著互聯網產品的不斷更新換代,手機等多媒體終端的普及,很多學生的學習習慣出現了越來越惡化的情況,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手機控,課堂上“手機黨” 、“低頭黨” 、“耳機黨”等隨處可見,并且出現愈演愈烈的態勢。
(三)家庭管理不到位。由于在高中時期,這部分學生普遍被家長學校貼上了差生的標簽,學校老師對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上課不惹事,不影響其他同學就可以;而家長對這部分同學的要求則事只要不出去惹事,不打架,不違法就可,從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部分同學的是非觀,在他們看來,只要我不打架,不違法那就是不錯的,至于上課則只要人到了教室,那就是很不錯了。
(四)學生基礎差,學習方法欠妥。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普遍要求技能性強、動手能力強。由于學生原有基礎知識的薄弱,理解能力差,對于專業課程理解不透徹,如:會計專業大部分學生對期末結轉的賬務處理不能正確掌握,究其原因,學生無法理解結轉的含義,一看到結轉馬上頭暈,從心底里抗拒這類型的業務,不愿去弄清楚業務的來龍去脈,只想速成,對于稍難的問題則選擇放棄或繞著走,正因為這種不良的學習方法,導致他們在學習中很難拔高自己,很難掌握專業的精華。也就造成了他們對學習有一種厭倦和畏難的情緒。
3 改善高職院校課堂管理的措施
(一)多媒體教學設施的合理使用。
多媒體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優化教學資源,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生動。制作科學合理的課件,可以吸引學生的眼睛和耳朵,通過良好的視聽效果,達到凝聚學生注意力的作用。高職院校的教師在制作課件的時候,需要充分地備學情、備教情。應該根據學生的專業以及學習基礎來準備課件,比如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男生和女生的審美觀是不一樣的。針對理科學生,課件應該盡可能選擇簡約風格,色彩對比強烈一些。而對于文科生,課件應盡可能唯美,色彩柔和一些。課件制作過程中,可以通過動靜結合、色彩碰撞、適當添加音效等效果,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合理的學習小組劃分。
課堂學習小組的劃分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常見的教學方法,為了更好地發揮小組劃分的租用,需要在人員劃分上做好工作。盡量地合理搭配學生,每個小組有比較積極的學生,也有比較內向的學生,有學習基礎好的同學,有基礎差的學生,這樣可以起到互相帶動、互相監督地作用。每小組人數不宜過多,最好4-6人為一組,每小組選擇一名負責且成績較為優秀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小組內每兩人結為一對,優差結合,并推行責任制,所結對子兩人的平時成績捆綁生成,如果被幫助對象能順利過關,那么幫助者不僅可以得到他應有的平時成績,同時還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從而調動優等生的工作積極性,對于小組長而言,不僅要管好自己的幫助對象,而且還要協調好組內各成員之間的關系,整個小組全部能順利過關,小組長將獲得重獎。當然,分派任務也需因材而定,小組任務的選擇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握好難易程度,盡可能選擇參與性較強的任務,使小組成員在參與中完成任務,達到學習的目的。
(三)教學方法的合理選擇。
合理的選擇教學方法,有助于形成課堂教學的良性互動,從而加強課堂教學管理。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通存在著基礎知識薄弱、動手能力強的特點。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老師在教學方法選擇上,盡可能地多設置一些學生實際參與的環節。理論課程的講授一直是高職院校老師授課過程中比較頭疼的課程,因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理論基礎比較薄弱,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都比較低。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盡可能地理論聯系實際,將理論融合到現實事件的分析過程中。同時,應該注意打破章節限制,采取模塊化授課模式。對于一些淺顯易懂的問題,盡可能通過小組任務的方式,由學生通過任務小組的形式完成。如我們在給學生上電算會計課時,首先將那些條條框框的理論知識巧妙地規避開,先充分調動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然后再在實際操作中的同時反復灌輸理論知識,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同時也加強的學生的理論學習效果。
(四)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
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接受能力差,基礎薄弱的現狀,要求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以及教學內容選擇上精心準備。盡可能地選擇適合學生水平的課程設置,盡可能地避免容易造成接受鏤空的教學內容。高職院校的老師在組織課堂教學內容的時候,更應該注意合理組織和搭配,盡可能地聯系實際,避免空洞地理論灌輸。盡可能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和教學方法,在充分吸引學生興趣地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
(五)教師應加強自身修養,率先示范。
教師應該首先的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感染、示范并且管理學生。穿著得體大方、教態典雅、自然并富有感染力;行為舉止優雅文明并富有涵養;語言規范標準,并富有韻味。親近學生,主動了解學生,關注學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準備教學內容。注意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不照本學科,不照讀課件。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是教師最基本的行為規范。教師要善于把握課堂節奏,根據每個班級的不同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授課方法,在不斷地教學調整中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