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蘭 張瑩
摘 要:文章探討了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視聽說的教學中的應用,認為通過學生自評、互評以及教師評價等形式,形成性評價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習自信心,教師能夠及時調(diào)整教師活動、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學評價;形成性評價;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應用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2013年度院級科研重點項目“‘輸出驅(qū)動假設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模式研究”的成果論文。項目主持人:梁春蘭。合同編號:2013yjzd07。項目名稱:“輸出驅(qū)動假設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模式研究
1 引語
作為課程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學評價涉及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師教學情況以及學生學習情況等各個方面。在教學實踐中,教學評價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和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從而為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提供有效的保證;另一方面,教學評價有助于學生調(diào)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和增強自信心。然而,在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終結性評價的普遍應用導致教師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調(diào)整教學方案、學生不能及時調(diào)整學習方法導致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沒有得到有效的激發(fā)。
而大學英語視聽說作為一門實踐性和技能性較強的課程,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模式導致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過分注重知識的掌握而忽視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評價方法以筆試、教師評價為主從而忽視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過分注重四、六級過級率從而忽視了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這顯然不利于教師提高教學質(zhì)量、學生發(fā)展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習興趣。對此,2007年教育部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提出應把“形成性評價”作為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重要評價手段。
2 教學評價概述
教學評價既包括以標準化考試為代表的終結性評價,也包括以學習為目的、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根據(jù)評價對象,教學評價又可以分為對學生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以及對教學管理的評價。本文主要就對學生的評價進行探討。
2.1 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終止時,對學生學習的最終成果做出價值判斷,即以預先設定的教育目標為標準,對評價對象(學生)達成目標的程度(所取得的成就或成績)進行評價。評價的方法主要以筆試和教師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由于簡單易行、比較客觀以及易于服人,因而被普遍運用于教學評價、學生學習質(zhì)量以及學校工作等方面的評價。
2.2 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起源于50年代后期,于1967年被美國著名評價專家Scriven運用于教育評價領域。形成性評價是指在一個新的教育方案、計劃、課程等的編制過程中和試驗期間,為了獲得修改、完善教育方案、計劃、課程等所需的反饋信息而進行的系統(tǒng)性評價,即為了促進教育方案、計劃、課程等的形成所進行的評價。隨后,美國教育家布盧姆進行了進一步歸納和解釋,認為形成性評價即“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獲得有關教學的反饋信息,改進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達到掌握的程度所進行的系統(tǒng)性評價,即為了促進學生掌握尚未掌握的內(nèi)容所進行的評價。”[1]形成性評價作為一種動態(tài)的評價方式,主要以20世紀盛行的多元智能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二語習得理論等三大社會科學理論為理論基礎。
終結性評價注重對活動結果的評價,強調(diào)的是評價的鑒定性和證明性,而形成性評價則更注重對活動過程中的評價,強調(diào)評價的形成性、改進性和教育性。鑒于此,筆者認為,形成性評價更符合大學英語視聽說的課程特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采用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的教學評價,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
3 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中的應用
羅少茜(2004)在《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中指出,形成性評價按照評價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以及師生互評四中形式。在輸出驅(qū)動假設指導下的大學英語視聽說“輸出→輸入→輸出”教學模式中,筆者主要采用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三種形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
3.1 學生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依據(jù)評價標準對自己的學習和行為進行的評價。[2]2002:72該評價形式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肯定自己的進步和成績并找出存在的問題。
由于輸出驅(qū)動假設主導的教學模式是以輸出促輸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因而要求學生在課堂外自主進行大量的輸出和輸入練習。為確保學生按時按質(zhì)進行活動,筆者和學生一同制定學習自評檢測卡,要求學生就各單元的自主學習情況進行自評并定期上交自評卡。自評檢測卡主要包括以下各項內(nèi)容:1)課前是否對本單元進行預習,2)是否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外聽力練習,3)是否完成本單元主題的口語復述任務, 4)在聽力和復述練習環(huán)節(jié)是否遇到困難,5)你打算如何應對這些困難。
通過定期自評,學生學習的內(nèi)在動機得到了有效激發(fā),學生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學會反思并對學習方法和策略進行調(diào)整,從而能夠積極地建構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向,教師也能根據(jù)學生反饋的信息調(diào)整教學的重、難點。
3.2 學生互評
學生互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規(guī)定的學習小組為單位,依據(jù)評價標準,同伴之間對學習條件、過程以及效果所作的評價。
經(jīng)過一年的教學實驗,筆者發(fā)現(xiàn)在互評中,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英語交際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學生不但加強了與同伴的溝通,還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學習目標也更加明確。
3.3 教師評價
教師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記錄學生課堂內(nèi)外的表現(xiàn)所做的綜合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需要與教師評價相結合,才能確保評價是學生真實學習情況的反映以及真正為教師改進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zhì)量服務。
在大學英語視聽說授課過程中,筆者為實驗組的33名學生分別制定學習評定卡,主要從: 1)上課出勤情況(全勤/缺課次數(shù)/遲到次數(shù)),2)完成作業(yè)情況,3)參與課堂活動情況,4)與同學合作的情況,5)交際能力提升情況等五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每學期期末時結合學生上交的自我評價表、互評表進行綜合評價,用評語的形式對學生在本學期的優(yōu)秀表現(xiàn)進行肯定和表揚,同時指出在今后的學習中應該繼續(xù)努力的地方。學生從教師的反饋中明確了自己學習的優(yōu)、缺點以及努力的方向,樹立了學習自信心并提高了學習英語的興趣。而筆者也根據(jù)評價表反饋的信息及時對教學活動進行調(diào)整,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4 結束語
終結性評價主要采取紙筆測試的形式,這種評價方式雖然快速便捷、評分容易,但大學英語視聽說作為一門獨特的學科,具有較強的技能性和實踐性,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語言知識以及技能,還要求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這種能力單純依靠指標測試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而形成性評價由于方式多樣化,從而更能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教師教學上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調(diào)整學習方法、教師及時調(diào)整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誠然,本文并非提倡在大學英語視聽說的教學中完全摒棄終結性評價,而是認為教師應該凸顯形成性評價在整個評價體系中的比重。總之,形成性評價過程涉及的環(huán)節(jié)復雜繁多,要求教師具有極大的耐心和較強的責任心。
參考文獻
[1] 王孝玲.教育評價的理論與技術[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8.
[2] 宋桂月金鶯.英語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