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曄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高樓林立,高空拋物傷人事件頻繁發生。因此,在無法確定致害人的情況下,如何使受害者得到合理的賠償,就成了需重點思考的問題。本文從實際情況出發,結合相關案例對高空墜物侵權責任承擔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高空墜物;承擔;侵權責任;問題
當前,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國城市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城市建設速度異常迅猛,城市當中高樓拔地而起,一幢幢高樓大廈甚是宏偉,這時相對應的問題出現了,高空拋物傷人事件屢屢發生并被新聞媒體時常報道。針對這一現實情況,作者本人結合自己實際工作經驗和翻閱大量相應參考文獻的基礎上,對城市當中出現的高空拋物侵權責任進行了有效分析,希望能給受害者合理的賠償給予一定的參考意義。
對《民法通則》第 126 條規定進行分析可知,建筑物上的懸掛物、擱置物倘若發生墜落、坍塌以及脫落等情況,對他人造成了傷害,那么墜落物的所有人就需對民事責任進行承擔。當然能證明自己無過錯的除外。由此可知,在致害人身份明確的情況下,此條規章是適用的,建筑物的管理者就需對損害賠償責任進行承擔。倘若墜落物的所有者能證明是自然災害,例如地震、臺風、暴雨等造成了損害,那么其就可免去責罰,即不對損害賠償責任進行承擔。但假若出現了致害人不明的情況,那么該由誰來對受害者進行賠償、承擔侵權責任呢?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將從理論層面以及實踐層面上進行深入分析[1]。
1.相關案例分析
1.1 對潛在的致害人進行判決
2001年,重慶市渝中區法院對一起煙灰缸傷人案進行了判決,即要求具有犯罪嫌疑的23戶居民分別對原告進行損失賠償。在同年,重慶市渝中區法院又對一起塑料花盆傷人案進行了審理,判決建筑樓中的55戶居民分別承擔賠償責任。
1.2 對原告起訴進行駁回
濟南市中級法院以及濟南市市中區法院對一起木墩致人死亡案進行了判決。此案的審理經過了一審、二審、再審等幾個階段,但最后因無法確定致害人,此案原告的起訴遭到了法院的駁回。
2.責任承擔主體的判別依據存在爭議
2.1 對潛在致害人分擔賠償責任進行判決的依據
2.1.1該判決符合權利義務理論
在經過深入統籌考慮之后,立法者所完成的制度化決定就是將權利法律化,有權力享有者也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
對我國《物權法》第 70 條規定進行分析可知,對于建筑物內的經營性用房以及住宅等專有部分,業主是享有所有權的,而對于專有部分之外的共有部分,則擁有共同管理以及共有的權力。第 71 條規定指出:對于建筑物的專有部分,業主享有諸多權利,即使用、處分、占有、收益等。在對所有權進行行使的過程中,業主切不可損害其他業主的合法權益以及危害到建筑物的安全。另外,第 72 條第一款提到,對建筑物專有部分之外的共有部分,業主既享有權利,也需承擔相應的義務,不能將權利和義務分割開來。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不能以放棄權利為由不履行相應的義務,基于此點,在無法明確致害人的時候,法院就可對整棟建筑物內的嫌疑人進行判決,請求他們對賠償責任進行分擔。針對建筑物中自己的專有部分,所有的住戶都具有處分和占有的權利,而當住戶在對權利進行行使的時候,也需承擔相應的義務,即保障與建筑物有關聯的人的安全。例如,在進行裝修的過程中,需考慮到整棟建筑物的結構,切不可敲梁拆墻,使整棟建筑受到損害。由此可見,對于建筑物中自己的專有部分,所有居民都擁有使用權,但是在使用自己房屋的同時,切不可損害其他住戶的合法利益。例如,在家中養寵物,不能影響到其他住戶的日常生活;在夜深人靜之時,切不可打擾到他人休息等等。
2.1.2該判決符合維護法律價值的理念
法律可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進行調整,因此作為一種規范,法就需對其正義價值進行追尋和實現。法的正義價值主要從兩個層面來進行體現,即實質與形式。依靠立法、執法以及守法,進而對法律制度以及正義觀念進行轉化,使之成為人們之間的法定權利義務關系,讓人民群眾擁有正義觀念就稱之為實質正義。而依靠公正的司法程序,使人民的權益得到合理、有效保護就稱之為形式正義。以正義、公正為基礎對受害人的權益進行保護就是法院進行判決的原則。作為一個遭受侵害的受害者,倘若此時還要其去找尋致害人,并強行要求其提供一系列證據進行證明,從人道層面來看是十分苛刻的。可以說,在個案正義的維護上,此判決是正確的,但在反對者看來,對個案正義進行維護則是對群體正義的犧牲。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就需用辯證的方法來看待。人與社會是緊密相連的,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因而對個體的正義進行維護就等同于對整個社會的正義進行維護。法院采用這樣的判決方法,不僅沒有犧牲群體正義價值,還使更大的正義價值得到了體現。法律價值可分為多個層次,在進行判決之前,法院會進行深入考慮。對于整個社會而言,法秩序價值是極其重要的。另外,法與其他價值也需由法的秩序價值來進行連接,法的最基礎價值就是法的秩序價值。可以說,法的直接追求是秩序,以秩序為基礎,法才可對其他價值進行期望,倘若秩序價值不存在,那么法的其他價值也就不復存在了。所以,為了對整個社會的長治久安進行有效維護,法院才會要求潛在致害人對賠償責任進行承擔,使人們不至于時時刻刻都因天外飛“險”而擔驚受怕。這樣一來,人民群眾內心的不安也在法律保障的幫助下得到了減少。
2.2 裁定駁回原告起訴的依據
2.2.1該裁定以法律為準則、以事實為依據
在這里,事實指的是民事法律事實。被民事法律準則所確認,能使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化、消失的一種客觀現象就稱之為民事法律事實。從事實的層面上看,高空墜物案件的致害人只可能是一個人或一戶人所為,倘若要求所有嫌疑人對侵權責任進行承擔,那么就對基本的事實進行了違背;從法律層面上來看,倘若要進行民事訴訟,那么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必須要有明確的被告人,需具體到一個人、一家事業單位等。在沒有明確被告的情況下,法院是不能對此案件進行審理的。因此,倘若在案件中致害人沒有得到明確,原告也無法指出致害人,那么法院就可對原告的起訴進行駁回了。
2.2.2對潛在致害人判決方法的反駁
在該裁定看來,判決潛在致害人對侵權責任進行分擔存在諸多問題,此判決雖然對受害者的損失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彌補,但從整體層面來看,此判決是不具科學合理性的。首先,運用此種判決方法,并未使真正的致害人得到懲罰。在不明確致害人的情況下,所有犯罪嫌疑人都需承擔一定的責任,真正的致害人也許也包括在其中,但本應由他承擔的所有責任卻被分擔給了其他人。倘若致害的戶主有良心,那么他也許會感到深深的愧疚。反之,戶主不僅不會感到愧疚,還會暗自得意、心存僥幸。其次,采用這樣的判決方法,無辜的戶主就會被要求拿出證據證明自己不是致害人,這未免有些強人所難。對我國相關刑法準則進行分析可知,犯罪嫌疑人無需對自己有罪無罪進行證明,所以,該判決認為,以嫌疑人無法提供證明自身沒有犯罪行為的證據為由,判決其對賠償責任進行承擔是違背了法理精神的。最后,構建和諧社會已成為了時代發展的主題,鄰里和諧也是極其重要的環節。倘若受害人將自己的鄰居都告上法庭,讓他們分別承擔自己的損失,那么受害人在承受身體傷害的同時,他也會因此承受巨大的心理傷害,即遭到鄰居的排擠和厭惡。
2.2.3該裁定的公平價值理念
在無法對致害人進行明確的情況下,法院駁回原告的起訴對受害人來說是不具公平性的。但倘若判決潛在致害人對賠償責任進行分別承擔,那么就會對潛在致害人造成不公,使其成為新的受害者。在那些被牽扯進來的潛在致害人里面,也許就存在老弱病殘孕等弱勢群體以及活困難的低保戶。讓他們為一場意外侵害事件承擔賠償責任,一方面使他們蒙上了冤屈,另一方面還嚴重影響到了他們本就困難重重的生活。減少不公平事件的產生、防止新的不公平出現就是此裁定的一大目的[2]。
3.高空拋物侵權責任制度的完善
3.1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在關于高空拋物侵權責任這方面的法制建設還不夠,沒有相關法律也就不好判斷誰是誰非,所以應該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3.2 保險救濟方面
當高空墜物傷人事件發生以后,糾紛是在所難免的。一般而言,分散風險最好的方法就是依靠保險來獲得救濟。因此,國家就需鼓勵人民群眾積極參與保險救濟。當物業和業主在對合同進行簽訂時,就可順便簽訂相關的保險條例。這樣一來,在高空拋物賠償糾紛發生時,就可通過保險救濟的方法將損失降到最低。
3.3 物業監管方面
為了從根源上防止高空拋物糾紛事件的發生,最合理有效的方法就是對物業監管機制進行完善,做好防護措施。具體而言,針對高空拋物行為,物業管理人需進行嚴格監管,并承擔一定的責任。倘若出現了監管疏忽,物業管理部門就需對相關的責任進行承擔。物業管理部門可結合實際情況對物業管理實施細則進行建立和完善,對物業管理人的賠償責任進行明確[3]。
綜上所述,對于公共安全的保障問題而言,高空拋物侵權責任的明確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就需要我國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偵查力度,進行合理有效的判決,使受害者首先應該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同時需要獲得應有的損失賠償,最后需要盡可能規避此類事情的發生。與此同時,還需對科學合理的國家救濟制度進行建立以及完善,并加強物業相關日常管理,使高空拋物侵權責任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參考文獻
[1] 夏利民,郭輝.職場性騷擾雇主替代責任說質疑[J]. 河北法學. 2012(03)
[2] 季蓉.絕對權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的競合問題[J]. 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1(04)
[3] 歐陽恩錢,張躍華.風險社會下秩序重建:論名人代言責任是一種新型的侵權責任[J]. 法學雜志.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