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續龍
摘 要:藏傳佛教擁有龐大的信仰基礎,其信眾眾多,遍布西藏、青海、四川、甘肅、云南等地區,其在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中飾演重要角色,發揮重要作用,而以藏傳佛教高層僧人為主體的藏族精英階層,則為爭取國家統一,維護民族團結,促進藏區發展,維護藏區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關鍵詞:藏傳佛教;愛國主義;傳統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又稱為喇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傳佛教歷史悠久,博大深厚,影響久遠,在幾次大的傳播之后其信仰主體民族已經超出藏族的范圍已經成為多民族信仰的宗教。近30年來,藏傳佛教在國內發展傳播迅速,影響大,信仰人數眾多,信奉者生活的區域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強。藏傳佛教的發展,不僅有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而且有利于邊疆地區的開發。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藏傳佛教時時、處處流露出愛國主義思想與情懷,涌現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進而形成優良的愛國主義傳統,并被賦予了不同的時代內涵。
1 藏傳佛教教義蘊涵豐富的愛國主義思想
藏傳佛教既重視來生的彼岸世界,又注重今世的世俗生活,而藏傳佛教之所以擁有龐大的社會信仰基礎,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傳播力,是因為其教義表現出“和諧統一、合而不分”的思想,倡導“以國家、民族、集體利益為重”的理念,注重個人利益、民族利益、國家利益的有機結合,并始終以國家利益為重。
建立在“和合”思想基礎之上的“報四重恩”是藏傳佛教在愛國層面的基本道德行為準則,具體包括“報父母恩,報國家恩,報眾生恩,報三寶恩”。藏傳佛教一貫依照“莊嚴國土,禮樂有情”的思想,將護國,弘法,普度眾生,不怕自我犧牲的精神貫穿于整個佛法教義之中?!惰缶W經》說 :“若疾病 、國難、賊難 ……應讀誦講說大乘經律,齋會求福?!痹趪y當頭之際,佛教徒有責任,有義務,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舉行祈禱法會,讀誦經典,設齋求福等宗教儀式)積極投身護國救難運動。凡此種種,無一例外地說明佛教徒并非只顧自己修持,更要守護國土,熱愛祖國,報答恩德。作為佛教的主要分支,藏傳佛教繼承和發展了印度佛教的愛國主義教義,形成了發揚慈悲心,堅持利他型的倫理準則。 藏傳佛教教義所蘊涵的崇高愛國主義思想,影響了一代代的信徒們,鼓勵他們在愛國主義道路上前仆后繼,在促進祖國統一,反對分裂,抵御外辱、內亂,為創建和諧繁榮的多民族國家方面作出重大貢獻,一舉奠定了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
2 致力于祖國統一是藏傳佛教的優良傳統
十三世紀是藏傳佛教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早期發展時期。在元朝統一成為必然之際,藏傳佛教界順應時代潮流,積極響應祖國統一,涌現出以八思巴為代表,集活佛、格西、大喇嘛等于一體的愛國主義人物群體。他們堅持愛國主義立場,不斷弘揚愛國思想,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不顧艱難險阻,不畏世俗嘲諷,秉持“慈悲為懷,普度眾生”教義,以中華民族利益為重,以國家統一穩定為己任,順應時代發展潮流。
蒙古帝國之后,藏傳佛教高僧大德繼續與明朝保持良好關系,并以宗教為橋梁,為實現祖國的重新統一做出了不懈努力。
公元1372年,藏傳佛教薩迦派領袖人物喃加巴藏卜等帶領六十多人赴南京朝見明太祖,敕封為“熾盛佛寶佛寶國師”,多次向明朝舉薦藏族官員,并為明朝管理西藏地區提供便利。與此同時,藏傳佛教界高僧大德們游走于明朝和北元政權之間,充當“友好的和平使節”加深蒙漢民族的友好往來。在《明實錄》中記載在蒙古部落中貴族們與明朝交往中主要以有名望的西藏、蒙古喇嘛充當使者的事實。
有明一代,藏傳佛教界人士為祖國大一統所作的不懈努力,使得藏傳佛教得以快速發展,進一步影響整個蒙古族,波及滿族,并在明朝的漢族中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從而使得藏傳佛教成為日后清朝統一中國的一種不容忽視的社會力量。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建立政權。之后,第五世達賴喇嘛奉順治帝邀請,至北京朝見,受到極高的禮遇和優厚的賞賜,敕封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但喇達賴喇嘛”,賜金印金冊,由此確立了達賴喇嘛的封號和他在西藏的地位。五世達賴喇嘛回到西藏后,與四世班禪額爾德尼密切合作,有效遏制了西藏內部一些教派勢力另立政權的活動,消除了一些地方勢力集團的分裂活動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這就為建立不久的清朝中央政權在西藏行駛主權,維護祖國領土完整,提供了條件。
與此同時,作為黃教領袖的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對蒙古族各部落先后歸順清朝中央政府也作出了努力,對清朝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做出了貢獻。
3 抵制外辱,維護祖國主權是藏傳佛教的光榮傳統
十七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中期,藏傳佛教的愛國主義傳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藏傳佛教的愛國主義主要體現于反對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等。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第四、五、六、七、九、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第五、七、八、十三世達賴喇嘛,以及攝政王第穆呼圖克圖、策墨林呼圖克圖、熱振呼圖克圖、第六世熱振活佛、第十一世帕巴拉呼圖克圖等一大批藏傳佛教界的愛國人士。
早在十七時期初,西方國家就已經對西藏垂涎三尺,以各種方法將其殖民勢力滲透進來,并干擾和破壞中央和西藏地方之間的政治隸屬關系。藏傳佛教界有識之士識破殖民者的陰謀,并給予侵略者以沉重打擊。之后,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英國,趁中國內憂外患,中央政府無暇顧及西藏時機,肆意侵略西藏,嚴重地危害了國家主權以及藏族人民的利益。即便是在帝國主義威逼利誘下,藏傳佛教界愛國人士始終堅持愛國立場,堅決維護祖國利益,誓死捍衛國家主權。藏傳佛教界堅定的愛國信念和崇高的愛國精神代代相傳,深入人心。
4 傳承并弘揚藏傳佛教的愛國主義傳統,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貢獻
藏傳佛教的哲學體系是以人為本,修心利樂眾生為重要任務,其主導價值在于以修心為本、善化社會,由過去“政教合一”的定位轉化為“輔國求同”的和睦、和平、和諧的“政教”理念。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藏傳佛教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則顯得更為重要。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執政理念以來,構建和諧社會已成為我國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立足于國際大背景,積極促進愛國宗教力量建設, 對加強黨的宗教統戰工作,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適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藏傳佛教是一個多民族信仰的宗教,在我國信徒眾多,有深厚的信仰基礎,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是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載體,將宗教意識、民族意識、文化意識、道德意識合為宗教社會“辨慧”形態。當今的愛國宗教力量秉承大乘佛教教義,主張以“諸善奉行、自凈其心”為追求的終極目標,以揭示因果、凈化人心、感悟眾生、普惠世界為己任,長期實施平等博愛、破除惡染、明慧大悟的“入世工程”。
藏傳佛教的歷史實踐證明,藏傳佛教有崇高的愛國主義傳統,是構建和諧社會所需要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楊澤明,愛國宗教力量是構建社會和諧的社會力量之一——以甘肅藏傳佛教為例[J],內蒙古統戰理論研究,26-28頁.
2.藏傳佛教的愛國主義傳統[J],中國宗教,2008年第5期.
3.張云,藏傳佛教的入世與出世觀分析——從八思巴與迥丹熱智的對話談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4.郭敏麗,藏傳佛教的社會功能[J],攀登,2010年第5期.
5.馮智,藏傳佛教東傳與歷代高僧祝國利民的史績[J],西藏大學學報,2010年12月.
6.康春英,藏傳佛教中的愛國主義情愫及其現實意義[C],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四集).
7.李學竹,佛教教義中的愛國思想[J],中國藏學,2007年第1期.
8.嚴玉明,王文東:《藏傳佛教的傳統倫理教育體系之探討》,《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6月。
9.《大正藏》卷24,第1008頁。
10.[蒙]sh.比拉:《蒙古佛教歷史概要》,蒙古學信息 ,2001年第1期